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效应与动力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09 09:24
土地作为客观存在并且目前稀缺的自然资源之一,具有承载和养育各种生物及非生物的能力。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缺,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效应及驱动机制研究已然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核心和热点。榆林市作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和中心地区,又处于晋陕蒙“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代集煤炭、石油、天然气、盐岩等能源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和开发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本文将榆林市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得出榆林市1985、1996、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状况,首先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和土地结构变化;其次对榆林市1996-2010年的生态效应进行时空动态测算,通过测算榆林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反应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其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根据生态系统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功能价值等组成;最后分别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因素。通过研究,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整体上,1985-2010年榆林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阶段变化不相同。1985-1996-2000-2...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土地利用变化效应研究现状与进展
1.2.2 土地利用变化动力机制研究现状与进展
1.2.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2.1 数据处理及方法
2.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区概况
2.3.1 自然资源条件
2.3.2 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章 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研究
3.1 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动态分析
3.1.1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
3.1.2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
3.2 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和结构区域差异
3.2.1 各区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
3.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差异性
第四章 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分析
4.1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分析的的理论与方法
4.1.1 基础理论
4.1.2 研究方法
4.2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4.3 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
4.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图谱分析
4.3.2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地类差异
4.3.3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地貌差异
4.3.4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坡度差异
4.3.5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县差异
第五章 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与自然驱动因素关系研究
5.1 气候因素
5.1.1 不同气候分区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5.2 地形因素
5.2.1 不同地形情况下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5.2.2 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因素的关系
5.3 土壤因素
第六章 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人文驱动力关系研究
6.1 研究区人文因素特征
6.1.1 人口情况
6.1.2 经济发展情况
6.1.3 产业结构情况
6.1.4 技术水平情况
6.1.5 政策因素
6.2 研究区人文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定性分析
6.2.1 人口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2.2 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2.3 产业结构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2.4 技术水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3 研究区人文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定量分析
6.3.1 人文因素的选择
6.3.2 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7.1 主要结果
7.2 问题讨论
7.2.1 特色点
7.2.2 不确定性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GIS和遥感技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 李文杰,张时煌,王辉民. 应用生态学报. 2011(12)
[2]江苏盐城市海滨土地利用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J]. 孙贤斌,刘红玉. 国土资源遥感. 2011(03)
[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洞庭湖流域生态足迹评价研究[J]. 尹少华,安消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06)
[4]北京市居民食物消耗生态足迹和水足迹[J]. 吴燕,王效科,逯非. 资源科学. 2011(06)
[5]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综述[J]. 李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6]1957—2007年阿克苏河流域绿洲耕地变化及其河流水文效应[J]. 满苏尔·沙比提,胡江玲. 冰川冻土. 2011(01)
[7]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与展望[J]. 杨梅,张广录,侯永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1(01)
[8]东江下游河网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体的生态影响[J]. 熊兴,江源,任斐鹏,董满宇,田育红,雷一鸣. 自然资源学报. 2010(08)
[9]陕西大理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J]. 李丽娟,姜德娟,杨俊伟,李九一. 地理研究. 2010(07)
[10]呼伦湖水系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水资源效应分析[J]. 廉茂庆. 东北水利水电. 2009(12)
本文编号:3616765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土地利用变化效应研究现状与进展
1.2.2 土地利用变化动力机制研究现状与进展
1.2.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2.1 数据处理及方法
2.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区概况
2.3.1 自然资源条件
2.3.2 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章 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研究
3.1 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动态分析
3.1.1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
3.1.2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
3.2 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和结构区域差异
3.2.1 各区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
3.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差异性
第四章 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分析
4.1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分析的的理论与方法
4.1.1 基础理论
4.1.2 研究方法
4.2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4.3 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
4.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图谱分析
4.3.2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地类差异
4.3.3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地貌差异
4.3.4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坡度差异
4.3.5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县差异
第五章 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与自然驱动因素关系研究
5.1 气候因素
5.1.1 不同气候分区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5.2 地形因素
5.2.1 不同地形情况下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5.2.2 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因素的关系
5.3 土壤因素
第六章 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人文驱动力关系研究
6.1 研究区人文因素特征
6.1.1 人口情况
6.1.2 经济发展情况
6.1.3 产业结构情况
6.1.4 技术水平情况
6.1.5 政策因素
6.2 研究区人文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定性分析
6.2.1 人口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2.2 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2.3 产业结构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2.4 技术水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3 研究区人文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定量分析
6.3.1 人文因素的选择
6.3.2 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7.1 主要结果
7.2 问题讨论
7.2.1 特色点
7.2.2 不确定性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GIS和遥感技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 李文杰,张时煌,王辉民. 应用生态学报. 2011(12)
[2]江苏盐城市海滨土地利用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J]. 孙贤斌,刘红玉. 国土资源遥感. 2011(03)
[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洞庭湖流域生态足迹评价研究[J]. 尹少华,安消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06)
[4]北京市居民食物消耗生态足迹和水足迹[J]. 吴燕,王效科,逯非. 资源科学. 2011(06)
[5]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综述[J]. 李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6]1957—2007年阿克苏河流域绿洲耕地变化及其河流水文效应[J]. 满苏尔·沙比提,胡江玲. 冰川冻土. 2011(01)
[7]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与展望[J]. 杨梅,张广录,侯永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1(01)
[8]东江下游河网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体的生态影响[J]. 熊兴,江源,任斐鹏,董满宇,田育红,雷一鸣. 自然资源学报. 2010(08)
[9]陕西大理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J]. 李丽娟,姜德娟,杨俊伟,李九一. 地理研究. 2010(07)
[10]呼伦湖水系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水资源效应分析[J]. 廉茂庆. 东北水利水电. 2009(12)
本文编号:3616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616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