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堂在山西的本土化研究(1950年之前)
发布时间:2023-03-24 19:18
本论文在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完善的基础上,不仅对天主教堂在山西的本土化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而且通过深入的调研,补充并具体分析了9个不同时期的天主教建筑实例,充实了学长学姐们的研究成果;同时论文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资助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天主教堂作为一类具有特殊象征性的宗教建筑,当其传入山西时,对于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使命。对于传教士而言,天主教堂不仅协助他们在异国他乡完成传播宗教信仰的神圣使命,而且反映着传教士的国族和民族身份;对于山西本地人而言,天主教堂则是一种来自异国且与本土建筑大相径庭的建筑。此外,当教堂建筑出现在某一新环境时,无疑会受到当地物理环境的制约。然而,天主教堂在山西立足并发展的过程并没有受到这些外部因素的阻碍,反而因其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形成了独有的特质,即本土化特征。鉴于此,本论文重点关注了教堂的人文内涵和物理环境,从天主教堂传入山西后所面对的人文环境和独特的物理环境为切入点。在前人调研的基础上,对1950年之前建造的山西现存天主教堂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查缺补漏,并对山西天主教建筑的所有数据进行整理和总结。具体通过四部分进行分析,首先,...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范围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教堂理论研究
1.4.2 人文环境
1.4.3 物理环境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人文环境中的山西天主教堂
2.1 天主教在山西的传播
2.1.1 天主教在山西传播的背景
2.1.2 天主教在山西传播的媒介
2.2 天主教在山西的传教发展历程及教区历史沿革
2.2.1 天主教在山西的传播发展历程
2.2.2 山西教区的建立和发展
2.3 多元人文环境背后的山西天主教堂
2.3.1 欧洲传统建筑基本特色概述
2.3.2 基于欧洲传统建筑原型的山西天主教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物理环境的山西天主教堂
3.1 山西物理环境特征
3.1.1 地理环境
3.1.2 气候特征
3.1.3 资源材料
3.2 教堂对地理环境的利用
3.2.1 建筑选址
3.2.2 建筑组群布局特点
3.3 教堂对气候特征的适应
3.3.1 建筑形式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3.3.2 材料构造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3.4 教堂对资源材料的运用
3.4.1 砖石灰瓦
3.4.2 木材
3.4.3 黄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天主教建筑实例分析
4.1 天主教堂初始期(1620-1737)——中为西用
4.1.1 实例分析:清初绛州天主教堂
4.2 天主教堂恢复期(1737-1890)——欧洲传统建筑原型的植入
4.2.1 实例分析:高家庄若瑟堂
4.3 天主教堂扩张期(1890-1900)——仿欧洲传统建筑风格
4.3.1 实例(一)分析:板寺山圣母堂
4.3.2 实例(二)分析:露德圣母堂
4.3.3 实例(三)分析:韩罗堰天主堂
4.4 天主教堂发展期(1900-各教区独立)——中西方传统建筑元素的嫁接
4.4.1 实例(一)分析:枣元头天主堂
4.4.2 实例(二)分析:三王来朝天主堂
4.5 天主教堂的融合期(各教区独立-1950)——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的形成
4.5.1 实例(一)分析:上中坡天主堂
4.5.2 实例(二)分析:许堡天主堂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天主教堂的价值及保护策略探讨
5.1 山西天主教堂的价值探讨
5.1.1 历史价值
5.1.2 文化价值
5.2 山西天主教堂的保护策略探讨
5.2.1 山西现存天主教堂现状及问题
5.2.2 保护策略探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插图、表目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769699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范围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教堂理论研究
1.4.2 人文环境
1.4.3 物理环境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人文环境中的山西天主教堂
2.1 天主教在山西的传播
2.1.1 天主教在山西传播的背景
2.1.2 天主教在山西传播的媒介
2.2 天主教在山西的传教发展历程及教区历史沿革
2.2.1 天主教在山西的传播发展历程
2.2.2 山西教区的建立和发展
2.3 多元人文环境背后的山西天主教堂
2.3.1 欧洲传统建筑基本特色概述
2.3.2 基于欧洲传统建筑原型的山西天主教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物理环境的山西天主教堂
3.1 山西物理环境特征
3.1.1 地理环境
3.1.2 气候特征
3.1.3 资源材料
3.2 教堂对地理环境的利用
3.2.1 建筑选址
3.2.2 建筑组群布局特点
3.3 教堂对气候特征的适应
3.3.1 建筑形式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3.3.2 材料构造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3.4 教堂对资源材料的运用
3.4.1 砖石灰瓦
3.4.2 木材
3.4.3 黄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天主教建筑实例分析
4.1 天主教堂初始期(1620-1737)——中为西用
4.1.1 实例分析:清初绛州天主教堂
4.2 天主教堂恢复期(1737-1890)——欧洲传统建筑原型的植入
4.2.1 实例分析:高家庄若瑟堂
4.3 天主教堂扩张期(1890-1900)——仿欧洲传统建筑风格
4.3.1 实例(一)分析:板寺山圣母堂
4.3.2 实例(二)分析:露德圣母堂
4.3.3 实例(三)分析:韩罗堰天主堂
4.4 天主教堂发展期(1900-各教区独立)——中西方传统建筑元素的嫁接
4.4.1 实例(一)分析:枣元头天主堂
4.4.2 实例(二)分析:三王来朝天主堂
4.5 天主教堂的融合期(各教区独立-1950)——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的形成
4.5.1 实例(一)分析:上中坡天主堂
4.5.2 实例(二)分析:许堡天主堂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天主教堂的价值及保护策略探讨
5.1 山西天主教堂的价值探讨
5.1.1 历史价值
5.1.2 文化价值
5.2 山西天主教堂的保护策略探讨
5.2.1 山西现存天主教堂现状及问题
5.2.2 保护策略探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插图、表目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769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769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