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政治地理格局研究
本文关键词:隋唐政治地理格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隋唐两朝设立的各种高层政治区,借用《禹贡》“九州制”(分块式)与“五服制”(圈层式)两种理论模型,来探讨隋唐时期的政治地理格局。全文按照两种不同的格局,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包括第一至第四章,下编包括第五至第七章。 第一章研究的是隋、唐初期的行台尚书省,全面考述了各行台的基本状况,对史籍记载的疑点作了较深入的考察。第二章研究的是隋朝和唐初的总管府,以及唐代的都督府,重点探讨了都督府(总管府)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差异,对都督府的权力、级别、性质等问题,也做了进一步的研究(“附录一”对每一个府均有考证)。第三章主要研究有关唐十道的问题,对唐十道的起源与性质、十道向十六部的分化、十道采访使的设置时间、十道的治所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第四章研究方镇,认为“方镇”之名早就存在,唐代的方镇也可指州;并且观察使不是方镇的基本使职;而唐代边疆的方镇体系,起源于高宗末年的经略使和镇守使,奠基于武则天时期的“诸军州大使”和“军大总管”,成型于景云二年的节度使,但真正完全确立是在开元九年。 第五章研究以畿内为代表的核心区,指出隋唐一直并行一州小畿内与数州大畿内,但随着陪都的建立,会出现两个甚至多个畿内。本章第一节重点探讨了隋炀帝与武则天对畿内的改造。第二节指出盛唐采访使时期的京畿、都畿与诸道有别,不能称作“京畿道”与“都畿道”。第三节则阐述了唐后期畿内的变化。第六章着重探讨以并、益、荆、扬四府为代表的“战略枢纽区”,首先详述大都督府的情况,接着分析四府的发展过程,最后探讨四府的地位与影响。第七章则选取岭南道为例,探索边远区的状况。首先探讨如何从统府三分的格局,演变为岭南五管的局面;其次初步揭示出岭南“区域流官制”的情形;最后勾勒出岭南附贡州的简况。 总而言之,隋唐时期不曾设置过正式的“高层行政区”,但存在几种不同的“高层政治区”,因为“高层政治区”可以因时、因地制宜管理地方,具有“高层行政区”所没有的灵活性,更符合统治者的需要。不但如此,通过“高层政治区”的有机配置,国家还可以由内而外地建构理想中的“圈层型”政治地理格局,以分别管理核心区、过渡区、战略枢纽区、缓冲区、边缘控御区等不同的功能性区域。
【关键词】:高层政治区 分块型格局 圈层型格局 行台 都督府 十道 方镇 畿内 战略枢纽区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42;K241;K901.4
【目录】:
- 摘要9-10
- Abstract10-12
- 绪论12-35
- 一. 选题缘起与解题12-14
- 二.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14-32
- 三. 本研究的意义32
- 四. 本文的资料32-33
- 五. 本文的思路与方法33-34
- 六. 本文的难点与不足34-35
- 上编:隋唐的分块式政治地理格局35-184
- 第一章 隋唐的行台38-64
- 第一节 隋唐行台之缘起38-40
- 第二节 隋初的行台40-45
- 第三节 唐初的行台45-64
- 第二章 隋唐的总管府与都督府64-111
- 第一节 隋代总管府的渊源与概况64-75
- 第二节 总管府与唐初的政治地理形势75-89
- 第三节 唐代都督府的演变89-98
- 第四节 总管府(都督府)的性质98-111
- 一. 都督府的权力98-103
- 二. 都督府的等级与规模103-107
- 三. 都督府不是一级行政区107-111
- 第三章 唐代的十道111-148
- 第一节 贞观十道之缘起111-114
- 第二节 唐十道的演化114-130
- 一. 永徽十三道115-119
- 二. 则天朝十道之回复119-123
- 三. 玄宗朝之十六部123-126
- 四. 十道与十五道辨析126-130
- 第三节 十五采访使的始置时间130-141
- 一. 传统二说之分析131-134
- 二. 置使的准确时间134-136
- 三. “二十二年说”之阐释136-139
- 四. “二十二年说”之辨证139-141
- 第四节 开元十四道的治所141-148
- 第四章 唐代的方镇148-184
- 第一节 泛指与特指:方镇并不一定管州148-157
- 一. 唐后期的“方镇”所指148-151
- 二. 唐以前“方镇”的涵义151-157
- 第二节 观察使并非唐后期方镇的基本使职157-171
- 第三节 唐代边疆“方镇”的兴起171-184
- 下编:隋唐圈层式政治地理格局研究184-289
- 第五章 隋唐的核心区187-224
- 第一节 隋唐两畿制的演变187-202
- 一. 隋炀帝朝两畿制度的建立187-191
- 二. 唐高宗朝两畿制的复置191-194
- 三. 武则天以后两畿制度的变化194-202
- 第二节 盛唐的京畿与都畿202-216
- 一. 两畿正名考索202-205
- 二. 两畿非“两畿道”辨205-208
- 三. 两畿之分置208-210
- 四. 两畿之范围210-216
- 第三节 中晚唐畿内的变化216-224
- 第六章 隋唐的战略枢纽区224-248
- 第一节 唐代大都督府的变迁224-230
- 第二节 四府格局的形成与发展230-241
- 一. 隋以前四府的发展230-233
- 二. 隋代的四府233-237
- 三. 唐代四府的变迁237-241
- 第三节 四府的地位与影响241-248
- 第七章 隋唐的边远区248-289
- 第一节 隋末唐初的岭南政治形势248-255
- 第二节 岭南统府的三分格局255-264
- 第三节 岭南五管格局的形成264-270
- 第四节 岭南五管格局的演化270-276
- 第五节 南选与区域流官制276-285
- 第六节 岭南附贡州的建置285-289
- 结论289-294
- 附录一:唐代总管府与都督府考294-338
- 附录二:唐蕃边界初探338-353
- 附录三:唐代山州地望与性质考353-365
- 参考文献365-391
- 后记391-3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绳楠;;从陈、齐、周、三方关系的演变看隋的统一[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2 王小甫;论安西四镇焉耆与碎叶的交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3 叶文飞;;唐初行台省浅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苏晋仁;;蕃唐噶尔(论氏)世家(上)[J];中国藏学;1991年01期
5 程起骏;吐蕃治下的“吐谷浑邦国”初探[J];中国藏学;2003年03期
6 程志;;论中唐藩镇的本质和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06期
7 程志;晚唐藩镇与唐朝灭亡[J];东北师大学报;1988年03期
8 艾冲;唐代河西地区都督府建制的兴废[J];敦煌研究;2003年03期
9 周振鹤;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刍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周振鹤;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上)──两千年地方政府层级变迁的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毋有江;北魏政区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曾现江;唐后期、五代之淮蔡军人集团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王韵;论唐、五代的昭义镇[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翔;关于唐代泽潞镇的几个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文良;泽潞刘氏的兴亡与唐代中后期的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袁浩;六朝时期江汉地区政治地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隋唐政治地理格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3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44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