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皖江流域气候_皖江城市带_《安徽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6-25 18:05

  本文关键词:唐代皖江流域经济地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大学》 2014年

唐代皖江流域经济地理研究

张阳  

【摘要】:在历史地理学界,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然而在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以政区为范围研究之外,新的一种以流域为范围的研究方式开始出现。唐代皖江流域地处淮南道和江南西道结合部,包括当时的宣、池、舒、庐、和、滁六州。以皖江为纽带,在唐代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背景下,其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和变迁也在不断发展,在整个唐代财政东南化的过程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人在前人对于该地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突破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从历史经济地理学的角度,重新对于皖江流域的经济地理状况做一系统全面的分析。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唐代皖江流域经济地理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唐代皖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任何地方经济的发展都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在自然环境方面,皖江流域水系四通八达,地貌类型主要分为沿江平原区、江淮丘陵岗地、皖西山地丘陵区和皖南丘陵区四种,同时有唐一带气温的年平均值要高于先前,加之本区江水丰富就为农业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人文环境方面,皖江流域的政区一直处于不断的演变过程当中,人口的分布以安史之乱为界有一个明显的南移过程。人口的南移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皖江流域农业和手工业的开发。 第二部分:唐代皖江流域农业地理和手工业地理研究。农业在封建社会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农业强,则国家盛,唐代皖江流域农业地理表现出其特有的空间布局和规律,农业的发展也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分布,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分布等方面。因此,进一步系统研究皖江流域农业地理在唐代的时空分布和地域差异对于区域内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手工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以纺织业和冶金业为代表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他手工业部门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但其中地区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第三部分:唐代皖江流域交通和商业地理研究。交通地理方面,皖江流域的水路交通随着驿传制度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个综合交通网络。西连两湖流域,东接太湖平原,向北经过采石矶可抵达扬州,通过巢湖鸡鸣岗路线则可直上颍淮运河,抵达洛阳。向南通往歙州、新安江流域的道路也已经打通,虽道路隔山涉水,多高山深峡,但终究方便了皖南山区的对外交流。商业地理格局主要表现在商品生产的空间差异及其变迁、区域商品流通和商贸区、市场地域分布发展格局等几个方面。皖江流域以茶叶贸易为主,沿江平原粮农和山区茶农之间进行区域内商品交换,同时上游地区洪、鄂、潭等州的商贩沿江而下,形成区域性的商贸区,在这样一个大的商贸区当中又分布着各种专业化的市场,从而总体上带动了皖江流域商业的发展。 结语:唐代皖江流域经济地理的总体格局。皖江流域分为平原岗地和山地丘陵两大经济区,在平原岗地区主要包括沿江平原和江淮岗地,这一范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主要事宜种植大规模的粮食作物,而山地丘陵区,地势较高,多事宜种植茶、桑麻等经济作物。手工业分为官营和私营两大类,多在原料产地兴起。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区域性的商贸中心和专业化的市场格局。同时,有唐代一带皖江流域经济的发展也受到诸如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因素的制约。总体上来说这种经济格局一直持续到宋初,并一直影响至今。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9;K24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志华;唐代江淮地区经济地位刍议[J];安徽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2 王赛时;唐代宣歙地区经济探略[J];安徽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3 周怀宇;论隋唐淮河流域商业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4 周怀宇;论隋唐五代淮河流域城市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高荣盛;唐代江淮漕运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1998年03期

6 周怀宇;;唐代皖江水运与商业贸易[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7 裘士京;唐宋诗人笔下的皖南铜矿冶铸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梁华东;隋唐五代时期皖南地区工矿业发展概述[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汪守林,苏平;唐代安徽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述论[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肖建乐;孙德华;;唐代城市经济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颂;乾嘉文言小说作者阅读视野与作品故事来源(续)[J];蒲松龄研究;2003年02期

