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丘陵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庆丘陵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美丽乡村”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对改善居住和生态环境、优化农村资源配置、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我国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多处于农村居民自发选择的状态。居民点布局呈现出“小散乱”的特征,自然地理条件较差的丘陵地区及山区更甚。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速度加快,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又出现扩张无序、村庄空心化、土地低效利用甚至闲置废弃等现象。居民点用地的低效利用以及散乱的布局不仅占据了大量优质的耕地资源,阻碍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而且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改善的成本,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展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是破解当前农村土地利用困局,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当务之急。本文立足新型城镇化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的要求,以城乡统筹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立足重庆市五大功能区的定位,选择位于重庆未来“统筹城乡”与“四化同步”重点区域——城市发展新区中的长寿区海棠镇作为研究区域,遵循“理论研究—现状分析—综合评价—实证检验”的逻辑思路,通过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以农村居民点斑块作为研究单元,深入剖析重庆市长寿区海棠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在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居民点斑块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影响力,对海棠镇农村居民点斑块进行综合影响力分级,并根据不同综合影响力等级划分的不同农村居民点类型制定优化布局策略;最后应用基于拓展断裂点模型的加权Voronoi图对研究区内优势农村居民点斑块影响范围进行空间分割,指导迁并型居民点斑块的搬迁方向,以期在理论上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在实践上为地形较为复杂区域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提供方法指引及案例参考。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海棠镇现状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呈现出密度较大、破碎化程度高、空间分布不均、多布局在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区域的特点。海棠镇农村居民点总体规模不大,居民点斑块集中分布在辖区中东部地势较为平坦的区域,密度较高,居民点斑块间平均距离只有56.39m;单个居民点斑块规模很小,平均规模仅0.61hm2。大量高密度细碎的居民点斑块分布在土地较为肥沃的平坝区域,造成大量优质耕地资源被占用,耕地斑块的完整性被破坏,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作业。另外,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点多布局在海拔高度较低、坡度较小、坡向朝南、距离集镇与主干道路较近、靠近水源的区域,说明上述因素对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有较为重要的影响。(2)综合影响力能够很好地反映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实力,综合影响力理论是对居民点斑块评价和空间布局优化的理论支撑。综合影响力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作为城市地理学的经典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认为由于资源的区域性与稀缺性,空间中任何区域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和发展,即需要通过区域间的相互作用的驱动,在此过程中,一些区域由于人口、资金、信息的频繁交流,形成相互作用的集中地从而快速发展,成为新的区域中心,因此,区域发展的优势程度可以通过相互作用的强度来衡量。农村居民点同样具有产生空间相互作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可以应用综合影响力理论解析农村居民点间的相互作用原理,分析评价居民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并论证综合影响力和农村居民点综合实力的兼容性,因此,综合影响力理论是居民点评价和优化的核心理论。(3)海棠镇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影响力存在一定空间差异。全镇农村居民点斑块依据综合影响力大小分为“村级影响力”、“社级影响力”和“零星居民点”3个等级,各等级居民点面积比重分别为43.51%、49.03%和7.46%。建生村、海棠村和古林村三个村自然、区位条件良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社会经济活动较为活跃,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普遍较高,主要为“村级影响力”农村居民点,三村的面积占全镇该等级居民点总面积的60.84%;龙凤村和清泉村,由于辖区内多为丘陵地形,地势起伏,农用地等级较低,多无灌溉条件,加之其远离镇区和主要交通线,居民点多呈零碎散乱布局,“零星居民点”等级的居民点斑块分布较多,是海棠镇未来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布局中的重点整治区域。(4)通过空间布局优化,海棠镇农村居民点“小散乱”的空间分布现状得到较大改善,空间分布更加合理,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通过制定基于不同地貌类型的优化策略,利用基于拓展断裂点模型的加权Voronoi图方法划分优势居民点的影响势力范围,即优化了海棠镇农村居民点斑块的空间格局。优化后,全镇农村居民点斑块距交通干道平均距离、距镇区平均距离、距水源地平均距离以及距独立工矿平均距离分别较优化前缩短了22.11%、10.21%、40.08%以及11.17%,居民点斑块的区位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全镇农村居民点斑块的总面积和斑块密度分别降低了16.16%和39.35%,单个居民点斑块平均面积增加了37.70%,农村居民点斑块的分布密度大幅下降,平均规模增大,特别是位于丘陵地形,分散分布的居民点实现了较成规模的集聚。这不仅加强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实现了非农建设用地指标的节余,而且通过推进农村居民点一定规模的集聚,大大减少了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浪费。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 空间布局优化 综合影响力 加权Voronoi图 海棠镇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90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13-14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6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6-19
- 第2章 文献综述19-31
- 2.2 国外研究综述19-22
- 2.3 国内研究综述22-28
- 2.4 研究述评28-31
- 第3章 海棠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现状分析31-41
- 3.1 研究区概况31-33
- 3.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33
- 3.3 海棠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现状特征33-40
- 3.4 本章小结40-41
- 第4章 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的理论阐释41-47
- 4.1 农村居民点概念及内涵41
- 4.2 综合影响力的概念与内涵41-42
- 4.3 综合影响力的影响因素42-45
- 4.4 综合影响力的表达45
- 4.5 综合影响力的影响机制45-46
- 4.6 本章小结46-47
- 第5章 海棠镇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47-59
- 5.1 评价的流程47
- 5.2 评价单元的确定47
-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7-51
- 5.4 指标标准化及权重的确定51-54
- 5.5 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分值计算54-55
- 5.6 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结果与分析55-57
- 5.7 本章小结57-59
- 第6章 海棠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方法与方案59-71
- 6.1 优化布局的原则59-60
- 6.2 农村居民点优化类型划分60-61
- 6.3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方向与策略61-63
- 6.4 农村居民点影响势力范围的划分方法63-67
- 6.5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方案67-68
- 6.6 优化前后结果对比68-69
- 6.7 本章小结69-71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71-75
- 7.1 研究结论71-72
- 7.2 研究特色72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72-75
- 参考文献75-81
- 致谢81-83
- 成果发表与科研实践83-85
- 附件85-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亮;吴炳方;张磊;;三峡典型区农村居民点格局及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3期
2 席建超;赵美风;葛全胜;;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J];地理学报;2011年12期
3 李全林;马晓冬;沈一;;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12年01期
4 张建;程久苗;范树平;陈丹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3期
5 姜广辉,张凤荣,颜国强,宋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和整理[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年04期
6 丁正勇;;中原地区农村聚落建设优化研究[J];甘肃科技;2007年06期
7 刘芳;张增祥;汪潇;魏显虎;;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09年03期
8 刘芳;张增祥;赵晓丽;胡顺光;;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聚类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10年03期
9 刘英;;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及其优化布局研究——以湖南临澧县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年04期
10 陈伟;李满春;陈振杰;王亚飞;毛濵;刘敏;;GIS支持下的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以河北省大厂县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年02期
本文关键词:重庆丘陵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6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86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