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人文地理学面临的问题_自然地理理论那些_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070502人文地理学考研大纲

发布时间:2016-07-06 11:04

  本文关键词: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考研网快讯,据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32]考试科目名称:人文地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一)人文地理学原理约40分
  (二)人文地理学基础知识约50分
  (三)人文地理学重大问题分析论述约60分
  4)题型结构
  (一)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二)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三)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1)掌握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3)熟练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了解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2)了解古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掌握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4)熟练掌握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1)掌握文化的空间现象--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2)熟练掌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3)了解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①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直链型、网络型、社会体系与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②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了解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了解文化景观
  2.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基本理论
  (1)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2)人地关系论(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等)
  3.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1)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2)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4)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示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1)掌握经验主义方法论
  (2)了解实证主义方法论
  (3)了解人本主义方法论
  (4)了解结构主义方法论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
  (掌握调查研究方法、科技文献资料法、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
  ①主要数学模型(了解统计分析模型、规划与管理模型、系统分析模型)
  ②数学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掌握包括分布型分析、相互关系分析、类型分析、网络分析、趋势面分析、空间相互作用分析、系统仿真研究等)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①了解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
  ②了解时间地理学方法
  ③了解社会生态学方法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
  ①了解系统分析方法评价
  ②掌握系统分析方法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1.人口与发展
  (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①了解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②了解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③了解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④掌握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2)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①人口转变理论(兰迪、诺特斯坦、寇尔、布莱克等的理论)
  ②熟练掌握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③掌握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的人口转变模式
  (3)人口与发展
  ①了解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
  ②掌握人口与经济发展
  ③熟练掌握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2.人口分布与迁移
  (1)人口分布
  ①了解人口分布的测度--人口分布指标、人口密度等
  ②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③了解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2)人口迁移
  ①掌握人口迁移概述
  ②了解人口迁移的形式--空间形式、时间形式
  ③掌握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④了解人口迁移的机制
  3.人种
  (1)人种的划分(掌握划分的标志、世界种族的划分、地理人种等概念)
  (2)人种与地理环境(了解人种起源与地理环境、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
  (3)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
  4.民族
  (1)掌握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2)了解世界民族的分布
  (3)掌握民族的迁移与集聚
  (4)了解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5.民俗与流行文化
  (1)掌握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
  (2)了解民俗与环境
  (3)了解流行文化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农业的起源
  (1)了解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人口压力说、宴享说
  (2)了解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1)了解原始农业--迁移农业
  (2)掌握传统农业--本质特征、形成、类型等
  (3)了解现代农业--基本特征、类型特征等
  3.掌握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1)粮食生产布局(掌握小麦、水稻、玉米的布局)
  (2)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了解棉花、糖类和饮料的布局)
  (3)畜牧业生产布局
  5.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1)农业景观
  (2)农业区位论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1.工业的出现与初期发展
  (1)了解科学前提与基础
  (2)了解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
  (3)了解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2.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
  (1)了解工业生产的扩散
  (2)掌握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
  3.产业类型及其分布
  (1)了解第一产业中的工业
  (2)了解第二产业及其分布
  (3)了解其他产业及其与工业的关系(第三产业、第四、第五产业的概念)
  4.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1)了解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2)掌握工业区位论理论
  (3)了解工业分布的新变化
  5.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掌握当前的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2)掌握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城市与乡村
  (1)了解城市与集镇的概念与类型
  (2)起源与发展--西方与中国城市的发展、集镇与村落的类型
  (2)掌握划分城镇的标准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2.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2)城市化的进程(掌握内部市区、外围市区、郊区的城市化以及逆城市化等观念)
  (3)城市化的机制(掌握原生动力、直接动力、后续动力、内生决定性力量以及人口与城市政策等机制)
  (4)当代城市化特征
  (1)当代世界城市化特征
  (2)当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3.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
  (1)了解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2)了解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集聚力、离散力、摩擦力以及三力相互循环作用;同心圆、扇形、多核模型等)
  4.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与感知
  (1)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掌握城市体系概念和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2)了解城市的景观与感知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1.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1)了解语言的产生
  (2)掌握语言的本质属性与社会功能
  (3)了解语言的发展(包括英语和汉语的形成与发展及方言分类等)
  2.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1)了解世界语言谱系
