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12 20:20
福建闽西,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之处,历史上也被称为“客家大本营”。而龙岩地区地处闽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受到客家文化的影响,亦受到来自闽南福佬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的影响,因此其传统村落的布局和民居的形式在多种文化影响下自然有其典型性和代表性。然而,目前对于龙岩地区乃至整个闽西的村落和民居的研究多以单个村落和土楼民居研究为主,其研究成果并没有形成由点及面的状态,并多有重复性。因此,需要从另一种崭新的角度对该片区的传统村落和民居进行研究,从而获取更多、更具体的、更有价值的资料。而文化地理学正为本次论文的研究提供了这样一种方法,通过地毯式的调研和收集资料,梳理出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和民居的文化景观特征,并从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中的趋同性和差异性,其次通过文化地理学的角度,从当地的地理特征、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分析这类村落和民居形成的原因,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传统村落和民居的形成,亦可以了解龙岩地区客家文化、福佬文化、土著文化之间的关系和演变过程。而不再将村落和民居的研究停留在表面上。本次论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的研究,其一,通过对村落和民居文化特征的梳理构建龙岩地区文化地理学数据库和地...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文化地理学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村落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
1.2.3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传统村落
1.4.2 传统民居
1.4.3 文化地理学
1.4.4 民系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数据库的构建
2.1 龙岩地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自然环境
2.1.3 社会文化
2.1.4 行政区划
2.2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因子的确定
2.2.1 村落地形
2.2.2 村落布局形式
2.2.3 组团关系
2.2.4 村落年代
2.2.5 村落选址
2.2.6 村落规模
2.2.7 村落民居类型
2.2.8 村落风水景观要素
2.3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数据库的构建
2.3.1 数据库样本选定
2.3.2 数据库构建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学特征分析
3.1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数量分布特征
3.2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地形分布特征
3.3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布局形态分布特征
3.4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组团关系分布特征
3.5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年代分布特征
3.6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选址分布特征
3.7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规模分布特征
3.8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民居类型分布特征
3.9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风水环境要素分布特征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区划研究
4.1 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4.1.1 划分原则
4.1.2 划分方法
4.1.3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特征叠合分析
4.1.4 村落布局与民居类型的叠合分析
4.1.5 民居类型、布局形式、村落地形之间的叠合分析
4.1.6 民居类型、布局形式、村落年代之间的叠合分析
4.1.7 民居类型、布局形式、村落规模之间的叠合分析
4.1.8 民居类型、布局形式、村落组团之间的叠合分析
4.1.9 叠合分析总结
4.2 龙岩地区传村落统及民居文化区的划分
4.2.1 主导因子划分区域确定
4.2.2 龙岩地区民系划分确定
4.2.3 各文化区详细边界确定
4.3 龙岩地区各文化区的景观特征
4.3.1 龙西客家楼廊合院民居交融文化区
4.3.2 龙中客家楼廊合院从厝民居交融文化区
4.3.3 龙北客家从厝合院民居交融文化区
4.3.4 龙东福佬从厝合院楼寨民居交融文化区
4.3.5 龙南客家-福佬楼寨民居文化区
4.4 各文化区形成原因
4.4.1 龙西客家楼廊合院民居交融文化区
4.4.2 龙中客家楼廊合院从厝民居交融文化区
4.4.3 龙北客家从厝合院民居交融文化区
4.4.4 龙东福佬从厝合院楼寨民居交融文化区
4.4.5 龙南客家—福佬楼寨民居文化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特征内因分析
5.1 自然环境的影响
5.1.1 龙岩自然地理环境简介
5.1.2 自然条件对客家民系形成的影响
5.1.3 自然条件对龙岩民居形成的影响
5.1.4 自然条件对龙岩村落的影响
5.2 建置沿革的影响
5.2.1 龙岩地区建置沿革
5.2.2 各县市建置沿革
5.3 移民开发的影响
5.3.1 龙岩地区移民开发进程
5.3.2 移民开发对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影响
5.4 风水观念的影响
5.5 宗教信仰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其他文化对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影响
6.1 闽南福佬文化的影响
6.1.1 两面夹击的新罗区和漳平市
6.1.2 闽南文化对龙岩客家村落与民居的影响
6.2 赣南、粤东客家文化的影响
6.3 西洋文化的影响
6.4 其他文化对龙岩地区村落和民居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
7.4 论文有待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闽西客家民居建筑形式与文化[J]. 林淑芳,魏建康,王隽,李单琦,何天友,郑郁善.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4(09)
[2]从地域空间、族群接触看围龙屋与土楼、围屋的生成[J]. 宋德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5)
[3]开展传统民居文化地理研究[J]. 曾艳,陶金,贺大东,肖大威. 南方建筑. 2013(01)
[4]广东梅州地区传统客家民居建筑“风水”观——以围龙屋为例[J]. 罗迎新,王彩莲. 嘉应学院学报. 2012(10)
[5]闽北古村落的选址规划与风水[J]. 柯培雄. 武夷学院学报. 2012(04)
[6]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及学科影响[J]. 周尚意.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1(04)
[7]龙岩河洛文化理应纳入闽南文化圈[J]. 郭义山. 龙岩学院学报. 2011(03)
[8]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研究[J]. 谢莉,冯亚芬. 湖南社会科学. 2011(01)
[9]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J]. 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申秀英,李伯华,胡最. 地理学报. 2010(12)
[10]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艺术[J]. 熊青珍. 文艺争鸣. 2010(16)
博士论文
[1]宋元汀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D]. 靳阳春.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刘沛林.北京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基于文化地理学的雷州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D]. 赵映.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基于文化地理学的肇庆市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D]. 彭丽君.华南理工大学 2015
