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文景观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9 18:14
本文关键词:成都地文景观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可持续利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现代化,必然要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改善乡村面貌。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我国乡村旅游虽然在早期为民间自发组织,但当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效应时,政府极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加强政府政策导向来激励乡村旅游发展,这从国家旅游主题年“98华夏城乡游”、“中国百姓生活游”(2004年);“乡村旅游年”(2006年)、“和谐城乡游”(2007年)可见一斑。时至今日,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已经取得飞速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和产品。 成都市是我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也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由于成都是我国城乡统筹试点城市之一,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农村土地等资源自由流转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再加之,成都在2009年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目标,这为乡村旅游发展又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会,因此成都乡村旅游发展前途广阔。与北京民俗文化旅游模式、贵州民族文化旅游模式、黄山景区边缘模式、江南古镇开发模式和华西村新村旅游模式不同,成都农家乐模式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特色,充分展示了川西坝子特有田园风光、民习风情和古老的巴蜀文化,具有浓郁的农耕“川味”,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实用理性的文化观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成都乡村旅游逐渐形成了农家园林型、观光果园型、景区旅社型、乡村酒店型、乡村景区型和古镇旅游六种特色类型,培育出了三圣花乡、农科村、成都国际桃花节等国内著名乡村旅游品牌。 成都乡村旅游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这不仅与成都依托川渝城市群、辐射关中城市群和成都周边省会城市、吸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具有广阔客源市场空间有关,更重要的是成都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成都位于川西平原,乡村地文景观丰富,地貌景观从平原到高山、极高山齐备,地质结构复杂,相对海拔高差极大,河网水系发达,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以大熊猫、银杏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品种丰富,根据笔者对国内北京、上海等十二个城市地文景观比较分析和评价,成都乡村旅游地文景观开发潜力仅次于杭州列居全国第二;成都还具有乡村旅游开发极为优越的气候资源条件,笔者通过国内12个城市年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年均高温、年均降雪、降雨量、年日照时数、无霜期、年均雾日等主要气候指标分析对比和定量评价,成都乡村旅游气候资源仅次于昆明,位居全国第二;除此之外,成都还具有独特而丰富的餐饮旅游资源,如川菜、成都小吃、四川火锅、川茶文化、川酒文化和川西民俗文化资源,这些优越的资源条件为成都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成都乡村旅游发达不仅有其现实的物质基础和市场条件,而且成都农业发达,商贸繁荣,人民殷实富足,安居乐业,自古休闲成风,这滋养了成都人喜好游乐的独特心理,使其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休闲之都”。 当然,成都乡村旅游还是一个稚嫩的产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人均花费偏低、产品结构单一、旅游流时间分异不均衡、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市场营销渠道狭窄、品牌不突出、规模经济与农家乐分散经营存在矛盾、城乡一体化与景观保护之间存在矛盾等。但是,成都乡村旅游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只要在发展中充分挖掘其独特的地文景观和地域文化特色,按照本文提出的“123456”战略优化其空间结构,依据本文对成都乡村旅游地貌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调整和优化时间-空间、空间-类型、时间-类型等产品结构组合,重点打造成都双流东山民俗文化旅游、郫县农科村—温江万春镇体验式农家乐旅游、三圣花乡休闲购物旅游、龙泉花果山观光休闲旅游、龙门山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成都古镇旅游六大品牌,并根据乡村旅游特点,创新营销方式,成都乡村旅游就一定能够不断优化和具有地域特色。 