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研究 ——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县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22 08:56
  地域文化形象是影响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内起着教化和引导作用,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对外则起着传播文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学界对地域文化形象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文化景观、旅游和设计等方面,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地域文化形象建构与传播的研究并不多见,有待于完善推进。基于此,本文以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之首的甘肃省通渭县作为典型个案,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对通渭县文化形象建构进行实地考察,并以传播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分析,梳理通渭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路径和传播模式,总结通渭地域文化形象的特点,以期在理论和现实层面对地域文化形象的传播与建构提出可供参考的策略。本文通过对通渭书画主体人员的田野调查,从三代人对书画的集体记忆出发,挖掘通渭书画创作人员价值观念、审美体验、文化认同等,探讨通渭书画文化观念的历史成因和构成体系,及其建构和传播的通渭地域文化形象。基于此,本文立足通渭现象,联系相关案例,研究了地域文化建构和传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发现,通渭县的文化形象是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建构的:从文化形成的内力来看,历史文化底蕴、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士大夫文化传统是影响通渭县的文化形象建构的...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研究 ——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县为例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第六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轶青、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旭宇题2

中国书画,文化广场,纪念碑


赤贫之地生成壮观的全民崇尚书画之风,这种极大的反差被现象”1。“通渭现象”在书画界备受关注。首次将全民推崇”的是姚顺元、景辉,二人都是原通渭县政协副主席,自身图 2-2 文化广场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纪念碑(笔者拍摄)

书法作品,教育处,书法家,行署


图 3-1 李法宗和他的书法作品(图为笔者拍摄) 1946 年,是通渭当地著名的书法“四大家”之一长、教育局长、定西地区行署教育处驻通渭县督学会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陇中书画院荣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地域文化与特色城市形象塑造[J]. 盛夏,潘倩.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6(01)
[2]地域文化心态与民族审美意识[J]. 李天道.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2(02)
[3]中国的地域文化[J]. 葛剑雄.  贵州文史丛刊. 2012(02)
[4]大众文化的概念之旅、演变轨迹和研究走向[J]. 赵勇.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5]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 张淑华,李海莹,刘芳.  心理研究. 2012(01)
[6]我国城市文化形象的构建与对策研究[J]. 闫娜.  东岳论丛. 2011(12)
[7]“地域文化”内涵及划分标准探析[J]. 白欲晓.  江苏社会科学. 2011(01)
[8]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J]. 雍际春.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9]“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 张凤琦.  浙江社会科学. 2008(04)
[10]关于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思考[J]. 谭好哲.  社会科学辑刊. 2007(05)

博士论文
[1]教育主导的乡土艺术文化变迁[D]. 常君睿.西南大学 2008
[2]消费文化研究[D]. 鞠惠冰.吉林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场域视角下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博弈[D]. 李福林.山东师范大学 2014
[2]地域形象与文化符号传播研究[D]. 李天姣.复旦大学 2013
[3]地域文化学的若干问题研究[D]. 严飞生.南昌大学 2006
[4]论区域传播与区域文化的关系[D]. 李静.四川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01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601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a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