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单元划分的广元市乡村宜居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18 18:12
自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大农民对美好人居环境的渴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为缓解该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做出了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重要部署,为乡村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宜居乡村建设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山地乡村长期受到地质灾害频发、经济发展滞后的困扰,宜居乡村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鉴于此,本文以地貌复杂、发展落后的广元市乡村为例,以乡村宜居性为切入点,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划分三级地理单元,在人居环境科学框架下,以22个扶贫规划试点村为引子,展开详尽的田野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构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广元市域为背景针对22个试点村进行宜居性评价,将评价结果映射到其所在地理单元,将各地理单元宜居性建设问题落实到空间层面,之后提出乡村宜居性提升策略与宜居乡村建设模式。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形成三个部分即发现问题(第1章)、分析问题(第2章)、解决问题(第3、4、5章)及结论共6章内容,其中地理单元划分(第3章)、宜居性评价(第4章)、宜居性提升(第5章)为文中着墨最多的三个板块。首先是发现问题,绪论:通过对乡村发展背景与广元市...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貌影响下宜居乡村现实困境
1.1.2 易地扶贫下宜居乡村发展路径
1.1.3 规划实施中宜居乡村可推广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国外乡村宜居性相关研究
1.3.2 国内乡村宜居性相关研究
1.3.3 国外地理单元划分相关研究
1.3.4 国内地理单元划分相关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乡村宜居性研究理论支撑与方法体系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2.1.1 理论基础
2.1.2 相关概念界定
2.2 地理单元划分方法设计
2.2.1 地理单元划分目的
2.2.2 地理单元划分依据
2.2.3 地理单元划分方法
2.3 乡村宜居性评价方法设计
2.3.1 宜居性评价指标构建依据
2.3.2 宜居性评价方法选取根由
2.4 乡村宜居性提升方法设计
2.4.1 宜居性综合提升策略设计
2.4.2 提出可推广建设模式思路
3 广元市乡村地理单元划分
3.1 广元市地理单元划分准备
3.1.1 广元市域乡村发展概况
3.1.2 地理单元划分数据收集
3.1.3 地理单元划分方法运用
3.2 广元市乡村地理单元划分
3.2.1 自然地理单元划分
3.2.2 经济地理单元划分
3.2.3 社会地理单元划分
3.3 广元市乡村地理单元特征
3.3.1 各自然地理单元特征
3.3.2 各经济地理单元特征
3.3.3 各社会地理单元特征
4 广元市乡村宜居性评价
4.1 广元市乡村田野调查与宜居性建设重点
4.1.1 试点村概况与调查结果
4.1.2 试点村宜居性建设重点
4.2 广元市乡村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宜居性评价方法运用
4.2.2 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
4.2.3 宜居性评价指标权重
4.3 广元市乡村宜居性分类评价
4.3.1 生态安全度评价
4.3.2 环境友好度评价
4.3.3 资源集约度评价
4.3.4 经济持续度评价
4.3.5 生活便利度评价
4.4 广元市乡村宜居性评价结果
4.4.1 广元市乡村宜居性综合评价结果
4.4.2 试点村所在的地理单元评价结果
5 广元市乡村宜居性提升
5.1 试点村所在地理单元宜居性提升对策
5.1.1 生态安全度提升之科学规划选址
5.1.2 环境友好度提升之精准扶贫与新村建设
5.1.3 资源集约度提升之村民聚居与河塘整治
5.1.4 经济持续度提升之产业多元融合
5.1.5 生活便利度提升之完善公服配套
5.2 宜居乡村建设模式以昭嘉粮油单元为例
5.2.1 生态保护与环境提升
5.2.2 新村建设与旧村整治
5.2.3 设施完善与设施优化
5.2.4 产业布局与多元融合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明晰了广元市乡村三级地理单元的特征分异
6.1.2 构建了可指导广元市乡村宜居性建设的指标
6.1.3 提出了宜居乡村提升策略与可推广建设模式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访谈记录
B.指标权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乡村规划研究评述与展望[J]. 孙莹,张尚武. 城市规划学刊. 2017(04)
[2]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J]. 方创琳,刘海猛,罗奎,于晓华. 地理学报. 2017(02)
[3]改革机制、创新方法,努力提高村庄规划的实用性对 《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部分解读[J]. 丁奇,刘文杰. 广西城镇建设. 2016(05)
[4]基于ESDA-GIS的新疆能源碳排放空间差异动态演化分析[J]. 刘晓婷,陈闻君. 干旱区地理. 2016(03)
[5]中国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综述[J]. 邹利林,王建英.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4)
[6]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格局与过程耦合[J]. 傅伯杰. 地理学报. 2014(08)
[7]成都市新型农村聚居点选址评价体系研究[J]. 杨青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8]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徐新良,秦元伟,宁佳,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吴世新,史学正,江南,于东升,潘贤章,迟文峰. 地理学报. 2014(01)
