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属性及其在空间形态的表现——以浙江省为例
发布时间:2022-12-24 00:24
中国将在21世纪进入全面城市化阶段,亟待系统且合理的城市理论予以指导和把握。本文通过研究城市在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个世纪潮流的反应和表现,将主流和边缘的概念引入对城市特质的理解中,定义城市内在特质的属性,衡量城市发展状态和模式,全面准确的理解城市自身发展的个性,探寻它们形成的原因。着重阐述不同属性的城市在空间形态表现上的差异,并对城市发展遇到的问题作出合理解释,引导城市规划和设计。 本文从文化现象中引入了主流和边缘的概念;阐述了城市属性的概念、意义、缘起以及相互关系;从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两方面初步探寻了城市属性(主要是边缘属性)形成的原因;切入城市设计,从城市空间形态的表象、结构、衍变三个层面上分析了城市属性在城市空间形态上的表现及其差异;最后以生态为指导原则,展望了城市边缘属性空间形态的衍变和应对策略,提出三种边缘城市发展的模式。 我们课题组试图从城市属性这一新的视角,分析总结现有的城市理论,得出一些新的结论,通过对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调查、研究、取证,对这些结论进行完善化和系统化,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系...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绪论
前言
1. 多角度的研究事物
2. 主流和边缘——有机的整体
3. 以浙江省为例
第一章 城市属性的概念和意义
第一节 概念的引入——主流和边缘
1.1.1 现象——大规模的城市发展
1.1.2 概念的引入:主流和边缘
第二节 城市属性的缘起和概念
1.2.1 城市属性的缘起
1.2.2 城市属性的概念
1.2.3 城市属性的意义
1.2.4 中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
第三节 主流属性和边缘属性
1.3.1 共生的互动关系
1.3.2 与城市特色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章 城市(边缘)属性的成因及其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第一节 城市属性源于城市特质
2.1.1 城市特质形成了城市属性
2.1.2 城市特质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边缘属性的自然地理因素及其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2.2.1 边缘属性的自然地理因素
2.2.2 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第三节 边缘属性的社会人文因素及其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2.3.1 边缘属性的社会人文因素
2.3.2 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 城市属性在城市空间形态上的表现
第一节 城市属性与空间形态
3.1.1 城市空间形态及其特征
3.1.2 城市属性在空间形态上的表现
第二节 绝对静止状态下,城市空间形态表象差异:均质和非均质
3.2.1 主流属性的空间形态表象:非均质性
3.2.2 边缘属性的空间形态表象:均质性
第三节 相对(静止或运动)状态下,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差异:树形和非树形(网状)
3.3.1 主流属性的空间形态结构:非树形(网状)
3.3.2 边缘属性的空间形态结构:树形
第四节 绝对运动运动状态下,城市空间形态衍变差异:均衡和非均衡
3.4.1 主流属性的空间形态衍变:非均衡性
3.4.2 边缘属性的空间形态结构:均衡性
第四章 边缘属性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第一节 以生态为指导原则
第二节 城市发展取向及策略
4.2.1 城市自然生态策略
4.2.2 城市人文生态策略
第三节 边缘城市的三种发展模式
4.3.1 单核模式——充实与更新
4.3.2 新核模式——衍生与接替
4.3.3 多核模式——重组与兼并
结语
附录: 城市属性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边缘属性成因及空间形态特征[J]. 徐雷,朱丽平,王卡. 华中建筑. 2003(01)
[2]城市的属性及其在空间形态上的表现[J]. 徐雷,王立峰,曹震宇. 华中建筑. 2002(06)
[3]城市形态不是“马赛克”——由浙江省城市兼并现象引发的思考[J]. 徐雷,张晓晓. 新建筑. 2002(03)
[4]多核 层级 网络——兼并型城市中心区形态问题研究[J]. 徐雷,胡燕. 城市规划. 2001(12)
[5]“边缘效应”与城市生态规划[J]. 邢忠. 城市规划. 2001(06)
[6]未来城市理论比较研究[J]. 黄肇义,杨东援. 城市规划汇刊. 2001(01)
[7]新城市主义的区域发展模式——Peter Calthorpe的《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生态、社区和美国之梦》读后感[J]. 戴晓晖. 城市规划汇刊. 2000(05)
