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环境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02 05:01

  本文关键词: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构与实施——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根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并结合广西财经学院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环境类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环境类课程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4JGA216)和广西财经学院博士启动基金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246-01  在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拆分出来后,要求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对中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市政工程设计和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显然该专业在一级学科地理科学基础上更突出了城乡规划方向。随着专业的拆分,全国各高校都在对各自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尤其是在国家开始引导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大政策背景下,该专业的课程改革将进行得更为深入。在改革当中,以前作为主干课程之一的环境类课程出现明显弱化甚至取消。  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的地位加强,对广西的城市规划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广西的高校中,本科院校只有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和桂林理工大学开设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而广西财经学院是广西唯一的一所财经类本科院校。因此,探讨该专业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课程现状与改革  1.课程定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城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该专业环境类课程的重点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到规划方案中,并在规划方案的设计中重点考虑环境问题;同时,掌握主要污染物的环境特征和迁移转化规律,了解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及固体废弃物控制技术,为解决规划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提供建议与对策。  2.课程内容体系  (1)存在的问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拆分出来的专业之一,由于之前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中环境类课程的内容体系不够明确,各高校在开设此类课程时通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授课内容。专业拆分后,众多高校弱化了环境类课程的教学,甚至完全边缘化。广西财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属于文理兼招的专业,文科背景的学生对于环境类的知识相对薄弱,因此不建议过多弱化该专业环境类课程的教育教学,而应该是与本专业相结合制定更为具体,且有针对性的环境类课程,做到有的放矢。  (2)教学内容体系的确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要求明确了“毕业生应了解环境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由于该专业的工作重点是 “从事城乡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规划”,而规划中必然涉及环境专项规划,在做环境专项规划时重点关注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整体生态环境等,,因此这些内容必须成为环境类课程体系的主体。  广西财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开设了《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影响评价》《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管理与规划》《人居环境评价》《可持续发展导论》等多门环境类课程。作为要往应用型本科发展的专业,则需要对这些环境类课程进行精减,提高环境类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精准性。同时,增设环境经济学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在做城乡规划设计时的环境经济性。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模式与方法存在问题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广泛存在。尽管该模式中教师能发挥主导作用,对课堂教学能有效组织、管理与控制,却基本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很难激起学生热情。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调。环境类课程在该专业教学中主要定位为理论学习, 要求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因而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于理论教学,从而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1)视频放映。为了增加环境类课程的生动性,可以选择典型的且有针对性的内容在课上给学生播放。观看视频更为直观和轻松,有视觉冲击力,且能对课程内容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一般选择当前热门环境事件优先作为放映素材,这样能够让学生们印象更为深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专题讨论。课堂专题讨论是一种有互动、交流和思考的双向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根据环境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课堂讨论涉及水资源与水污染问题;大气污染问题;土壤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及环境伦理问题。每次讨论的主题可以紧密联系课堂内容,或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环境问题和事件展开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3)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重要结合方式。环境类课程课外实践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极为重要,规划方案的形成就直接决定了环境保护方案的优劣。通过社会调查和专项调查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污染和管理状况、产业布局和规划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城乡规划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外实践考查的是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的理解与思考,应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刘沛,刘洵,王翠红等.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构与实施——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研究,2014(6):2-4.  [2]郝瑞彬,尹力军,李朝辉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文教资料,2013(25):183-184.  [3]许树辉,左盘石,李航飞.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教师教育,2013(5):59-60.  作者简介:  陈剑东(1984-),男,汉族,广西陆川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污染生态、环境审计。


  本文关键词: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构与实施——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4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64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4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