[9]1981~2010年中国气候区划[J]. 郑景云,卞娟娟,葛全胜,郝志新,尹云鹤,廖要明. 科学通报. 2013(30)
[10]重庆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探析[J]. 李孝坤,李忠峰,冯敏. 水土保持研究. 2013(04)
硕士论文
[1]基于多源数据的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评价地理单元划分研究[D]. 陈智虎.贵州师范大学 2017
[2]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及优化模式研究[D]. 吴旭鹏.西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80171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貌影响下宜居乡村现实困境
1.1.2 易地扶贫下宜居乡村发展路径
1.1.3 规划实施中宜居乡村可推广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国外乡村宜居性相关研究
1.3.2 国内乡村宜居性相关研究
1.3.3 国外地理单元划分相关研究
1.3.4 国内地理单元划分相关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乡村宜居性研究理论支撑与方法体系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2.1.1 理论基础
2.1.2 相关概念界定
2.2 地理单元划分方法设计
2.2.1 地理单元划分目的
2.2.2 地理单元划分依据
2.2.3 地理单元划分方法
2.3 乡村宜居性评价方法设计
2.3.1 宜居性评价指标构建依据
2.3.2 宜居性评价方法选取根由
2.4 乡村宜居性提升方法设计
2.4.1 宜居性综合提升策略设计
2.4.2 提出可推广建设模式思路
3 广元市乡村地理单元划分
3.1 广元市地理单元划分准备
3.1.1 广元市域乡村发展概况
3.1.2 地理单元划分数据收集
3.1.3 地理单元划分方法运用
3.2 广元市乡村地理单元划分
3.2.1 自然地理单元划分
3.2.2 经济地理单元划分
3.2.3 社会地理单元划分
3.3 广元市乡村地理单元特征
3.3.1 各自然地理单元特征
3.3.2 各经济地理单元特征
3.3.3 各社会地理单元特征
4 广元市乡村宜居性评价
4.1 广元市乡村田野调查与宜居性建设重点
4.1.1 试点村概况与调查结果
4.1.2 试点村宜居性建设重点
4.2 广元市乡村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宜居性评价方法运用
4.2.2 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
4.2.3 宜居性评价指标权重
4.3 广元市乡村宜居性分类评价
4.3.1 生态安全度评价
4.3.2 环境友好度评价
4.3.3 资源集约度评价
4.3.4 经济持续度评价
4.3.5 生活便利度评价
4.4 广元市乡村宜居性评价结果
4.4.1 广元市乡村宜居性综合评价结果
4.4.2 试点村所在的地理单元评价结果
5 广元市乡村宜居性提升
5.1 试点村所在地理单元宜居性提升对策
5.1.1 生态安全度提升之科学规划选址
5.1.2 环境友好度提升之精准扶贫与新村建设
5.1.3 资源集约度提升之村民聚居与河塘整治
5.1.4 经济持续度提升之产业多元融合
5.1.5 生活便利度提升之完善公服配套
5.2 宜居乡村建设模式以昭嘉粮油单元为例
5.2.1 生态保护与环境提升
5.2.2 新村建设与旧村整治
5.2.3 设施完善与设施优化
5.2.4 产业布局与多元融合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明晰了广元市乡村三级地理单元的特征分异
6.1.2 构建了可指导广元市乡村宜居性建设的指标
6.1.3 提出了宜居乡村提升策略与可推广建设模式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访谈记录
B.指标权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乡村规划研究评述与展望[J]. 孙莹,张尚武. 城市规划学刊. 2017(04)
[2]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J]. 方创琳,刘海猛,罗奎,于晓华. 地理学报. 2017(02)
[3]改革机制、创新方法,努力提高村庄规划的实用性对 《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部分解读[J]. 丁奇,刘文杰. 广西城镇建设. 2016(05)
[4]基于ESDA-GIS的新疆能源碳排放空间差异动态演化分析[J]. 刘晓婷,陈闻君. 干旱区地理. 2016(03)
[5]中国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综述[J]. 邹利林,王建英.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4)
[6]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格局与过程耦合[J]. 傅伯杰. 地理学报. 2014(08)
[7]成都市新型农村聚居点选址评价体系研究[J]. 杨青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8]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徐新良,秦元伟,宁佳,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吴世新,史学正,江南,于东升,潘贤章,迟文峰. 地理学报. 2014(01)
[9]1981~2010年中国气候区划[J]. 郑景云,卞娟娟,葛全胜,郝志新,尹云鹤,廖要明. 科学通报. 2013(30)
[10]重庆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探析[J]. 李孝坤,李忠峰,冯敏. 水土保持研究. 2013(04)
硕士论文
[1]基于多源数据的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评价地理单元划分研究[D]. 陈智虎.贵州师范大学 2017
[2]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及优化模式研究[D]. 吴旭鹏.西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80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680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