  (2)熟练掌握世界主要语言分布
  3.语言的扩散与影响
  (1)掌握语言传播特性
  (2)了解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3)掌握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4.语言景观
  (1)了解世界文字及其特点
  (2)了解地名景观
  第九章宗教与宗教地理
  1.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
  (1)掌握宗教的定义以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
  (2)了解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
  (3)了解宗教分类与民族宗教
  (4)熟练掌握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特征
  2.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1)了解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宗教主要的传播形式
  (2)掌握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关系
  (3)了解宗教组织
  (4)掌握主要宗教的分布区
  3.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
  (1)了解宗教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了解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3)了解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宗教景观
  (1)了解基督教堂特征
  (2)了解伊斯兰清真寺特征
  (3)了解佛教寺庙特征
  第十章旅游地理
  1.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1)了解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2)了解大众旅游的发展
  2.旅游的区域特征
  (1)掌握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概念
  (2)掌握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关系
  3.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1)掌握文化的概念与旅游地文化
  (2)熟练掌握旅游地文化的要素
  (3)熟练掌握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
  4.世界旅游资源与旅游地理
  (1)掌握世界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2)掌握世界主要旅游地国家
  5.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掌握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2)了解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3)了解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4)掌握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
  第十一章政治地理
  1.政治与政治地理
  (1)掌握政治地理现象
  (2)掌握政治地理单元
  (3)了解政治地理结构
  (4)了解政治地理过程
  2.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熟练掌握国家的基本特征
  (2)掌握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3)了解国家的中心性区域
  (4)了解边界与边疆
  3.国家权力
  (1)熟练掌握国家权力要素
  (2)掌握国家实力分析
  4.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了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
  (2)了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
  (3)掌握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
  第十二章行为地理
  1.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1)掌握环境知觉与认知的概念
  (2)掌握地理物象的概念及其规律
  (3)了解物象评价与外在行为
  2.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1)了解行为空间的概念及其分类
  (2)掌握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3)了解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3.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1)了解行为矩阵模型特征
  (2)了解报偿矩阵模型特征
  (3)掌握消费行为空间模型及其特征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1.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1)掌握人口的迅速增长在及其所引发的问题
  (2)了解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
  (1)了解政治地理新现实
  (2)了解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
  (3)了解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
  3.全球化与本土化
  (1)了解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2)了解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
  (3)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二)考试要求
  《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与理解程度、综合分析和解决现实世界各种人文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人文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本门课程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其含义:了解,指学生能懂得所学知识,能在有关问题中认识或再现它们;掌握,指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在分析较为简单的人文地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正确地应用它们;熟练掌握,指学生能较为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它们进行有关推理与综合,以及分析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三、参考书目
  教材:王恩涌等编著,《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其他参考书目:金其铭等编著,《人文地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董明辉等主编,《人文地理学》,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年
  吴传均主编,《人文地理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
  H.J.德伯里,王民等译,《人文地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51】考试科目名称:区域经济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1)基础知识、基本理论部分60%
  (2)综合应用部分40%
  4)题型结构
  a: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b: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c: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重点测试考生对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对基本理论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区位论、产业空间组织与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经济规律有系统的认识,能较好地掌握区域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具备综合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
  (一)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
  考试内容
  区域、区域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学。
  考试要求
  1、掌握区域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2、掌握区域系统的组成、特征与功能;理解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方法与演
  化方向、方式及机理。
  3、掌握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与空间距离的不可灭
  性等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因素。
  4、掌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任务;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前沿与方向。
  (二)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
  考试内容
  区域发展概述、促进区域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区域科学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考试要求
  1、掌握区域发展的内涵与形式。
  2、掌握自然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金、科技进步、资源配置、贸等影响
  区域发展因素的作用机制和资源开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区域生产布局的调整与优化、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3、掌握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理解区域的类型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的层次性与可持续发展、不认同层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
  4、掌握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增强自然与环境支撑能力及机构优化和管理创
