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长江荆南三口水系结构变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发布时间:2017-06-07 02:10

  本文关键词:长江荆南三口水系结构变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长江荆南三口位于洞庭湖平原,区域河网密布,水系发达,近三十年来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建设与水争地,河网被破坏,自然功能发挥受限,影响居民生产生活,制约城镇化进程。探究水系结构变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对于保护区域河网、促进人水和谐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用遥感和DEM影像提取三口地区1983、1999和2015年的水系结构,验证Horton律的适用性,计算河网密度、水面率、曲度、分形维数等表征水系结构的指标,分析三口地区水系结构变化的特征。结果显示:1)近33年来区内河流数量减少、长度缩短,流域面积萎缩,但与河流等级的关系始终服从Horton律;2)河网密度从4.21 km/km~2下降到3.09 km/km~2,水面率从8.96%下降到7.47%,河频率、单位河长所需面积和分形维数等指标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水系结构呈现简单化、单一化倾向。使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时间序列上水系结构变化对经济、人口和空间城镇化的响应;将市区扩张图与水系结构图重叠,分析空间上水系结构变化对城镇扩张的响应;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河网水域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关系。最后总结水系结构变化对城镇化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1)时间序列上,水系结构变化对空间城镇化的响应最为显著,其次是人口和经济城镇化;受到“平垸行洪、退耕还湖”政策影响,水系结构变化对城镇化的响应在1983-1999年比1999-2015年更显著。2)空间上,水系结构在市区、城郊和乡村的变化趋势相同,但变化程度不一;耕地转入河网水域的面积最大,占其总转入的93.19%,河网水域向建筑用地的转出最多,占其总转出的99.06%。3)城镇化通过填埋和整治两种方式对水系结构发生作用;影响作用过程的有人类活动目的、城镇化水平和河流等级三个变量;作用的结果是使水系结构从多元走向单一,从复杂走向简单。在分析水系结构变化对城镇化影响的实质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剖析了水系结构变化对城镇化的影响,并借助生态服务价值概念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显示:1)影响的实质是在水生态-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中水生态子系统恶化而对社会经济子系统产生的约束;2)具体的影响内容包括4个方面:城市蓄水防洪、城市生活用水、城市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态用水;3)水系结构变化对城市生产用水方面的影响最大,价值损失达7.97亿元,其中工业用水的损失占了79.79%。最后从促进水系结构与城镇化的互动协调出发,在水系结构和城镇化两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荆南三口 水系结构 城镇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90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1 绪论13-20
  • 1.1 研究背景13-14
  • 1.2 研究综述14-19
  • 1.2.1 水系结构14-15
  • 1.2.2 水系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响应15-16
  • 1.2.3 水系结构变化的影响16-17
  • 1.2.4 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17-18
  • 1.2.5 评述18-19
  • 1.3 研究意义19-20
  • 2 总体研究方案20-26
  • 2.1 研究区域20-22
  • 2.1.1 自然地理状况20-21
  • 2.1.2 社会经济状况21-22
  • 2.2 研究时间尺度22-23
  • 2.3 研究内容23-24
  • 2.4 数据来源24-25
  • 2.5 研究框架25-26
  • 3 荆南三口水系结构及变化26-40
  • 3.1 水系结构提取26-30
  • 3.1.1 河流分级26-27
  • 3.1.2 影像处理27-30
  • 3.2 水系结构的规律30-33
  • 3.2.1 Horton律30-31
  • 3.2.2 Horton律验证31-33
  • 3.2.3 规律总结33
  • 3.3 水系结构的变化趋势33-40
  • 3.3.1 河流数量、长度和流域面积的变化趋势33-36
  • 3.3.2 河网密度、单位河长所需面积的变化趋势36-37
  • 3.3.3 曲度、分形维数和水面率的变化趋势37-39
  • 3.3.4 变化特征总结39-40
  • 4 水系结构变化对城镇化的响应40-59
  • 4.1 指标选取40-41
  • 4.2 三口地区城镇化概况41-45
  • 4.2.1 人口城镇化41-42
  • 4.2.2 经济城镇化42-44
  • 4.2.3 空间城镇化44-45
  • 4.2.4 城镇化特征总结45
  • 4.3 水系结构变化在时序上对城镇化的响应45-51
  • 4.3.1 计算方法45-46
  • 4.3.2 1983-1999年的响应46-48
  • 4.3.3 1999-2015年的响应48-49
  • 4.3.4 两阶段的对比分析49-51
  • 4.4 水系结构变化在空间上对城镇化的响应51-55
  • 4.4.1 水系结构变化对城镇空间扩张的响应51-53
  • 4.4.2 河网水域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53-55
  • 4.5 响应机制55-59
  • 5 水系结构变化对城镇化的影响59-80
  • 5.1 水系结构变化对城镇化影响的实质59-60
  • 5.1.1 耦合裂变律59-60
  • 5.1.2 影响的实质60
  • 5.2 水系结构变化对城镇化影响的具体内容60-66
  • 5.2.1 影响城市蓄水防洪61-62
  • 5.2.2 影响城市生活用水62-63
  • 5.2.3 影响城市生产用水63-64
  • 5.2.4 影响城市生态用水64-66
  • 5.3 水系结构变化对城镇化影响的定量计算66-74
  • 5.3.1 计算方法66-70
  • 5.3.2 价值损失分析70-74
  • 5.4 提高水系结构与城镇化互动协调水平的建议74-80
  • 5.4.1 水系结构方面的建议75-77
  • 5.4.2 城镇化方面的建议77-80
  • 6 结论80-85
  • 6.1 主要结论80-81
  • 6.2 创新点和不足81-82
  • 6.3 研究展望82-85
  • 6.3.1 水系结构变化对大型工程和城镇化响应的分解82-83
  • 6.3.2 水资源约束与Logistic方程结合83
  • 6.3.3 确定水系结构或城镇化指标的合理阈值83-85
  • 参考文献85-9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91-93
  • 致谢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君沛;城镇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2 仲品;;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J];中国西部;2013年07期

