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9 09:18

  本文关键词: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汉平原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40671050)”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空间结构与村镇布局研究(05JJDZH232)”,尝试从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变化视角介入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贯穿全文的一条主要逻辑线路是:乡村人地关系——乡村住区系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内容的基本组织结构是:背景与问题——视角与框架——演变与规律——调控与优化——问题与发展。作者提出了乡村住区系统的概念体系,并试图构建局域乡村人居环境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着重探讨乡村住区系统的演变规律,意欲为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住区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为乡村人居环境与乡村住区系统的理论研究。乡村住区系统是乡村人居环境的基本功能单元,是具有一定地域边界和空间内涵的乡村生活系统,也是一种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乡村住区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自然生态基质、物质设施网络和社会文化氛围;其中,物质设施网络是该类系统的核心构件,也是一定乡村地域人地关系的“联结界面”。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有限性和内涵确定性构筑了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实践操作平台。 第二章为传统乡村住区系统的主要特征分析。微观上,传统乡村住区系统的演化主要源于乡村居民的空间需求变化;宏观上,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背景和政治一行政体制都能够影响其演化进程。乡村住区系统的一定空间状态是该4个作用力均衡的结果。基于中国的背景,传统乡村住区系统演变的历史轨迹是:社会作用力主导的传统村落系统——经济作用力主导的乡村集市系统——政治作用力主导的生产大队系统。 第三章为当代乡村住区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环境条件的变化是当代中国乡村空间演化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城市化的发展等;其中,政治转轨及其主导下的制度变迁可能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外部环境变化的乡村人居行为响应主要包括:制度变迁唤醒乡村居民的主体意识和经济理性,产业发展激起乡村居民的空间欲望并进而形成其空间有效需求,现代城市化则强化前两者的乡村空间效应。由此,当代中国乡村住区的主要特征是空间密集化与空间稀疏化并存,其发展趋势逐步由空间密集化转向空间稀疏化。此时,乡村空间发展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 第四章为当代乡村住区系统的构成要素分析。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住区系统既是一种边缘化空间,又是一种开放性空间。乡村住区系统的多重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生态基质的剧烈变化与脆弱化、物质设施网络的快速变化与网络化和社会文化氛围的动荡变化与多元化等,从而使得乡村住区的人居价值趋于复杂化。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当代乡村住区系统是一种生活-生产-生态兼容的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空间,系统内聚力和外部作用力构成其演化的两大驱动力。一般的说,现代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通过系统内聚力的作用有使乡村空间自发趋于凋敝的趋势,但外部作用力(主要是指国家空间政策的强力支持)有可能使其发展成为独具魅力和富有竞争力的新型人类家园。 第五章为当代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组织分析。当代中国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结构要素已发生显著变化;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乡村住区中心的空间回归、乡村住区单元的空间整合和乡村住区通道的空间延伸等。当代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变化可通过相关量化指标与方法予以描述和阐释。本文中,以生产市场化指数(PMI)和生活市场化指数(LMI)分析乡村住区中心的当代变化机制,以经济学的方法描述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结构变化,借鉴复杂土地利用系统的ANN-CA模型模拟其空间组织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微观行为视角的、乡村公共行为主体与私人行为主体空间博弈的概念模型。实践中,当代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结构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地理图谱,可经验地归纳为聚集型、均衡型和离散型等三种基本的空间模式;不同的空间模式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并具有与之相匹配的、不同的空间结构效应。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结构效应可通过构建一种简化思路进行计算和评估。 第六章为乡村住区系统调控与人居环境优化的地理政策研究。乡村住区系统演变的人居环境效应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居行为效应和住区空间结构效应。基于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性和有机性,乡村住区中心是乡村住区系统空间结构的核心构件,住区空间结构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变化“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基于当代中国乡村住区的空间边缘化性质,国家政治力量通过经济手段的空间作用构成乡村住区系统空间调控的主导性作用力。在技术层面上,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调控可通过基于约束性变量的ANN-CA模型进行模拟。据此,调控乡村住区系统、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地理政策体系包括:保障乡村人居供给的空间政治政策、激励乡村人居需求的空间经济政策和引导乡村人居活动的空间行为政策等。 本文试图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有所作为:①在研究目标上,力图确立人地关系思想在人居环境研究中的导引地位,构建了乡村住区系统的概念体系和乡村人居环境的分析框架;②在研究内容上,重点探讨了中国乡村住区系统演化的一般规律和当代特征,阐释了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理论依据和信息基础:③在研究方法上,应用现代经济学和复杂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本质。
【关键词】:乡村住区系统 空间需求 空间结构 空间组织 乡村人居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90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4
  • 引言: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空间变化14-25