  新等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作用机理。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
  考试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与周期性、区域经济
  发展的过程机制、区域经济管理运行机制。
  考试要求
  1、掌握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及我国学者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研究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2、掌握经济周期波动的含义、理解经济周期波动的有关学说及经济周期的主要类型。
  3、掌握增长极理论和因果循环累积效应、哈罗德-多马模型、乘数效应等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机制理论。
  4、了解从企业家眼中和政府角度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
  (四)区域产业结构演化与优化
  考试内容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制造业在区域发展中地位的变化、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建设、投入产出分析。
  考试要求
  1、掌握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掌握配第-克拉克定律、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等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理论;理解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2、了解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地位变化。
  3、理解地区生产专业化和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的内涵、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判定及专业化水平判断;掌握产业生命周期原理及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夕阳产业的相互关系。
  4、掌握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应用。
  (五)区域发展的空间过程与布局
  考试内容
  经济地域运动论、空间扩散与空间相互作用、经济区划论、产业布局论
  考试要求
  1、掌握经济地域运动的内涵;理解费里德曼的"核心-边缘"学说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协同演化规律等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理论;掌握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模式等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2、理解空间扩散的原理、方式及集聚与扩散的关系;掌握距离衰减原理与近邻效应原理;掌握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
  3、掌握经济区的概念、类型、划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主体功能区内涵、特点及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对策。
  4、掌握杜能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原理;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和第三产业布局理论;理解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布局的区位指向与合理性评价。
  (六)区域分工与合作
  考试内容
  区域差异论、区域分工论、区域协调发展论
  考试要求
  1、掌握区域差异的概念、区域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理解区域差异产生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掌握基尼系数、泰尔系数、威尔逊不平衡系数与库兹涅茨比率等区域差异测度方法;掌握非均衡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倒U型学说等区域差异演化过程理论;了解区域差异调控的措施及中国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理解区域增长趋同的原理与影响因素。
  2、掌握区域分工的概念、意义及形式;理解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掌握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技术差距理论、产品周期理论等区域分工理论;理解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识别方法及选择。
  3、掌握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理解区域经济竞争的内在原因、表现形式、效应和区域合作的客观基础、原则、形式;掌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实现方式;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与评价方法。
  (七)PRED-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考试内容
  人口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两重性、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以人为本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区域。
  考试要求
  1、掌握适度人口和人口数量过多分别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坎南、威克塞尔和索维等学者的适度人口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影响;掌握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理解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掌握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对策。
  3、理解物质条件、非物质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4、掌握三项基本国策与三大发展战略;理解循环经济理论与模式及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的资源开发战略;掌握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目标及具体措施。
  (八)城市与区域发展
  考试内容
  城市经济区、城镇化与区域发展、城市职能与规模分布、城市体系与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考试要求
  1、掌握城市的概念、特征及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理解城市经济区的内涵与特点;掌握城市经济区的结构域功能。
  2、掌握解城镇化的概念与基本类型;理解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掌握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掌握中国城市职能分类与演化;理解城市首位度理论、城市金字塔理论等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了解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掌握大都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及总部经济理论。
  4、理解中心地理论、城市带理论与点轴开发及城市群和都市圈开发城市空间体系理论。
  5、掌握城乡协调发展的含义、意义、目标、对策。
  (九)区域发展决策与政策
  考试内容
  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政策
  考试要求
  1、掌握区域发展战略的含义、特征、类型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理解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2、掌握区域开发方向的确定依据、原则、区域开发目标的确定及指标体系;理解区域开发重点部门和重点地域的选择。
  3、掌握区域经济政策的含义、特征、目标;理解区域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及手段的运用。
  (十)区域系统分析方法与技术
  考试内容
  区域系统分析原理、区域经济比较与评价方法、区域发展的预测方法、区域发展规划方法。
  考试要求
  掌握区域系统分析的一般原理,理解区域经济比较与评价方法,了解区域发展的预测方法和区域发展规划方法。
  三、参考书目
  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9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科目]考试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区位理论,约30%
  区域内、区域间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约50%
  经济活动全球化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约20%
  4.题型结构
  (1)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2)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学科概况及理论进展
  考试内容:
  1.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2.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3.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及研究进展
  考试要求:
  1.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任务。
  2.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特性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3.了解国内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阶段特征。
  4.了解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的产生背景与研究进展。
  (二)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考试内容:
  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2.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与综合评价
  考试要求:
