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武汉市城市边缘区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1 04:14

  本文关键词:武汉市城市边缘区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空间扩张趋势的不断加快成为典型的城市现象。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第三区域”——城市边缘区成为诸如经济、政治、文化等众多作用力的汇聚之地,一方面城市边缘区内部的各种功能区以乡村用地和城市用地两种形式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其外部空间范围迅速向外扩张,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城市边缘区受到越来越多地理学工作者的关注。自1980年代后期我国开展城市边缘区研究以来,短短20多年的时间,在城市边缘区特征特性、空间结构与划分、演化机制与趋势、规划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产业融合与发展、景观生态与绿化及各种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但作为城市边缘区重要性质,城市边缘区功能研究却未能广泛开展,以致在我国城市边缘区研究初期就已涉及的功能研究一直处于简单描述的阶段,综合的系统性研究数量十分有限,证明城市边缘区理论仍有待完善,需引起地理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城市边缘区功能在经济、政治、人文、民生等方面对城市、边缘区功能区及人等产生着重要影响,而目前功能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城市边缘区功能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利于城市边缘区理论的完善,对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本文是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合,从城市边缘区功能概念本身着手,探讨了武汉市城市边缘区功能的科学分类,回顾了其近500年的演变历程,并指出了武汉市城市边缘区的阶段性主导功能。这不仅是首次对城市边缘区功能进行详细、科学的类型判别,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边缘区功能的细致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本文还以武汉市城市边缘区功能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边缘区功能的演变历程与类型判别研究着手,在分析功能特征基础上探索了城市边缘区功能的优化途径,指出了优化方向。这不仅是对城市形态学理论的一点补充,更是为城市边缘区研究开展的一项创新性的工程,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本文以武汉市城市边缘区功能的演变、类型、特征、状态及优化等五个方面的研究为主线,以国内外城市边缘区及其功能的已有研究为基础,通过地图勘测、实地调研与观察、问卷调查与分析及资料数据搜集与定量分析等方法,提出了描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区域概念的构成模式,界定了基于政区与城市环路的武汉市城市边缘区范围,指出了城市边缘区功能特征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功能类型判别原则,分析了城市边缘区各种类型的功能,评价了城市边缘区功能状态。另外,论文以武汉市城市边缘区功能特征为突破口,结合边缘区功能状态分析结果,提出了武汉市城市边缘区功能优化对策。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 功能 优化 武汉市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928.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引言11-19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4
  • 1.1.1 研究背景11-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研究对象14-15
  • 1.2.1 研究的区域背景——武汉市14
  • 1.2.2 研究的具体对象——武汉市城市边缘区及其功能14-15
  • 1.3 主要研究内容15-16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6-19
  • 1.4.1 主要研究方法16-17
  • 1.4.2 技术路线17-19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19-28
  • 2.1 国外城市边缘区及其功能研究进展述评19-23
  • 2.1.1 研究萌芽阶段(1890 年代末期至1930 年代中期)19
  • 2.1.2 正式关注阶段(1930 年代中期至1950 年代前期)19-20
  • 2.1.3 概念形成阶段(1950 年代前期至1960 年代后期)20-21
  • 2.1.4 深入研究阶段(1960 年代后期至1990 年代后期)21-23
  • 2.1.5 现阶段(1990 年代后期至今)23
  • 2.2 国内城市边缘区及其功能研究进展述评23-26
  • 2.2.1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概述23-24
  • 2.2.2 国内城市边缘区功能研究概述24-26
  • 2.2.3 国内城市边缘区功能研究述评26
  • 2.3 对本研究的启示26-28
  • 2.3.1 来自国外研究的启示26-27
  • 2.3.2 来自国内研究的启示27-28
  • 3 概念与理论基础28-39
  • 3.1 概念辨析28-38
  • 3.1.1 城市边缘区概念辨析28-35
  • 3.1.2 城市边缘区功能概念辨析35-38
  • 3.2 研究理论基础38-39
  • 3.2.1 茹斯乌姆的区域城市模型38
  • 3.2.2 穆勒的大都市结构模型38-39
  • 4 武汉市城市边缘区的空间范围39-41
  • 4.1 武汉政区与武汉市城市边缘区39
  • 4.2 武汉市城市边缘区划分方法39-41
  • 5 武汉市城市边缘区的功能演变41-48
  • 5.1 新中国成立前(明成化年间至1949 年)42-44
  • 5.1.1 古代(1474—1861 年)42
