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庆阳农耕文化与区域环境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9 00:06
本文关键词: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庆阳农耕文化与区域环境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文化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和综合表现。研究文化与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响应,探索文化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的形成过程是了解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庆阳农耕文化具有悠久性、多元性和连续性,是研究文化与环境响应的典型“剖面”。因此,本文选取庆阳农耕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的视角,综合借鉴、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地理环境在庆阳农耕文化的形成、发展及传承过程中的复合作用,以及文化对其的响应进行了研究,从当今农耕文化要素和表象中寻找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的时空烙印,旨在从文化层面考察人地关系之演变。 本文首先从定居条件、地貌、土壤、气候、水文和发展空间等五方面分析了自然环境对农业及农耕文化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即本文的第三章:1)特殊的黄土结构、地理景观的边缘效应、围合与尺度效应以及隔离效应,从居所、食物获取和安全保障三个方面为人类提供了理想的长期定居条件,为农业和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最佳环境;2)疏松、肥沃的黄土为原始农业起源提供了基本条件;3)适宜的气候促成了定居农业的产生和发展;4)密布的河网与众多的湫池为原始人类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方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庆阳地区春旱及初夏旱的不利气候因素,促进了农业和农业文明的发展;5)豁口与走廊效应为农耕文化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交流通道和拓展空间。 其次,本文从地缘因素、历代农业与人口政策、中国农本思想和生产技术等四方面分析了人文社会环境对庆阳农耕文化的影响作用,即本文的第四章:1)长期处于农牧经济交错带和边疆地区的地缘区位特点,决定了庆阳一直位于中原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直接接触的最前沿,也是古代战乱时期前方粮草、被服、战马等军事物资供给地和兵源补充地,受到游牧与军事文化的双重影响。庆阳农牧交错互动的经济方式和“耕时为农,战时为军”生活状态,在庆阳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思想意识和社会心理层面都留下了“农”与“牧”,“耕”与“战”的多重特征;2)历代政府采取的农业发展与人口管理政策,以及多次的移民活动,为保护庆阳一带的经济秩序、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边远地区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庆阳的经济格局和农耕文化特征;3)重民、富民、稳国、强国而王天下是中国农本思想的核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强化了农耕文化稳定和谐的价值取向,促进了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农耕经济土壤滋生了重农思想,重农思想也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庆阳农耕文化的繁荣;4)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在促进庆阳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使着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等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推动着庆阳农耕文明在发展、变异和传承中不断繁荣昌盛。 第三,从气候变迁与社会变动的相关性、民俗事象、行为与心理特征等三个层面分析了文化与自然及人文环境复合作用的响应:1)气候变迁与社会变动正相关,自然灾害的增多导致了社会事件的增多,环境变迁引发社会变动,从而影响着作用于农耕文化的人文环境,进而影响着农耕文化的特征;2)民俗在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与政治、经济、宗教等人文环境和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都密切相关。民俗的各个层面都隐藏着文化对环境作用的响应;3)庆阳人畏惧风险、推崇经验的行为特征,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的心理意识和勤俭务实、热情纯朴的性格特点,都反映出农业社会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制约基础上,以互利合作为目的的秩序平衡的经验型社会。媒体环境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庆阳人的行为、心理和观念意识,出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最后,即本文的第六章,笔者对农耕文化的本质、价值演变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认为:农业社会的制衡是建立在资源约束前提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理想状态即是“天人合一”的和谐。农耕文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价值体现,在当今社会对培养个人品德、构建合理的生态伦理观和满足审美、娱乐需求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意识创新是农耕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旅游产业是实现农耕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庆阳 农耕文化 环境影响 文化剖面 响应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901.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第一章 绪论15-31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15-17