[8]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刘颂,刘滨谊. 城市规划汇刊. 1999(05)
[9]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际性城市建设[J]. 顾朝林,孙樱. 城市规划汇刊. 1999(03)
[10]从城乡边缘带的土地利用看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广州市为例[J]. 张建明,许学强. 城市规划汇刊. 1999(03)
本文编号:3725688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绪论
前言
1. 多角度的研究事物
2. 主流和边缘——有机的整体
3. 以浙江省为例
第一章 城市属性的概念和意义
第一节 概念的引入——主流和边缘
1.1.1 现象——大规模的城市发展
1.1.2 概念的引入:主流和边缘
第二节 城市属性的缘起和概念
1.2.1 城市属性的缘起
1.2.2 城市属性的概念
1.2.3 城市属性的意义
1.2.4 中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
第三节 主流属性和边缘属性
1.3.1 共生的互动关系
1.3.2 与城市特色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章 城市(边缘)属性的成因及其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第一节 城市属性源于城市特质
2.1.1 城市特质形成了城市属性
2.1.2 城市特质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边缘属性的自然地理因素及其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2.2.1 边缘属性的自然地理因素
2.2.2 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第三节 边缘属性的社会人文因素及其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2.3.1 边缘属性的社会人文因素
2.3.2 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 城市属性在城市空间形态上的表现
第一节 城市属性与空间形态
3.1.1 城市空间形态及其特征
3.1.2 城市属性在空间形态上的表现
第二节 绝对静止状态下,城市空间形态表象差异:均质和非均质
3.2.1 主流属性的空间形态表象:非均质性
3.2.2 边缘属性的空间形态表象:均质性
第三节 相对(静止或运动)状态下,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差异:树形和非树形(网状)
3.3.1 主流属性的空间形态结构:非树形(网状)
3.3.2 边缘属性的空间形态结构:树形
第四节 绝对运动运动状态下,城市空间形态衍变差异:均衡和非均衡
3.4.1 主流属性的空间形态衍变:非均衡性
3.4.2 边缘属性的空间形态结构:均衡性
第四章 边缘属性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第一节 以生态为指导原则
第二节 城市发展取向及策略
4.2.1 城市自然生态策略
4.2.2 城市人文生态策略
第三节 边缘城市的三种发展模式
4.3.1 单核模式——充实与更新
4.3.2 新核模式——衍生与接替
4.3.3 多核模式——重组与兼并
结语
附录: 城市属性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边缘属性成因及空间形态特征[J]. 徐雷,朱丽平,王卡. 华中建筑. 2003(01)
[2]城市的属性及其在空间形态上的表现[J]. 徐雷,王立峰,曹震宇. 华中建筑. 2002(06)
[3]城市形态不是“马赛克”——由浙江省城市兼并现象引发的思考[J]. 徐雷,张晓晓. 新建筑. 2002(03)
[4]多核 层级 网络——兼并型城市中心区形态问题研究[J]. 徐雷,胡燕. 城市规划. 2001(12)
[5]“边缘效应”与城市生态规划[J]. 邢忠. 城市规划. 2001(06)
[6]未来城市理论比较研究[J]. 黄肇义,杨东援. 城市规划汇刊. 2001(01)
[7]新城市主义的区域发展模式——Peter Calthorpe的《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生态、社区和美国之梦》读后感[J]. 戴晓晖. 城市规划汇刊. 2000(05)
[8]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刘颂,刘滨谊. 城市规划汇刊. 1999(05)
[9]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际性城市建设[J]. 顾朝林,孙樱. 城市规划汇刊. 1999(03)
[10]从城乡边缘带的土地利用看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广州市为例[J]. 张建明,许学强. 城市规划汇刊. 1999(03)
本文编号:3725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725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