[3]基于文化地理学的广州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研究[D]. 冯志丰.华南理工大学 2014
[4]传统民居庭院类型的气候适应性初探[D]. 田银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5]赣闽粤客家围屋的比较研究[D]. 黄浩.湖南大学 2013
[6]福建移民开发的历史进程及其经济、文化响应[D]. 王宜强.福建师范大学 2012
[7]中国传统建筑景观文化区解析[D]. 陈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730399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文化地理学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村落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
1.2.3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传统村落
1.4.2 传统民居
1.4.3 文化地理学
1.4.4 民系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数据库的构建
2.1 龙岩地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自然环境
2.1.3 社会文化
2.1.4 行政区划
2.2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因子的确定
2.2.1 村落地形
2.2.2 村落布局形式
2.2.3 组团关系
2.2.4 村落年代
2.2.5 村落选址
2.2.6 村落规模
2.2.7 村落民居类型
2.2.8 村落风水景观要素
2.3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数据库的构建
2.3.1 数据库样本选定
2.3.2 数据库构建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学特征分析
3.1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数量分布特征
3.2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地形分布特征
3.3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布局形态分布特征
3.4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组团关系分布特征
3.5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年代分布特征
3.6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选址分布特征
3.7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规模分布特征
3.8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民居类型分布特征
3.9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风水环境要素分布特征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区划研究
4.1 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4.1.1 划分原则
4.1.2 划分方法
4.1.3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特征叠合分析
4.1.4 村落布局与民居类型的叠合分析
4.1.5 民居类型、布局形式、村落地形之间的叠合分析
4.1.6 民居类型、布局形式、村落年代之间的叠合分析
4.1.7 民居类型、布局形式、村落规模之间的叠合分析
4.1.8 民居类型、布局形式、村落组团之间的叠合分析
4.1.9 叠合分析总结
4.2 龙岩地区传村落统及民居文化区的划分
4.2.1 主导因子划分区域确定
4.2.2 龙岩地区民系划分确定
4.2.3 各文化区详细边界确定
4.3 龙岩地区各文化区的景观特征
4.3.1 龙西客家楼廊合院民居交融文化区
4.3.2 龙中客家楼廊合院从厝民居交融文化区
4.3.3 龙北客家从厝合院民居交融文化区
4.3.4 龙东福佬从厝合院楼寨民居交融文化区
4.3.5 龙南客家-福佬楼寨民居文化区
4.4 各文化区形成原因
4.4.1 龙西客家楼廊合院民居交融文化区
4.4.2 龙中客家楼廊合院从厝民居交融文化区
4.4.3 龙北客家从厝合院民居交融文化区
4.4.4 龙东福佬从厝合院楼寨民居交融文化区
4.4.5 龙南客家—福佬楼寨民居文化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特征内因分析
5.1 自然环境的影响
5.1.1 龙岩自然地理环境简介
5.1.2 自然条件对客家民系形成的影响
5.1.3 自然条件对龙岩民居形成的影响
5.1.4 自然条件对龙岩村落的影响
5.2 建置沿革的影响
5.2.1 龙岩地区建置沿革
5.2.2 各县市建置沿革
5.3 移民开发的影响
5.3.1 龙岩地区移民开发进程
5.3.2 移民开发对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影响
5.4 风水观念的影响
5.5 宗教信仰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其他文化对龙岩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影响
6.1 闽南福佬文化的影响
6.1.1 两面夹击的新罗区和漳平市
6.1.2 闽南文化对龙岩客家村落与民居的影响
6.2 赣南、粤东客家文化的影响
6.3 西洋文化的影响
6.4 其他文化对龙岩地区村落和民居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
7.4 论文有待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闽西客家民居建筑形式与文化[J]. 林淑芳,魏建康,王隽,李单琦,何天友,郑郁善.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4(09)
[2]从地域空间、族群接触看围龙屋与土楼、围屋的生成[J]. 宋德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5)
[3]开展传统民居文化地理研究[J]. 曾艳,陶金,贺大东,肖大威. 南方建筑. 2013(01)
[4]广东梅州地区传统客家民居建筑“风水”观——以围龙屋为例[J]. 罗迎新,王彩莲. 嘉应学院学报. 2012(10)
[5]闽北古村落的选址规划与风水[J]. 柯培雄. 武夷学院学报. 2012(04)
[6]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及学科影响[J]. 周尚意.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1(04)
[7]龙岩河洛文化理应纳入闽南文化圈[J]. 郭义山. 龙岩学院学报. 2011(03)
[8]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研究[J]. 谢莉,冯亚芬. 湖南社会科学. 2011(01)
[9]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J]. 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申秀英,李伯华,胡最. 地理学报. 2010(12)
[10]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艺术[J]. 熊青珍. 文艺争鸣. 2010(16)
博士论文
[1]宋元汀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D]. 靳阳春.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刘沛林.北京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基于文化地理学的雷州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D]. 赵映.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基于文化地理学的肇庆市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D]. 彭丽君.华南理工大学 2015
[3]基于文化地理学的广州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研究[D]. 冯志丰.华南理工大学 2014
[4]传统民居庭院类型的气候适应性初探[D]. 田银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5]赣闽粤客家围屋的比较研究[D]. 黄浩.湖南大学 2013
[6]福建移民开发的历史进程及其经济、文化响应[D]. 王宜强.福建师范大学 2012
[7]中国传统建筑景观文化区解析[D]. 陈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730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730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