成都乡村旅游要长远可持续发展,就应当打破资源产权一家一户个体所有制结构对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的瓶颈,充分利用城乡统筹中在农村建立产权交易中心的有效形式,鼓励农村以土地为核心的资源产权可自由流转;成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巨大,乡村旅游这种进入壁垒和退出成本都低的产业,如果政府加以正确引导,正好可以为民间资本谋求很好的投资机会;要努力推进乡村旅游区域集中,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发挥乡村旅游的规模经济效应;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乡村旅游公共投资,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收益和就业的乘数效应;要通过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健全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机构、完善乡村旅游景观保护设施设备、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传统民俗文化保护等措施,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确保永续利用;除开这些措施以外,还要总结发扬成都和四川在应对汶川地震等旅游危机中形成的经验,建立旅游危机管理长效机制,增强旅游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地文景观 资源评价 乡村旅游 可持续发展 成都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901;F59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1章 引言13-38
- 1.1 研究背景13-17
- 1.2 乡村旅游起源与发展17-21
- 1.3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21-28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过程28
- 1.5 主要研究方法28-30
- 1.6 研究中的几点认识和创新性30-35
- 1.7 本文的实践意义35-36
- 1.8 文章的逻辑结构36-38
- 第2章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38-65
- 2.1 发展概况38-46
- 2.1.1 乡村旅游起源38
- 2.1.2 发展速度及现有规模38-42
- 2.1.3 主要资源42-43
- 2.1.4 总体特征43-46
- 2.2 国内几种乡村旅游模式比较分析46-51
- 2.2.1 成都农家乐模式46-51
- 2.2.2 成都农家乐模式与国内几种主要乡村旅游模式比较51
- 2.3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1-65
- 2.3.1 人均花费偏低55
- 2.3.2 产品结构单一55-57
- 2.3.3 旅游流时间分异不均衡57
- 2.3.4 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57-58
- 2.3.5 市场营销渠道狭窄58
- 2.3.6 品牌不突出58-61
- 2.3.7 规模经济与农家乐分散经营的矛盾61-62
- 2.3.8 城乡一体化与景观保护的矛盾62-65
- 第3章 乡村旅游资源形成的地质学背景65-83
- 3.1 盆地旅游资源概述65-67
- 3.2 区域构造景观67-74
- 3.2.1 龙门山褶皱景观带68
- 3.2.2 龙泉山褶皱景观带68-69
- 3.2.3 龙门山前陆盆地景观带69-74
- 3.3 地层土壤景观74-77
- 3.4 地貌水文及气候景观77-80
- 3.5 地文景观特色80-83
- 第4章 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域优势83-131
- 4.1 地文景观评价83-99
- 4.1.1 地形地貌等景观评价模式探讨83-91
- 4.1.2 气候资源评价模式探讨91-99
- 4.2 特色人文资源99-107
- 4.2.1 餐饮旅游资源99-105
- 4.2.2 川西民俗105-107
- 4.3 成都休闲历史及新的城市定位107-115
- 4.3.1 休闲历史107-113
- 4.3.2 现代田园城市113-115
- 4.4 市场空间及特征115-126
- 4.4.1 客源市场空间116-121
- 4.4.2 成都市民乡村旅游需求特征121-126
- 4.5 交通区位126-131
- 4.5.1 现状126-128
- 4.5.2 规划128-131
- 第5章 基于地文景观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131-169
- 5.1 产业定位131-136
- 5.1.1 产业现状131-132
- 5.1.2 产业发展条件132-133
- 5.1.3 产业发展前景133-136
- 5.2 特色定位136-141
- 5.2.1 特色定位层次架构137-138
- 5.2.2 成都乡村旅游特色定位138-141
- 5.3 优化空间结构141-150
- 5.3.1 大城市周边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一般规律141-145
- 5.3.2 空间结构优化方案145-150
- 5.4 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结构150-157
- 5.4.1 产品开发资源适宜性评价150-152
- 5.4.2 产品结构优化组合方案152-157
- 5.5 培育核心竞争力157-165
- 5.5.1 乡村旅游地竞争力要素组合158-161
- 5.5.2 培育六大乡村旅游品牌161-165
- 5.6 创新营销方式165-169
- 第6章 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169-198
- 6.1 鼓励资源产权自由流转170-172
- 6.2 引导民间资本投入172-179
- 6.2.1 成都民间资本投资取向调查172-174
- 6.2.2 乡村旅游进入壁垒和退出成本174-177
- 6.2.3 劳动力成本优势177-179
- 6.3 培育产业集群179-181
- 6.4 政府公共投资的乘数效应181-185
- 6.5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185-189
- 6.6 汶川地震后危机管理策略189-198
- 6.6.1 旅游危机189-191
- 6.6.2 近几年成都遭遇的旅游危机及其影响191-193
- 6.6.3 应对“5.12”地震危机管理的主要措施193-195
- 6.6.4 建立旅游危机管理长效机制195-198
- 结论与启示198-208
- 主要结论198-201
- 几点启发201-203
- 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203-208
- 致谢208-209
- 参考文献209-21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214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韦艳红;;西庄镇乡村旅游开发战略[J];中国农业信息;2014年03期
本文关键词:成都地文景观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可持续利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6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436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