3 李亿龙;;坚持以城镇化引领“四化”同步发展——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体会[J];民族论坛(时政版);2013年03期

4 孙瑶,姚键,那军,罗艾;中国城镇贫困群体的形成与原因[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潘朝阳;用经营城镇思想促进四会城镇发展[J];肇庆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王悦洲;小城镇建设中的若干关系协调——以湖北省襄樊市为例[J];襄樊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翟书斌;论农村城镇化与国民经济持久增长需求的创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王跃,史守正;中国东、西部小城镇比较研究——以甘肃与江苏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3年04期

9 邓启明,范维培,黄跃东;论小城镇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阮照凯;对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定芳;;贵州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与对策思考——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2 汤正仁;;推进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平安;;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现实选择[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昌雄;;城镇化与广西城镇化建设[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5 张蒙;杨文利;;新时期小城镇建设的回顾与思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卢云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7 黄跃新;;望城县城镇化发展的调查与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8 肖万春;;推进“大县城、县辖市”城镇化壮大县域经济[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9 陈扬;;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经济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波;;以黔中经济区城镇发展带动贵州城镇化进程[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诚克;特色是城镇的灵魂和名片[N];贵州日报;2007年

2 马跃然;贵州全力打造特色城镇品牌[N];西部时报;2007年

3 陈昱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方向及思考[N];中华建筑报;2009年

4 湖北省荆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乔太平;别让城镇化“热”过了头[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5 本报评论员;走出一条贵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N];贵州日报;2011年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执笔人 汤正仁;推进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N];贵州日报;2011年

7 陈忠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有特色城镇现代化的建构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记者 刘中山 高宇红;专家学者为我省小城镇建设出谋划策[N];黑龙江日报;2010年

9 驻马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张道军;加快农区城镇化进程的思考[N];驻马店日报;2011年

10 蒋晨飞 甘肃省人口委;在城镇化建设中促进人口均衡发展[N];中国人口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俊;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质量评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周景阳;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王弓;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协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王开荣;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6 陶永勇;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7 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刘永红;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9 陈利丹;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东;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增繁;当前小城镇建设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石品;我国小城镇建设的体制性障碍及破解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4 白鹤松;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5 李刚;关于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的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赵训清;湖北省小城镇建设的模式选择与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晓霞;鞍山市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8 贾林瑞;移民迁建不同阶段三峡库区云阳县城镇化质量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张丽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学龄子女就学地点的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10 王凯敏;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长江荆南三口水系结构变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7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427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9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