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黑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机制研究(1990-2005)

发布时间:2022-01-12 00:46
  本文以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为研究区,以夏秋季的Landsat ETM/TM数据作为信息源,采取4、3、2标准方式合成假彩色影像,使用人机交互方式目视解译获取了该地区1990、2000和2005年三期土地利用/覆盖数据。以此对近15年来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在这15年内,前10年和后5年的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变化幅度有差异。其中居民用地和耕地面积大幅度上升,后5年的上升速率较之前10年更快。对研究区气象观测数据和人文经济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将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面积变化分别与该地区各自然和人文驱动因子做空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然驱动力方面,各驱动因子都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这两个驱动因子与其变化的相关系度较高;人文驱动力方面,GDP和农民纯收入这两个驱动因子对其的影响也相对其它人文因子较大。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的两个阶段(1990-2000年、2000-2005年)做对比分析表明,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中,在前...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黑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机制研究(1990-2005)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地理概况图

气候图,地势,气候,走廊


0N:.800门9900,0,,E10000,O,,E10100,O,,E10200,O,,E图2一1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地理概况图Fig.2一 1GeograPhiesituationofthemiddleHeiheRiverbasinLl地形该区域位于走廊平原,南靠祁连山,北依近东西走向的龙首山、合黎山和酒泉北山组成的走廊北山中段(图2一2)。构造上属于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由一系列的西北和近东西向的断裂和断块将走廊平原分割成多个规模不等的构造盆地,自东向西,分别为山丹盆地、张掖盆地、酒泉盆地。盆地内地势平坦开阔,海拔高程1000一2O00m,南部的祁连山山麓分布着各条河流形成的洪积扇,它们相互连接、交益,构成洪积扇群,而北山山麓分布的洪积扇裙规模则相较小,两者组成盆地两则双向不对称倾斜平原,两倾斜平原之间为细土平原,是走廊平原重要的农业区。

遥感系统,文献,遥感数据,多光谱数据


Fig.3一 1TheeomPositionofRemoteSensingsystem提取研究区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的影像数据是以 LandsatTM遥感数据为主(图3一2、表3一l),中巴卫星的遥感数据为辅。均采用多光谱数据的假彩色合成方式,以空间分辨率为30米的陆地卫星TM数据作为底图,用人机交互方式目视解译来提取1:10万比例尺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1350:;2l:亏40:1业l:15():飞:生l:飞:;0二车:亏l:3:飞(乡:;注图3一黑河流域中游地区TM影像覆盖示意图Fig.3一 2TMoverlayofthemiddleHeiheRiverbasin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黑河流域中游地区水资源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J]. 余志山,白福,李文鹏.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06)
[2]黑河流域调水对中游生态影响的后评价[J]. 卢兴旺,唐德善.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03)
[3]基于TM图像和GIS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J]. 赵庚星,李静,王介勇,酆德柱.  农业工程学报. 2006(10)
[4]南水北调河北省受水区近50年生态环境演变研究[J]. 刘剑锋,马辉涛,张补宏,肖嗣荣.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6(04)
[5]中国西北内陆河水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以黑河流域为例[J]. 程国栋,肖洪浪,徐中民,李锦秀,陆明峰.  冰川冻土. 2006(03)
[6]黑河流域典型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影响比较[J]. 王根绪,刘进其,陈玲.  地理学报. 2006(04)
[7]基于GIS的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分区[J]. 潘竟虎,董晓峰.  自然资源学报. 2006(02)
[8]黑河流域天然植被的面积变化研究[J]. 金晓媚.  地学前缘. 2005(S1)
[9]泾河中上游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驱动因子分析[J]. 张希彪.  水土保持学报. 2005(06)
[10]中国耕地变化驱动力分区研究[J]. 刘旭华,王劲峰,刘明亮,孟斌.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11)



本文编号:35837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5837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a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