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安徽风土建筑谱系构成纲要

发布时间:2022-01-01 18:34
  安徽地跨江淮,处于南北文化交融之地,多元化的文化特征使得安徽风土建筑不仅仅是徽州风土建筑及聚落可以代表的,原有对于安徽风土建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在古徽州区域,对于省内其他区域的风土建筑研究也大多限于按照地理以及行政区划所划定的范围内,较少涉及安徽各地区与周边省份风土建筑的关系,难以清晰的把握风土建筑的基质特征及源流关系,不能反映安徽各地区风土建筑在更大文化区域内的位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多种形式针对传统聚落及建筑的规划、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全面开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大量单一模式复制的工作方式,对传统聚落及建筑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丧失了原有的地域性“灵魂”。传统聚落与建筑,不是平板一块,其多样性的特征决定了不能以现代化,普适性的建筑学、城市规划知识进行对待,本文以“语缘”为切入点,对安徽省内各个方言分区内的风土建筑进行梳理,厘清区域内的谱系关系,形成较为清晰的安徽谱系构成纲要,为风土建筑的保护与乡村规划建设提供底图,让规划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有据可查,对症下药,文章主要成果如下:(1)以“语缘”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成果与区域内地理气候、文化移民等因素将安徽省风土建筑谱系分为四个区域... 

【文章来源】: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2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安徽风土建筑谱系构成纲要


图1.?1论文框架图(来源:自绘)??

形态图,自然区划,民居,形态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论文?第二章??样以行政区划为背景对安徽、湖南、江苏、浙江四省的传统村落中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进行了归纳与整理(图2.1)。但是风土建筑的谱系划分与分类是一个“文化??圈”的概念与行政区划有明显误差,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地跨扛推,最南面的黄??山与最北面的淮北属于不同文化圈,但长久以来人们的地缘认知以及相关的书籍基??本以徽派建筑为主,相关研宄也仅仅限于行政区划内未涉及与周边省份的联系,故??以行政区划为参照难以支撑大糞的后续相关研究。??(2)以气候为参照??风土建筑的形式很大一部分的生成因素为自然环境,传统民居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以求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故不同地区的风土建筑的形态以及承??重、围护构建等均可反映与所在地ft然环境的囡应关系,20世纪末王文卿在其论文??《中属传统民居构筑形态的自然区划》一文中,以气候分区、地形等为参照初步梳理??出了传统良居形态的气候分E、地形分g以及材料分区*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相关的??基础(图2.?2)a常青院士在其文章《我国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传承前景概观一基于??体系化的标本保存与整体再生目标》中以文化地理的视角以降水线为参考依据梳理出??了我国北部、西部、西南部风土建筑谱系分类及分布,为后续对安徽进行的风土建筑??谱系梳理奠定了基础,诚然风土建筑的形成不仅仅_自然因素相关同时也决定与其所??处的文化背豪*阿摩斯?拉普卜特CAmos.?Rapoport)的《.宅形与:文化》书中将风??土建筑的成因归纳为物质与非物质因素,其认为在风土建筑“宅形”生成的原因上,??非物质囡素即文化因素往往是首要性的,因而以气候为参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民

谱系,人文背景,民居,中国传统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论文?第二章??王文卿在《中国传统民居的人文背景区划探讨》中将文化要素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物质文化C即经济,为基础);制度文化(即家庭结构,为制约因素);精神文化C宗??教哲学等,有多层次的影响)并与环境要素叠合制作出了一系列的图谱,3?文卿分类??的主要参考因子为地理加血缘,血缘反映了制度与精神文化的传承,地理反映了经济??状况,但其形成机制还应以血缘为主,以血缘为纽带进行分区其实就是后来常青在风??土谱系分区上以“语缘“为参考进行分区的雏型(图2.?3X佘英在《中国东南系建度??系类型研宄》文中引入了?“民族、民系”的风土划分依据,作者在研宄的过程中将东??南地区按照五大民系进行重新梳理,并重新界定了风土建筑区划,但是民系反映在所??在地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对于每个民系内部及之间的历史性移民变化难以剖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版的《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对于地域性建筑的划分同样釆取了文??化圈的概念,并结合了相关&然因素将中国地域性建筑分为了八个E域,为安徽风土??建筑的谱系分类提了借鉴与思考。??物傾粟素R划1?物政要囊K划2?制度文化粟素R划心賴丈化?尻划1??;?令吃:£?續_?????文?遲文化要素R划2?。理文化繁素K划3?心雜文化要素诨划4?民_会人文区划??:讀|??<7?9??图2.?3民居人文背景区划图(图源:王文卿《中国传统民居的人文背景区划探讨》)??(4)以语言为参照??不论是EE文卿以文化要素,余英以民系要素为依据对风土建筑进行区系划分,其??本质就是对风土建筑形成的本质因素参照进行探索,以文化划分风土区系的参考因子??的本质即“血缘”,而语言与血缘又存在着相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系文化交汇地区的民居建筑适应性初探——以粤中客家民居为例[J]. 杨鑫,汤朝晖.  南方建筑. 2019(05)
[2]基于GIS的传统建筑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安徽省潜山市为例[J]. 储金龙,张俊,汪勇政,陈伟煊.  中国名城. 2019(07)
[3]基于风土观念的胶辽民系及其特征探析[J]. 李世芬,杜凯鑫,赵嘉依.  华中建筑. 2019(06)
[4]粤语方言区风土建筑谱系分类与基质研究[J]. 徐粤,林国靖.  建筑遗产. 2019(02)
[5]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的类型及特征分析——以豫南信阳市为例[J]. 董建义.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9(02)
[6]鄂东南山里饶村落特征及其建筑特点的研究[J]. 宁林源,刘淋琳,熊晨,陈剑宇.  城市建筑. 2019(07)
[7]闽系核心区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其分布、演变规律[J]. 周易知.  建筑遗产. 2019(01)
[8]明清徽派建筑风格特色研究[J]. 方越.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12)
[9]皖北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优化设计探索[J]. 颜红影.  城市学刊. 2018(06)
[10]江右赣系建筑谱系整体生成技艺研究——以天井式宅院为例[J]. 梁智尧.  建筑遗产. 2018(04)

博士论文
[1]士绅阶层影响下的明清常州民居建筑研究[D]. 黄颖.江南大学 2017
[2]芜湖近代建筑研究[D]. 张笑笑.浙江大学 2017
[3]中国南方干栏及其变迁研究[D]. 石拓.华南理工大学 2013
[4]江南木构架营造技艺比较研究[D]. 马全宝.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
[5]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D]. 熊伟.华南理工大学 2012
[6]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 张崇旺.厦门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建筑文化基因语境下寿县历史公共空间的更新设计研究[D]. 刘辉龙.北京建筑大学 2019
[2]苏鲁豫皖交界圈传统民居大木作营造技术及相关内容研究[D]. 苗天添.中国矿业大学 2019
[3]东至县风土建筑谱系研究[D]. 周维扬.安徽建筑大学 2019
[4]基于空间结构的安徽寿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D]. 王屹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5]徐州传统民居建筑研究[D]. 王楠.武汉工程大学 2018
[6]皖中地区“九龙攒珠”类村落空间形态及特征研究[D]. 张梓楠.安徽建筑大学 2018
[7]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信阳新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D]. 王雨枫.信阳师范学院 2018
[8]基于地域特征的凤阳地区村镇住宅设计研究[D]. 张强.合肥工业大学 2018
[9]皖西传统建筑地域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D]. 孙勇.安徽建筑大学 2017
[10]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池州府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研究[D]. 丁晶晶.安徽农业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5626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5626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0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