  1.理解各影响因素的概念及分类,各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2.能够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辩证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强度的变化。
  3.能够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与产业布局
  考试内容:
  1.产业结构及其演变
  产业分类方法;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及基本理论
  2.主要产业部门的基本格局
  (1)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影响因素;农业区位理论;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与农业区划;中国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点
  (2)工业布局的条件与制约因素;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地域结构与类型;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与空间格局
  (3)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布局特点
  考试要求:
  1.掌握产业分类的基本方法;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熟悉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基本内涵。
  2.掌握评价产业结构合理性的基本原则;掌握确定区域支柱(主导)产业的基本方法。
  3.理解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影响因素;理解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把握农业的基本类型与原则,熟悉中国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点。
  4.理解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掌握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与理论要点;理解工业地域结构及类型的形成机制,熟悉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点。
  5.理解现代服务业的分类与内涵;掌握现代服务业的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四)区域发展及空间结构
  考试内容:
  1.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理论内涵
  2.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基本模式、演变规律
  3.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的基本理论
  4.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城乡相互作用关系
  考试要求:
  1.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理解区域增长理论的基本内涵。
  2.熟悉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及其地理内涵;掌握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机制;掌握区域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及其基本内涵;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的过程与机理。
  3.理解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的内涵;理解区域差异形成的机制;初步把握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及实现途径。
  4.理解城市化概念,了解城市职能与分类情况;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的内涵;了解城乡关系、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城市体系的特征。
  (五)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考试内容:
  1.经济区
  2.经济区划
  考试要求:
  1.理解经济区和经济区划的含义;
  2.了解经济区划类型;理解经济区划理论及其主要原则。
  (六)经济活动全球化及其区域影响
  考试内容:
  1.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与发展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3.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试要求:
  1.理解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内涵、产生背景及影响因素。
  2.理解全球化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3.把握全球化发展的总体趋势;能够辩证分析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产业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国因应经济全球化的政策措施与实施成效。
  (七)分析方法与技术手段
  考试内容:
  1.区域及部门定量分析方法
  2.定性分析及数据获取方法
  3.空间数据分析及可视化方法
  考试要求:
  1.熟悉经济地理学的思想方法。对形态描述、地理比较、要素分析、综合分析和系统分析等思想方法有较深理解。
  2.掌握经济地理学分析的传统技术方法。能较好地运用实地考察、统计图表、经济地图及技术经济论证等方法。
  3.掌握经济地理学分析的现代技术方法。对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经济地理中的运用有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三、参考书目
  1.李小建等编著.经济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修订第四版1999.
  3.胡兆量等著.经济地理学导论.商务印书馆出版,1987.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科目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地理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约40%
  知识应用与问题分析,约60%
  4.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二、考试目标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地理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自然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及中国人文地理等各中国区域地理课程内容,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本学科理论问题及实际问题。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点
  第一节中国的国情与国际地位
  第二节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评价
  第三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第四节中国地貌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第一节气候条件及其评价
  第二节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第三节水资源结构及开发评价
  第四节矿产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第五节风景旅游资源结构与开发评价
  第三章中国的海域与海洋资源
  第一节海域与海域环境
  第二节海洋资源及其评价
  第三节海岸
  第四节海岛
  第四章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人口及其问题
  第二节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第三节水利及其开发建设
  第四节矿产开发与能源工业
  第五节工业建设与布局
  第六节交通建设运输、邮电业
  第七节旅游业
  第八节城乡建设
  第五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第二节民族与宗教
  第三节区域文化
  第四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第六章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第二节环境保护和建设
  第三节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
  第七章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国土整治
  第二节区域发展战略
  第八章景观与区划
  第一节研究简史
  第二节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
  第九章华北区
  第一节地理概况
  第二节首都经济圈
  第三节水资源问题
  第四节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
  第十章长江中下游区
  第一节自然条件分析
  第二节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第三节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
  第四节长三角经济圈
  三、参考书目
  1.赵济主编.中国地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第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吴传钧.中国经济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任美锷.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孙敬之.中国经济地理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科目]考试科目名称:自然资源学
  一、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自然资源学及其稀缺的性质25%
  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30%
  自然资源经济学原理30%
  自然资源管理学原理:使用者的视角及结论部分15%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自然资源学及其稀缺的性质
  1、自然资源的性质
  考试内容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考试要求
  (1)理解自然资源概念及其含义.
  (2)了解自然资源分类.
  (3)掌握资源基础、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理论资源、最终可采资源、最大资源潜力、持续能力、吸收能力、承载能力的概念.
