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08 10:58
传统民居指按照传统方式、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兴建的、供百姓家庭或家族居住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或文化事象,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颇为密切。陕西省无论自然地理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区域差异都极为明显,传统民居有窑洞、合院、土木瓦房、木庵土房、石板(片)房、竹木房、茅草房、吊脚楼等类型。本文以陕西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查资料与地方史志文献资料,综合运用建筑学、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陕西传统民居文化景观的地域分异及形成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陕北长城沿线为风沙滩地区,地势相对平坦,传统民居主要是砖土木结构瓦房和砖石锢窑。陕北高原其余地方的聚落多选址在向阳的湾、沟、渠、峁、畔、川等处地势较开阔之处,主流传统民居为窑洞,以靠崖窑居多;塬面地区有少量瓦房以及土坯锢窑等的分布;石质山区、河谷阶地地貌区盛产青石,石锢窑流行关中平原传统民居以窄院为主,渭北台塬地坑院与窄院参半分布,如在千阳、岐山、扶风、乾县、礼泉、泾阳、三原等县,县北多地坑院,县南多窄院,另有锢窑、靠崖窑的分布。2.太白、凤县两县,周至、户县、蓝田等县的秦岭山区部分,合院式民居院落狭长,房屋进深长而...
【文章页数】:2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一)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
(二) 陕西传统民居研究现状
三、相关理论基础
(一) 决定论
(二) 可能论
(三) 文化生态论
四、资料与方法
(一) 资料
(二) 方法
五、研究框架
第一章 陕西民居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至明
一、新石器时代
二、夏商周
三、秦汉至隋唐
四、宋至明
第二节 清代以降
一、秦岭以北地区
二、秦岭以南地区
小结
第二章 秦岭以北地区传统民居及其地域分异
第一节 窑洞
一、形制特点
二、靠崖窑的分布情况
三、地坑院的分布情况
四、锢窑的分布情况
第二节 合院
一、陕北合院
二、关中窄院
第三节 其他
一、土木瓦房
二、石板房
三、木庵土房
四、平顶房
小结
第三章 秦岭以南地区传统民居及其地域分异
第一节 土木瓦房
一、形制特点
二、分布情况
第二节 石片房
一、形制特点
二、分布情况
第三节 合院
一、形制特点
二、分布情况
第四节 其他
一、竹木房
二、茅草房
三、吊脚楼
小结
第四章 陕西传统民居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性作用
一、顺应地形
二、就地取材
三、气候环境
第二节 经济环境的制约
一、经济发展水平
二、生产生活方式
第三节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一、传统民居的营建习俗
二、礼制思想的体现
三、异地建筑风格的引进
四、军事防御
小结
第五章 陕西传统民居文化地理区划
第一节 区划主导指标的确定
一、基本原则
二、区划指标的确定
第二节 陕西传统民居文化地理区划
一、黄土高原传统民居文化区
二、秦巴山地传统民居文化区
小结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镇依靠记忆而延续建筑融于地理而孕育——汪芳有关地理建筑、城市记忆的系列英文专著评介[J]. 周一星. 地理学报. 2016(10)
[2]中国传统民居地理研究刍议[J]. 周宏伟.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6(04)
[3]陕北窑洞建筑的地域差异及成因分析[J]. 白海珍,马蓓蓓,仵明霞,刘艳丽,赵云华,杨雨莹,吕晓芬. 资源环境与发展. 2014 (01)
[4]多学科视野:西方乡土建筑研究理论浅析[J]. 潘曦. 南方建筑. 2014(01)
[5]开展传统民居文化地理研究[J]. 曾艳,陶金,贺大东,肖大威. 南方建筑. 2013(01)
[6]西部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演进研究的主要进展[J]. 王传胜,孙贵艳,朱珊珊. 人文地理. 2011(05)
[7]论“土”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作用与地位[J]. 杨国忠,直长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8]中国民居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演变[J]. 顾大男,周俊山. 经济地理. 2010(08)
[9]旧秩序衰解前的内陆重镇——晚清西安城市意象解读[J]. 张晓虹.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10]陕南传统民居建造技术研究[J]. 张强,雍鹏.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03)
博士论文
[1]陕北近代建筑研究(1840-1949)[D]. 王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2]鄂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解析与居住文化研究[D]. 董黎.武汉理工大学 2013
[3]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研究[D]. 李琰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4]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研究[D]. 李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5]清代以来咸阳村落的分布变化和社会之考察[D]. 张祖群.陕西师范大学 2009
[6]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D]. 李建斌.天津大学 2008
[7]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 郭晓东.兰州大学 2007
[8]中国白族传统合院民居营建技艺研究[D]. 宾慧中.同济大学 2006
[9]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及安全模式[D]. 刘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汉中城固县传统民居研究初探[D]. 郑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2]陕西省山阳县漫川关老街空间形态研究初探[D]. 柴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3]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及其民俗文化研究[D]. 刘艺洋.西北大学 2014
[4]基于类型学的榆林卫城四合院民居研究[D]. 周泓宇.北京交通大学 2014