  • (一) 论文选题背景14-16
  • (二) 相关研究评述16-21
  • (三) 论题研究意义21
  • (四) 主要工作思路21-25
  • 1. 乡村人居环境与乡村住区系统25-45
  • 1.1 “重新发现”乡村人居环境25-33
  • 1.1.1 人居环境问题与人居环境研究25-29
  • 1.1.2 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解读29-33
  • 1.2 乡村住区系统的基本理论33-41
  • 1.2.1 乡村住区系统的一般描述33-37
  • 1.2.2 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透视37-41
  • 1.3 乡村住区系统的地理分析41-43
  • 1.3.1 乡村住区系统的地理渊源41-42
  • 1.3.2 乡村住区系统的地理内涵42-43
  • 1.3.3 乡村住区系统的地理意义43
  • 1.4 本章小结43-45
  • 2. 传统乡村住区系统的主要特征45-66
  • 2.1 传统乡村住区的人居活动及其空间需求45-49
  • 2.1.1 传统乡村住区的人居行为主体45-46
  • 2.1.2 传统乡村住区的人居活动类型46-48
  • 2.1.3 传统乡村住区的人居空间组合48-49
  • 2.2 居民空间交易行为与传统乡村住区系统49-55
  • 2.2.1 传统乡村居民的空间交易行为50-51
  • 2.2.2 传统乡村住区的空间结构变化51-52
  • 2.2.3 传统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均衡52-55
  • 2.3 传统乡村住区系统演变:规律性的探讨55-58
  • 2.3.1 传统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一般分析55-56
  • 2.3.2 传统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中国特色56-58
  • 2.4 传统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久合垸的印证58-65
  • 2.4.1 传统时代久合垸地区的人地关系变迁58-61
  • 2.4.2 传统时代久合垸地区的住区系统发展61-65
  • 2.5 本章小结65-66
  • 3. 当代乡村住区系统演变:影响因素分析66-88
  • 3.1 当代中国乡村住区的发展环境转型66-72
  • 3.1.1 政治转轨与乡村制度变迁66-68
  • 3.1.2 经济转型与乡村产业发展68-70
  • 3.1.3 社会转向与城市文化扩散70-72
  • 3.2 当代中国乡村居民的人居行为响应72-77
  • 3.2.1 乡村制度变迁与乡村人居行为72-73
  • 3.2.2 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人居行为73-75
  • 3.2.3 城市文化扩散与乡村人居行为75-77
  • 3.3 当代乡村住区的人居空间变化:概念性的认识77-82
  • 3.3.1 事实扫描:空间密集化与空间稀疏化77-80
  • 3.3.2 现象透视:“空心村”与“城中村”80-82
  • 3.4 当代乡村住区的外部环境效应:久合垸的分析82-86
  • 3.4.1 外部环境转型与久合垸的乡村人居行为82-85
  • 3.4.2 外部环境转型与久合垸的人居空间变化85-86
  • 3.5 本章小结86-88
  • 4. 当代乡村住区系统演变:构成要素分析88-110
  • 4.1 当代乡村住区人居空间的多重变化88-95
  • 4.1.1 自然生态基础:剧烈变化与脆弱化88-90
  • 4.1.2 物质设施条件:快速变化与网络化90-92
  • 4.1.3 社会文化氛围:动荡变化与多元化92-95
  • 4.2 当代乡村住区系统演变的基本规律95-100
  • 4.2.1 人居空间构成要素的作用逻辑95-96
  • 4.2.2 当代乡村住区系统的动态均衡96-99
  • 4.2.3 当代乡村住区系统的演变趋势99-100
  • 4.3 当代乡村住区系统的动力机制:概括性的说明100-106
  • 4.3.1 原理解析:系统内聚力与外部作用力100-104
  • 4.3.2 政策阐释:发展小城镇与建设新农村104-106
  • 4.4 当代乡村住区系统的结构变化:久合垸的考察106-109
  • 4.4.1 久合垸住区系统的组织结构变化106-107
  • 4.4.2 久合垸住区系统的要素结构变化107-109
  • 4.5 本章小结109-110
  • 5. 当代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模式110-139
  • 5.1 当代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结构变化110-118
  • 5.1.1 乡村住区中心的空间“回归”110-112
  • 5.1.2 乡村住区通道的空间延伸112-114
  • 5.1.3 乡村住区单元的空间整合114-118
  • 5.2 当代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组织机制118-127
  • 5.2.1 系统空间结构:经济学的描述118-120
  • 5.2.2 系统空间组织:复杂性的视角120-122
  • 5.2.3 住区系统空间组织的综合分析122-127
  • 5.3 当代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模式:经验性的总结127-132
  • 5.3.1 实践总结:当代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结构类型127-130
  • 5.3.2 经验分析:当代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结构效应130-132
  • 5.4 当代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模式:久合垸的描述132-137
  • 5.4.1 当代久合垸住区系统的“机械”变化132-135
  • 5.4.2 当代久合垸住区系统的空间图案135-137
  • 5.5 本章小结137-139
  • 6. 乡村住区系统调控与人居环境优化139-154
  • 6.1 乡村住区系统演变的人居环境效应139-143
  • 6.1.1 住区人居行为与乡村人居环境变化139-141
  • 6.1.2 住区空间结构与乡村人居环境变化141-143
  • 6.2 乡村住区系统调控的内在作用机理143-147
  • 6.2.1 乡村住区系统调控的理论基础143-144
  • 6.2.2 乡村住区系统调控的作用方式144-147
  • 6.3 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地理政策体系147-153
  • 6.3.1 保障乡村人居供给的空间政治政策147-149
  • 6.3.2 激励乡村人居需求的空间经济政策149-151
  • 6.3.3 引导乡村人居活动的空间行为政策151-153
  • 6.4 本章小结153-154
  • 结语 城市化世界里的乡村住区发展154-162
  • (一) 城市化发展与乡村空间转型154-156
  • (二) 发展观进步与乡村住区建设156-158
  • (三) 主要研究结论158-160
  • (四) 后续研究展望160-162
  • 主要参考文献162-171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171-172
  • 致谢172-17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章莉莉;陈晓华;储金龙;;我国乡村空间规划研究综述[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舒波;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清华大学;2001年

3 张宏艳;发达地区农村面源污染的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吕红医;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5 韦娜;西部山地乡村建筑外环境营建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6 张k

本文编号:4620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4620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8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