  (4)掌握影响探明储量的因素.
  (5)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理解各属性之间的联系.
  (6)了解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
  2、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考试内容
  中国态势;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全国视野;资源的冲突与争夺;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
  考试要求
  (1)理解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及资源稀缺的挑战.
  (2)了解全球面临的自然资源问题.
  (3)了解资源的冲突与争夺体现在哪些方面.
  (4)理解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
  3、从极限之争到可持续性
  考试内容
  增长的极限;没有极限的增长;可持续性。
  考试要求
  (1)理解悲观派的主要观点与理论;了解悲观派的意义与缺失.
  (2)理解乐观派的主要观点与理论;了解现实对乐观派的挑战。
  (3)了解当代资源关注的问题.
  (4)掌握可持续的含义。
  (5)掌握可持续性的限制因素.
  4、自然资源稀缺的性质
  考试内容
  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演进;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
  考试要求
  (1)掌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2)了解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的指数增长.
  (3)理解各社会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4)了解自然资源的演进过程.
  (5)了解全球性资源稀缺的性质.
  (6)掌握导致地区性资源稀缺的原因。
  (二)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
  1、自然资源生态过程
  考试内容
  生态学基本概念;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能量与物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生物与种群。
  考试要求
  (1)理解生态学与生态系统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组成.
  (3)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物质、能量联系.
  (4)掌握净生长效率、环境阻抗的概念.
  (5)了解种群增长与资源承载力.
  2、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
  考试内容
  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考试要求
  (1)理解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
  (2)了解人类对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干预.
  (3)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调控.
  (4)掌握5中获食模式及其对资源的适应方式.
  (5)理解当代适应策略.
  3、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考试内容
  采矿的生态影响;自然资源利用与气候变化;可更新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考试要求
  (1)掌握采矿的生态影响.
  (2)了解自然资源利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
  (4)掌握土地荒漠化与土壤次生盐渍化概念.
  (5)掌握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
  (6)了解生物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4、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影响评价方法
  考试内容
  生态占用的核算;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
  考试要求
  (1)掌握生态占用的概念与核算方法、步骤.
  (2)掌握均衡因子、全球基准和产量因子的概念.
  (3)理解对生态占用核算方法的评价及改进方法.
  (4)了解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原理.
  (三)自然资源经济学原理
  1、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关联
  考试内容
  对发展中经济社会的透视;发达经济社会的视角;自然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的关联;。
  考试要求
  (1)了解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了解资源稀缺性质的进一步透视.
  (3)理解环境库茨涅次曲线概念及其假设.
  (4)掌握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根源.
  2、自然资源经济学基本问题
  考试内容
  自然资源的稀缺与供需平衡;经济决策与自然资源管理。
  考试要求
  (1)掌握经济增长与外部成本的含义;外部成本的内化的方式.
  (2)了解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3)了解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概念
  (4)掌握影响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的因素.
  (5)掌握经济财货与自由财货概念;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概念
  (6)理解影响自然资源有效需求的因素.
  (7)理解自然资源管理的经济、政策手段与途径
  3、自然资源的价值重建
  考试内容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自然资源价值重建方法。
  考试要求
  (1)掌握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根源、危害.
  (2)掌握自然资源价值重建的途径.
  (3)了解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构建.
  (4)理解自然资源价值重建方法的差异.
  (四)自然资源管理学原理:使用者的视角及结论
  考试内容
  自然资源评价;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
  考试要求
  (1)了解矿产资源及可更新资源评价方法
  (2)掌握自然资源保护的含义及其长期效用最大化.
  (3)理解自然资源保护的影响因素.
  (4)掌握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途径.
  (5)理解如何统筹自然资源管理的各种社会目标。
  三、参考书目
  蔡运龙.自然资源学原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8

  点击【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各学院考研大纲汇总】查看更多考研大纲。

【相关阅读】
研究生招生专业索引
2014年研究生考试大纲汇总

  友情提示:
 考研信息数量巨大,整理过程中难免出错,欢迎广大研友指正。此外很多历史数据已无处查找,所以为保证考研信息的完整性,考研网真诚欢迎广大研友帮忙补充信息,可回复评论或发送内容至。
  本文系考研网精心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关键词: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6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66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c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