2 刘伟;试论《任氏传》狐意象的基本特征[J];蒲松龄研究;2005年03期

3 张崇琛;;中西交通视野下的《聊斋》狐狸精形象——从《聊斋》中狐狸精的“籍贯”说起[J];蒲松龄研究;2008年03期

4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5 韦乐;;狐妻故事中的才狐故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6 孙绪武;;《醒世姻缘传》词语拾遗[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7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8 赵爱华;;《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9 宋芸;;浅谈唐太宗赋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10 冯广宏;;禹生西羌广柔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荆佳佳;;论杜佑对于管子经济思想的继承[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5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刘临安;冯超卿;;北京孔庙建筑型制及外部空间特点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7 孙竞昊;;明朝前期济宁崛起的历史背景和区域环境述略[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8 蒲霞;;论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运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9 王明珂;;中国古代考古惊人发现的历史人类学研究[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高凯;;从人口性比例失调看“姜”、“姬”等女字部首姓氏的产生背景[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成广雷;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5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传宝;唐代工笔人物画中男子冠饰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秦偲嘉;明代两淮灶户社会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怀宇;论隋唐开发淮河流域交通的国策[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2 樊嘉禄,张秉伦,方晓阳;从宣纸的技术渊源看“宣纸”概念的内涵[J];安徽史学;2000年02期

3 余也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4 许世远;中国天山现代冰川作用研究[J];地理学报;1963年04期

5 杨怀仁,邱淑彰;乌鲁木齐河上游第四纪冰川与冰后期气候波动[J];地理学报;1965年03期

6 倪进斌;铜陵古代工业文学初探[J];东南文化;1991年02期

7 杨立新;皖南古代铜矿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J];东南文化;1991年02期

8 徐晓望;唐末五代福建茶业考[J];福建茶叶;1991年01期

9 施雅风;;五年来的中国冰川学、冻土学与干旱区水文研究[J];科学通报;1964年03期

10 汪家伦;;古代太湖地区的洪涝特征及治理方略的探讨[J];农业考古;198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良苏;;皖江渔歌[J];人民文学;1961年09期

2 周乔;澎湃的激情[J];文化时空;2003年01期

3 房培陵 ,张小林;皖江澎湃——开幕式主持词拾萃[J];文化时空;2003年01期

4 张淮清;皖江抗日根据地的统一战线工作[J];江淮文史;1995年04期

5 本刊编辑部;张道刚;王运宝;徐浩程;;激荡皖江[J];决策;2009年06期

6 詹倩;皖江绝景相思树[J];中国林业;2004年09期

7 孙新华;弄潮皖江看芜港[J];中国水运;1996年06期

8 朱宗炎,许昌明,张令保,,程根木;外向带动──皖江开发开放的战略任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9 房培陵;皖江澎湃[J];文化时空;2003年01期

10 章建文;;明末清初皖江作家群论略[J];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兰光;;忆在皖江敌后办《大江报》[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李晓帆;;皖江劲旅 青史垂名 铁军精神 后代传承——记七师分会《皖江行》[A];铁流20——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新四军军部重建70周年、缅怀皖南事变死难烈士[C];2012年

3 王敏林;;记皖江联立中学[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周新武;;回忆皖江解放区统战工作中的若干情况[A];铁流: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专辑——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胡溪涛;;七师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工作[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赵生;;新四军七师组建与皖江根据地[A];老兵话当年(第五辑)[C];2004年

7 陈友生;黄仰进;;创建“安徽长江渡运安全工程”之思考[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海事专业委员会2001年度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专刊[C];2001年

8 周新武;;皖江人民的领袖吕惠生[A];铁流12——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C];2007年

9 ;七师政委曾希圣[A];新四军与抗日战争——纪念新四军成立60周年论文集[C];1997年

10 谌岩;;难忘的淮阴阅兵[A];老兵话当年(第一辑)[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骏;[N];证券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沈宫石;[N];安徽日报;2010年

3 记者 胡旭 陆列嘉;[N];安徽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小伍;[N];安徽经济报;2010年

5 罗莎 整理;[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6 记者 冯珉;[N];安徽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喜根 杜颖梅 陈阁;[N];江苏经济报;2010年

8 刘旭 刁春弟;[N];江苏经济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李春阳 朱卫国 特约记者 陶紧跟;[N];中国贸易报;2011年

10 张爱民;[N];国际商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剑飞;民国时期皖江流域的工商业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杨莲;近代芜湖与皖江地区农村经济(1876—1936)[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首玉;航运近代化与皖江地区的开发(1877-1937)[D];安徽大学;2012年

4 杨成凤;皖江城市带交通的空间组织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启斐;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能力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6 顾成友;皖江城市带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7 齐铸;基于协同学视阈下的皖江城市带建设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8 张阳;唐代皖江流域经济地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9 于玲;皖江城市带开放型经济测度与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郭媛媛;皖江城市带的产业集聚与整合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唐代皖江流域经济地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1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61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3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