- 1.2 研究界定17-18
- 1.2.1 研究性质17
- 1.2.2 空间范围17-18
- 1.2.3 时间范围18
- 1.3 相关的研究成果综述18-28
- 1.3.1 国内外文化生态学发展历程与研究方向18-20
- 1.3.2 我国农耕文化研究现状20-27
- 1.3.3 目前对庆阳农耕文化研究的现状27
- 1.3.4 以上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的研究意义27-28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组织28-30
- 1.5 主要创新点30-31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1-41
- 2.1 理论借鉴31-39
- 2.1.1 文化生态学理论31-34
- 2.1.2 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生态理论34-35
- 2.1.3 人类学中的文化生态理论35-39
-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9-41
- 2.2.1 文献研究法39
- 2.2.2 观察法39
- 2.2.3 访谈法和问卷法39-40
- 2.2.4 数学方法40-41
- 第三章 庆阳农耕文化起源与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41-59
- 3.1 农业及农业文明起源的前提条件41-45
- 3.1.1 概念辨析41-43
- 3.1.2 农业起源的前提43-45
- 3.2 庆阳的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长期定居的理想条件45-50
- 3.2.1 特殊的黄土为原始人类建造人工居所提供了物质基础45-47
- 3.2.2 地理环境边缘效应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存保障47-48
- 3.2.3 地理景观的围合与尺度效应为部族发展形成天然安全空间48-49
- 3.2.4 地理景观的隔离效应为人类长期定居提供了安全庇护49-50
- 3.3 特有的黄土土质、地貌便于原始农业耕作50-53
- 3.4 适宜的气候促进了农业的产生与发展53-54
- 3.5 河网密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条件54-55
- 3.6 豁口与走廊效应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交流通道和拓展空间55-57
- 3.7 本章小结57-59
- 第四章 历史人文环境对庆阳农耕文化发展、传承的影响59-76
- 4.1 地缘因素对庆阳农耕文化的影响59-65
- 4.1.1 长期位于农牧交错带,两种文化互动影响59-62
- 4.1.2 政治地缘关系对庆阳农耕文化的影响62-65
- 4.2 历代人口与农业政策对庆阳农耕文化的影响65-68
- 4.3 中国农本思想对庆阳农耕文化的推动与影响68-70
- 4.4 生产技术对庆阳农耕文化的影响70-74
- 4.5 本章小结74-76
- 第五章 农耕文化对地理环境复合作用的响应76-141
- 5.1 气候变迁与社会变动的相关模拟76-86
- 5.1.1 庆阳远古及历史气候变迁77-78
- 5.1.2 气候变迁与社会变动的相关分析78-86
- 5.2 从民俗事象看农耕文化对环境的响应86-120
- 5.2.1 民俗事象的需求及其与环境的响应88-100
- 5.2.2 民俗事象的深刻内涵及其对环境的响应100-120
- 5.3 行为、心理特征与环境的响应120-140
- 5.3.1 研究目标与方法120-122
- 5.3.2 经验社会的行为方式122-124
- 5.3.3 注重亲缘、地缘关系124-127
- 5.3.4 保守务实、勤俭好客的性格特点127-129
- 5.3.5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129-140
- 5.4 小结140-141
- 第六章 农耕文化的重新发现与可持续发展141-151
- 6.1 农耕文化的重新发现141-145
- 6.1.1 农耕文化的客观审视141
- 6.1.2 农耕文化的价值演变141-143
- 6.1.3 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143-145
- 6.2 农耕文化的可持续发展145-146
- 6.2.1 农耕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145
- 6.2.2 农耕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机制145
- 6.2.3 农耕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机制145-146
- 6.2.4 农耕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创新146
- 6.3 农耕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46-147
- 6.3.1 旅游产业是农耕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选择的首选146-147
- 6.3.2 农耕文化资本化147
- 6.3.3 创新是农耕文化可持续发展根本动力147
- 6.4 农耕文化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补偿机制147-149
- 6.4.1 旅游系统的补偿机制研究的重要性147-148
- 6.4.2 旅游系统对农业资源系统的补偿148
- 6.4.3 旅游系统对农耕文化的行为组织系统的补偿148-149
- 6.4.4 旅游系统补偿社会系统机制149
- 6.5 本章小结149-151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151-154
- 7.1 本文主要结论与笔者的认识151-153
- 7.2 研究展望153-154
- 参考文献154-163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163-164
- 后记164-166
- 附录166-18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t
本文编号:434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434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