  • 5.1.2 近代前期(1861—1911 年)42-43
  • 5.1.3 近代后期至解放前夕(1911—1949 年)43-44
  • 5.2 新中国成立后(1949 年至今)44-48
  • 5.2.1 解放初期至“二五”计划末期(1949—1965 年)44-45
  • 5.2.2 “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 年)45
  • 5.2.3 改革开放初期至1990 年代初(1976—1991 年)45-46
  • 5.2.4 1990 年代初期至中部崛起战略正式提出(1991—2004 年)46-47
  • 5.2.5 中部崛起战略正式提出至当今(2004 年—)47-48
  • 5.2.6 武汉市城市边缘区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48
  • 6 武汉市城市边缘区的功能类型48-68
  • 6.1 功能类型的判别原则49-51
  • 6.1.1 高度概括、与时俱进49-50
  • 6.1.2 以人为本、人地结合50
  • 6.1.3 参考经典、触类旁通50-51
  • 6.2 功能类型解析51-68
  • 6.2.1 经济功能(Economic functions)51-56
  • 6.2.2 政治功能(Political functions)56-58
  • 6.2.3 人文功能(Human functions)58-61
  • 6.2.4 民生功能(People’s livelihood functions)61-68
  • 7 武汉市城市边缘区的功能特征68-70
  • 7.1 功能的类型特征69
  • 7.2 功能的强度特征69
  • 7.3 功能的指向特征69-70
  • 8 武汉市城市边缘区的功能状态70-94
  • 8.1 城市边缘区功能状态评估体系的指标选取70-79
  • 8.1.1 运用层次分析法设置功能状态评估体系的权重70-75
  • 8.1.2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城市边缘区功能状态75-79
  • 8.2 武汉市城市边缘区功能状态评估体系的权重设置79-88
  • 8.2.1 一级指标权重的计算80
  • 8.2.2 二级指标权重的计算80-82
  • 8.2.3 三级指标权重的计算82-88
  • 8.3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88-93
  • 8.3.1 评价问卷的设计与统计88-90
  • 8.3.2 评价指标的计算与分析90-93
  • 8.4 武汉市城市边缘区功能状态评估结果93-94
  • 9 武汉市城市边缘区的功能优化对策94-96
  • 9.1 功能类型优化——完善功能类型判别标准94-95
  • 9.2 功能强度优化——构建功能强级测度体系95-96
  • 9.3 功能指向优化——进行三种尺度的复合式优化96
  • 10 结语96-101
  • 10.1 主要研究结论96-98
  • 10.1.1 提出描述过渡区域概念的构成96-97
  • 10.1.2 按照描述过渡区域概念的城乡性质进一步提出概念划分的类型97
  • 10.1.3 分析评价国内外尤其是中国城市边缘区功能研究进展97
  • 10.1.4 提出城市边缘区功能类型的判别原则97
  • 10.1.5 指出并分析城市边缘区功能特征97-98
  • 10.1.6 定性、定量地描述城市边缘区功能状态98
  • 10.1.7 结合城市边缘区功能特征与状态评价结果提出优化对策98
  • 10.2 研究的创新点98-99
  •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99-101
  • 10.3.1 研究不足99-100
  • 10.3.2 研究展望100-101
  • 参考文献101-107
  • 后记107-10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厚道;杨山;;城市边缘区演化及其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2 程连生,赵红英;北京城市边缘带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3 罗彦,周春山;中国城乡边缘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1期

4 武进,马清亮;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分析[J];城市规划;1990年02期

5 翟国强;;欧美大城市空间扩展对我国城市扩展的启示[J];城市;2006年04期

6 赵艳华;罗永泰;;浅析城市边缘区土地的合理利用[J];城市;2007年05期

7 涂人猛;城市边缘区——它的概念、空间演变机制和发展模式[J];城市问题;1991年04期

8 钱紫华,孟强,陈晓键;国内大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J];城市问题;2005年06期

9 朱翔;我国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06期

10 班茂盛;方创琳;;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许拓;湖南地区中心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发展和城市设计[D];湖南大学;2004年

2 杨新刚;合肥市庐阳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潘涛;郑州市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与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4 付柠;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与调控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5 王海萍;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状况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武汉市城市边缘区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6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56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f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