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传统民居聚落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24 10:04
本文关键词:鄂西传统民居聚落影响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传统聚落是人们聚集生息、生产的居住载体,是中国社会结构和城镇发展的基本细胞。在中华大地上分布最广、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乡村聚落群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质朴隽永、异彩纷呈的文化宝藏,是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更是各地城镇发展的历史记忆和地方文化之本,因此具有极强的研究保护价值。 鄂西民居聚落作为传统民居聚落的一部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人类提供了合适的生存、发展的条件。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关系,鄂西长期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况,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村际公路在农村大量修建,给传统的居民带来了交通的便利;沪蓉西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的修建,使鄂西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外出务工的居民带来了城市文化,给传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在社会全方面深刻变革的宏观背景下,传统聚落的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出现了大变动和重新建构。鄂西传统民居聚落通过其自身的地理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表现出自己的特色。聚落从选址布局、空间结构层次、技术处理到美学、环境地理学、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本文通过对鄂西恩施州的利川市、咸丰县的传统民居聚落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测绘,试图分析影响鄂西传统民居聚落的自然、人文、经济三大因素,具体内容如下:自然因素侧重于地域生态环境因素的研究,主要从气候、土地、水体、植物、能源五大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人文因素侧重于风水学因素、礼制因素和防御功能因素进行研究,主要从聚落的基址格局、宅居环境、居住环境的藏风、得水、朝阳原则、宗族关系、聚落形态、聚落势态、文化符号等微观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经济因素侧重于产业模式的研究,主要从农耕、经商、农商结合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传统民居聚落的选址、布局、空间结构层次、公共空间、传统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变化,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传统民居聚落保护和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聚落 风水 宗族 产业模式 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928.5
【目录】:
- 目录4-7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插图目录10-12
- 1 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概况13-16
- 1.2.1 国内研究现状与水平13-14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14-15
- 1.2.3 鄂西传统民居聚落研究15-16
- 1.3 研究的意义及内容16-20
- 1.3.1 研究的意义16
- 1.3.2 研究的方法16-17
- 1.3.2.1 文献史料分析与田野实地考察16-17
- 1.3.2.2 整体把握与具体分析结合17
- 1.3.2.3 时间与空间双线贯穿17
- 1.3.3 研究内容17-19
- 1.3.4 论文结构19-20
- 2 传统民居聚落的认识20-25
- 2.1 相关概念20-22
- 2.1.1 聚落20
- 2.1.2 民居20-21
- 2.1.3 传统民居21-22
- 2.1.4 传统民居聚落22
- 2.2 传统民居聚落的特点22-23
- 2.2.1 聚族而居22
- 2.2.2 与自然融为一体22-23
- 2.2.3 可识别性23
- 2.2.4 实用性23
- 2.2.5 真实反映传统生活23
- 2.3 传统民居聚落的价值23-25
- 2.3.1 认识价值23-24
- 2.3.2 审美欣赏与情感价值24
- 2.3.3 使用价值24
- 2.3.4 借鉴价值24-25
- 3 鄂西地区利川市、咸丰县及其传统民居聚落概况25-31
- 3.1 鄂西地区概况25-27
- 3.2 利川市27-29
- 3.2.1 利川市概况27-28
- 3.2.2 利川传统民居聚落分布情况28-29
- 3.3 咸丰县29-31
- 3.3.1 咸丰县概况29-30
- 3.3.2 咸丰传统民居聚落分布情况30-31
- 4 各种因素对鄂西传统民居聚落构成的影响31-70
- 4.1 地域生态环境对传统民居聚落的影响31-42
- 4.1.1 气候31-32
- 4.1.2 土地32-37
- 4.1.2.1 耕地与河流34-35
- 4.1.2.2 耕地与山地35-36
- 4.1.2.3 山原坝地36-37
- 4.1.3 水体37-39
- 4.1.4 植物39-40
- 4.1.5 能源40-41
- 4.1.6 小结41-42
- 4.2 风水学对传统民居聚落的影响42-49
- 4.2.1 风水学中的宅居基址格局42-44
- 4.2.2 风水学中的宅居环境44
- 4.2.3 环境景观的统一和谐44
- 4.2.4 居住环境的藏风原则44-47
- 4.2.5 居住环境的得水原则47-48
- 4.2.6 居住环境的朝阳原则48-49
- 4.3 礼制对传统民居聚落的影响49-58
- 4.3.1 宗族关系49-51
- 4.3.2 民居型制51-53
- 4.3.2.1 门堂相配51-52
- 4.3.2.2 四相空间52
- 4.3.2.3 内外空间层次52-53
- 4.3.3 聚落形态53-54
- 4.3.4 聚落势态54-57
- 4.3.5 文化符号57-58
- 4.4 防御对传统民居聚落的影响58-65
- 4.4.1 依地势而建的防御体系59-61
- 4.4.2 人工构建的防御体系61-65
- 4.4.2.1 城墙61-64
- 4.4.2.2 碉楼64-65
- 4.5 产业模式对传统民居聚落的影响65-70
- 4.5.1 农耕65-66
- 4.5.2 经商66-68
- 4.5.3 农商结合68-70
- 5 鄂西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和开发70-79
- 5.1 传统民居聚落保护的提出70
- 5.2 鄂西传统聚落保护的现状70-73
- 5.2.1 民居聚落中古建筑的破坏71-72
- 5.2.1.1 古建筑年久失修,自然腐蚀而倾斜71
- 5.2.1.2 虫蛀造成破坏71-72
- 5.2.1.3 火灾72
- 5.2.1.4 人为的破坏72
- 5.2.2 传统民居聚落整体的改造和解体72-73
- 5.2.2.1 建筑、道路的更新72
- 5.2.2.2 传统民居聚落缺乏规划72-73
- 5.2.3 传统民居聚落急需有效地加以保护和开发73
- 5.3 鄂西传统民居聚落保护开发的观念及其对策73-79
- 5.3.1 鄂西传统民居聚落保护的观念73-74
- 5.3.2 鄂西传统民居聚落保护原则74-75
- 5.3.2.1 整体性保护原则74
- 5.3.2.2 特色性保护原则74
- 5.3.2.3 动态性保护原则74-75
- 5.3.2.4 群体性保护原则75
- 5.3.3 鄂西传统民居聚落开发原则75-76
- 5.3.4 鄂西传统民居聚落开发的对策76-79
- 5.3.4.1 政府宏观调控,居民积极参与76-77
- 5.3.4.2 以原住村民为主体,进行更新和改造77
- 5.3.4.3 从聚落原有形态着手,保护景观特色77
- 5.3.4.4 以乡土特色景观为载体,营造特色鲜明的景观节点77-78
- 5.3.4.5 积极宣传,提高知名度78
- 5.3.4.6 将产业发展与聚落保护相结合78
- 5.3.4.7 合理规划,,做到传统民居聚落的可持续发展78-79
- 5.4 本章小结79
- 6 结语79-81
- 参考文献81-84
- 致谢8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苗;鄂西南村落景观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2 湛先文;湘南古村落保护规划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鄂西传统民居聚落影响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0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90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