[5]陕南传统城镇形态保护与发展的研究[D]. 刘俊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6]关中民居院落空间形态分析及应用[D]. 孙笙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7]关中民俗博物院古民居保护新模式的探索[D]. 闫文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8]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探究[D]. 杨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9]陕南地区生土建筑营造技术研究[D]. 严富青.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10]榆林古城保护研究[D]. 田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51530
【文章页数】:2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一)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
(二) 陕西传统民居研究现状
三、相关理论基础
(一) 决定论
(二) 可能论
(三) 文化生态论
四、资料与方法
(一) 资料
(二) 方法
五、研究框架
第一章 陕西民居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至明
一、新石器时代
二、夏商周
三、秦汉至隋唐
四、宋至明
第二节 清代以降
一、秦岭以北地区
二、秦岭以南地区
小结
第二章 秦岭以北地区传统民居及其地域分异
第一节 窑洞
一、形制特点
二、靠崖窑的分布情况
三、地坑院的分布情况
四、锢窑的分布情况
第二节 合院
一、陕北合院
二、关中窄院
第三节 其他
一、土木瓦房
二、石板房
三、木庵土房
四、平顶房
小结
第三章 秦岭以南地区传统民居及其地域分异
第一节 土木瓦房
一、形制特点
二、分布情况
第二节 石片房
一、形制特点
二、分布情况
第三节 合院
一、形制特点
二、分布情况
第四节 其他
一、竹木房
二、茅草房
三、吊脚楼
小结
第四章 陕西传统民居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性作用
一、顺应地形
二、就地取材
三、气候环境
第二节 经济环境的制约
一、经济发展水平
二、生产生活方式
第三节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一、传统民居的营建习俗
二、礼制思想的体现
三、异地建筑风格的引进
四、军事防御
小结
第五章 陕西传统民居文化地理区划
第一节 区划主导指标的确定
一、基本原则
二、区划指标的确定
第二节 陕西传统民居文化地理区划
一、黄土高原传统民居文化区
二、秦巴山地传统民居文化区
小结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镇依靠记忆而延续建筑融于地理而孕育——汪芳有关地理建筑、城市记忆的系列英文专著评介[J]. 周一星. 地理学报. 2016(10)
[2]中国传统民居地理研究刍议[J]. 周宏伟.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6(04)
[3]陕北窑洞建筑的地域差异及成因分析[J]. 白海珍,马蓓蓓,仵明霞,刘艳丽,赵云华,杨雨莹,吕晓芬. 资源环境与发展. 2014 (01)
[4]多学科视野:西方乡土建筑研究理论浅析[J]. 潘曦. 南方建筑. 2014(01)
[5]开展传统民居文化地理研究[J]. 曾艳,陶金,贺大东,肖大威. 南方建筑. 2013(01)
[6]西部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演进研究的主要进展[J]. 王传胜,孙贵艳,朱珊珊. 人文地理. 2011(05)
[7]论“土”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作用与地位[J]. 杨国忠,直长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8]中国民居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演变[J]. 顾大男,周俊山. 经济地理. 2010(08)
[9]旧秩序衰解前的内陆重镇——晚清西安城市意象解读[J]. 张晓虹.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10]陕南传统民居建造技术研究[J]. 张强,雍鹏.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03)
博士论文
[1]陕北近代建筑研究(1840-1949)[D]. 王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2]鄂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解析与居住文化研究[D]. 董黎.武汉理工大学 2013
[3]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研究[D]. 李琰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4]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研究[D]. 李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5]清代以来咸阳村落的分布变化和社会之考察[D]. 张祖群.陕西师范大学 2009
[6]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D]. 李建斌.天津大学 2008
[7]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 郭晓东.兰州大学 2007
[8]中国白族传统合院民居营建技艺研究[D]. 宾慧中.同济大学 2006
[9]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及安全模式[D]. 刘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汉中城固县传统民居研究初探[D]. 郑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2]陕西省山阳县漫川关老街空间形态研究初探[D]. 柴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3]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及其民俗文化研究[D]. 刘艺洋.西北大学 2014
[4]基于类型学的榆林卫城四合院民居研究[D]. 周泓宇.北京交通大学 2014
[5]陕南传统城镇形态保护与发展的研究[D]. 刘俊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6]关中民居院落空间形态分析及应用[D]. 孙笙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7]关中民俗博物院古民居保护新模式的探索[D]. 闫文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8]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探究[D]. 杨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9]陕南地区生土建筑营造技术研究[D]. 严富青.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10]榆林古城保护研究[D]. 田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51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651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