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洪江市古村落群空间分析与开发对策
本文关键词:湖南洪江市古村落群空间分析与开发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古村落的集聚分布易产生屏蔽或替代效应,将对古村落旅游开发产生抑制竞争。对湖南省洪江市古村落群聚集度、优势度和规模度3个空间参数的计算得到该区域内聚集度指数达8.736,说明古村落资源聚集程度较高。但优越度和规模度两项指数分别为0.004 5和0.010 6,说明优势和规模两项参数相对较低,内部替代效应和屏蔽效应较强。在分析古村落特色的基础上,以资源价值、分布特点、区位交通为主要依据,将该区域内的古村落群划分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3种类型,并提出了旅游差异化开发的对策。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怀化学院旅游研究所;
【关键词】: 资源群 古村落 空间分析 洪江市 湖南省
【基金】:湖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项目(FWZZB2013-1)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1YJA850021)
【分类号】:F592.7;K928.5
【正文快照】: 0引言近年来,随着古村落旅游的日益兴起,国内学术界对古村落给予了较大的关注,涌现出了一批相关研究成果。如古村落资源价值与评价[1-10]、古村落旅游开发和管理[11-15]、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处理[16-20]、古村落旅游的深度开发[21-26]等方面。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吸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2 阮仪三,肖建莉;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J];城市规划;2003年06期
3 章锦河,凌善金,陆林;黟县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3期
4 章锦河;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2期
5 黄成林;徽州文化生态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1995年04期
6 徐红罡;薛丹;;旅游目的地仿生学空间关系研究——以安徽省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例[J];地理科学;2011年12期
7 苏勤,林炳耀;基于态度与行为的我国旅游地居民的类型划分——以西递、周庄、九华山为例[J];地理研究;2004年01期
8 郑世卿;王大悟;;乌镇旅游发展模式解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5期
9 刘沛林;于海波;;旅游开发中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J];地理科学;2012年11期
10 杨丽婷;曾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综合价值评价研究——以浙江省磐安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燕;;历史地段综合价值定量评价方法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2 傅娅;赵炜;;成都古镇综合价值评价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3 谭佳音;;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动态保护模式的比较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4 阿布都克热木江·杂依提;吕光辉;西尔艾力·艾买提;阿迪力江·阿布莱提;;塔里木盆地绿洲城镇类型划分及发展定位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7期
5 韦传慧;张兆干;;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业发展策略——以安徽省舒城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6 李亚;;基于社会成本理论的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比较研究——以河南省万仙山风景区内南坪、郭亮、水磨3个村落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7 王庆华;;粮饲兼用型作物小黑麦的适应性[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8 陈甲全;张义丰;陈美景;;古村落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9 刘喜梅;卢润德;潘立军;;基于旅游影响感知的南岳古镇居民类型划分[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10 苏迎春;周廷刚;;地理信息学的形成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子奇;;保护古城遗产,发展文化产业——平遥古城遗产探析与保护开发[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廉同辉;王金叶;;基于灰色关联的自然保护区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杨小雨;李话语;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4 刘文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初探[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5 侯晓敏;;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韩国圣;张捷;黄跃雯;钟士恩;;基于旅游影响感知的自然旅游地社区居民分类及影响因素——以天堂寨景区为例[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徐克帅;蒋盈;;古村落老年居民环境感知的历时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8 黄成林;;皖南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研究[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2年
9 周彬;董杰;刘庆友;徐永辉;任雪梅;;可持续旅游在快速发展期旅游地的实现途径探讨——以周庄古镇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向岚麟;;国内世界遗产研究概述[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娜莎;基于灰色评价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戴美琪;休闲农业旅游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于东明;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艳玲;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朱华武;湘绣文化旅游形成与适应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邓贵平;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地学景观成因与保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先翠;武汉市城市湖泊生态旅游潜力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鑫;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古村镇旅游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雯;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曹庆安;基于RS与GIS的安福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傅小徐;基于DEA模型的江西省土地利用效率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段辛欣;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刘勤;论公共管理中的社区参与:以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方碧姗;乡村旅游利益主体均衡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张欣;天津市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体系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10 赵倩;曲阜市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分异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延平;;旅游竞争研究:生态位角度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2 朱桃杏,陆林;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尹寿兵;刘云霞;;基于核心利益主体的古村落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陆林;葛敬炳;;徽州古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地理环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5 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6 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7 许先升;生态 形态 心态——浅析爨底下村居住环境的潜在意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8 陈天宝;刘永强;;沟域经济组织实施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爨柏沟域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向延平;陈友莲;;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发展问题探析——以湖南凤凰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7年04期
10 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1996年华东六省一市钱币学会工作交流会纪要[A];福建省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潘广杰;[N];本溪日报;2009年
2 王晓初;[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李彬 顾崇华;[N];农民日报;2009年
4 刘浦泉 宗焕平;[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晓翔;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2 康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龙霞;杨慷慨;;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略论[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05期
2 胡道生;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J];人文地理;2002年04期
3 张华龙;;古村落文化的教育价值及其资源开发[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01期
4 谢维光;马华泉;杨艳丽;祝招玲;;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古村落旅游文化竞争力提升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邵秀英;田彬;;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公共管理问题研究[J];人文地理;2010年03期
6 程远曲;;晋中相立古村落旅游开发初探[J];沧桑;2010年10期
7 孙亚辉;;旅游视角下古村落的文化变迁与拯救[J];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8 方磊;;湖南洪江市古村落群空间分析与开发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2期
9 李楚彬;肖婷;;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年05期
10 刘柯瑾;;文化空间里后沟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初探[J];赤子(中旬);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克帅;蒋盈;;古村落老年居民环境感知的历时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2 邵秀英;冯卫红;;古村落旅游地发展政策影响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黄成林;;皖南古村落旅游的深度开发研究[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张霞;王斌;;基于风水文化的古村落旅游开发形象设计——以广西木村为例[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5 蔡熙;;在文化旅游中保护贵州的古村落[A];2014年贵州社科学术年会学术专场研讨会暨“以区域特色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黄成林;;皖南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研究[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2年
7 周彩屏;;论古村落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以浙江金华兰溪诸葛八卦村为例[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裴鹏飞;融古村落文化于美丽乡村建设之中[N];中国旅游报;2013年
2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所 庄伟光;广东古村落旅游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N];中国旅游报;2013年
3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蔡熙;古村落也可生产性保护[N];光明日报;2014年
4 金涛;认领古村落 可获居住权[N];中国艺术报;2007年
5 广东省清远连州市文体旅游局 黄世康;开发连州古村落旅游产品的设想[N];中国旅游报;2011年
6 顾村;旅游度假产品的突破——古村落[N];唐山劳动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甘R嘉啊⊥ㄑ对,
本文编号:4799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479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