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陕南河谷型城镇住区空间形态地域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12 23:15

  本文关键词:陕南河谷型城镇住区空间形态地域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长安大学》 2012年

陕南河谷型城镇住区空间形态地域性研究

李娟  

【摘要】:陕南作为秦岭以南的地区,具有典型且鲜明的地理环境特征。在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家族和宗教观念、儒家礼制和风水文化等共同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沟壑山地城市的空间形态,蕴含着多样性的地域文化。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建设的高速发展使国内城市普遍出现了地域主题意识减弱和文化特色渐失的状况,陕南也不例外。如何保持和传承陕南的地域特色,并在其空间形态中体现出来,则成为当前陕南城镇规划设计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本文是在总结前人对陕南住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在地域文化特色方面研究的不足,通过多种学科的相关理论的运用和大量资料研究,挖掘陕南河谷城镇的地域内涵,在经过了区当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后,收集到了最具有针对性的住区空间形态资料。在对居住生活空间形态表象的归类整理和分析后,提炼出影响陕南住区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通过对这三方面因素的具体分析,寻找符合陕南河谷型城镇地域适宜性的规划方法。为使今后陕南河谷型城镇住区空间形态的设计更具有气候适宜性、地理适宜性、人文适宜性、环境适宜性,以地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绿色可持续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等四个设计原则为基础,采取了规划结构与住宅布局、公共建筑与服务设施的设计、交通组织与道路布置及景观环境与植物配置等设计方法,采用生态节能的设计方法,设计出具有地域适宜性的陕南河谷型城镇住区空间形态。调研选则了了汉中市、商洛市和安康市,,紫阳县、汉阴县、石泉县、旬阳县、平利县、岚皋县、镇安县、和商南县三市八县做为实地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陕南地域性居住生活空间形态的研究,对今后陕南城镇的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实现陕南城镇地域性特征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U984.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光宇;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J];城市规划;2005年01期

2 李雪铭,姜斌,杨波;人居环境:地理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2期

3 杨永春;中国河谷型城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年03期

4 范泽孟,徐建华,颉耀文;基于RS与GIS的兰州河谷型城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西固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5 杨永春;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J];经济地理;1999年02期

6 霍小平;;城市住宅阳光间热屏蔽效应测试与应用研究[J];建筑科学;2009年02期

7 霍小平;西部居住行为与城市住区规划[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8 谭岚;山地城镇聚落空间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永春;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发展和空间结构研究[D];南京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莹;陕南城市住区水体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张文凯;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3 谢力;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西方部分)[D];重庆大学;2002年

4 骆赓;重庆居住建筑与水空间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5 杨华金;云南中等海拔地区城镇山地住宅设计探索[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6 晁旭彤;现代山地居住区山水特色形态构成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7 赵晶晶;城市山水景观与居住区形态的整合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李明;山地建筑接地形态的拓扑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9 董晓莉;山地山水城镇空间布局模式探析[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田莹;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下的传统聚落形态演变探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林;湿表面蒸发冷却作用下的广义综合温度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7年02期

2 王爱英,陈仲林,郭平;人工神经网络用于室内照明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0年02期

3 佘龙;留下历史的足迹——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现状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4 苏勇;中心结合边缘——城市新区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5 陈浩强;;大学食堂规划设计要素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6 胡望社;闻栋;;建筑视觉造型元素设计创意——材质的表现与创意[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7 刘铮;李莉萍;赵惠敏;;技术整合与建筑创新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8 罗红安;;建筑节能措施初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9 周筱;李嘉华;;大学校园精神文化行为与空间要素的相关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10 唐佳;刘远;林吾国;;市民眼中的春熙路——从使用者的角度考察(POE)春熙路商业地段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荣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的建筑文化思考[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杨潇怡;于晓英;;植物景观色彩设计的研究进展[A];园艺学文集5[C];2010年

3 刘巧妮;张剑;刘福通;;浅谈在建筑设计中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A];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树声;;城乡规划中历史环境营造智慧的保护与继承[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5 蒋雪峰;杨大禹;;中国古建筑传统数字观念分析——以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为例[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6 安玉源;王晨;;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的生态适应性[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7 荆福全;;沈北大学城公共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8 荆福全;;沈北大学城公共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9 陈勇;;四川西部山区民族聚落生态分区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黎慧;;民族聚居区建筑的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分层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蒋莹;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李冠衡;从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的角度探讨植物造景艺术[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彭亮;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闫晓云;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9 冯斐菲;让旧城的魅力再现[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静帆;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冬丽;城市公园中的空间立体系统营造[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唐珣;柳与园林造景[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威;鄂西南古集镇空间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黄远鸣;武汉市居住小区边界空间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黄兰;中山沙田水乡聚落户外空间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王俊岩;武汉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9 谷晓龙;城市中小住宅室内设计方法与陈设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10 许海南;观光果园体验设计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生;管欣;;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2 程连生,赵红英;北京城市边缘带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3 李世峰;白人朴;;大城市边缘区形成发展的保障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01期

4 毛岩亮;刘俊甲;;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12期

5 王庆安,任勇,钱骏,张秋劲;成都市活水公园人工湿地塘床系统的生物群落[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6 戴志中;回归建筑本质的山地建筑创作[J];重庆建筑;2005年01期

7 彭寰,戴志中;从城市体形环境的角度控制建筑形态———山地城市旧城改造中建筑形态控制研究[J];重庆建筑;2005年04期

8 邢忠,魏皓严;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边缘区的理性分期推移[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6期

9 裴丹;李迪华;俞孔坚;;城市边缘区农村城市化和谐发展的模式研究——以佛山市顺德区马岗片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10 单文慧;城市发展的内涵与内驱力[J];城市发展研究;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尹怀庭;王军伟;张贵凯;;河谷型城市功能区发展定位研究——以延安市东关延河南岸区域为例[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风军;符号、景观与空间结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任平;澜沧江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研究初探——村落人居环境与建筑朝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2 罗峻;现代居住环境中水体景观的规划与设计[D];天津大学;2003年

3 何宁;我国当代住区整合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唐小简;城市生态水景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方波;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特征及其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6 周亮;渝东南土家族民居及其传统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7 郑景文;桂北少数民族聚落空间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叶青;传统聚落的人居环境空间解构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孙伟;生态视野·黔东南州山区聚落与城镇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黄黎明;楠溪江传统民居聚落典型中心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智伟;;复杂建筑形态的当代探索及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1年06期

2 赵万民;王纪武;;现代山地都市轮廓线景观研究——以重庆、香港为例[J];城市环境设计;2004年01期

3 张迅;;建筑领域形态研究的开端[J];建筑师;2009年02期

4 保继刚;刘俊;;三亚海滨度假区形态研究——以亚龙湾、大东海、海坡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1期

5 张协奎;;“中等城市交通与城市布局形态研究”通过省级鉴定[J];城市规划通讯;1997年15期

6 汪明;李赐生;;办公空间设计形态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0年03期

7 李世芬;;有机转换:地域文化与住居形态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0年04期

8 刘俊;保继刚;;国外海滨度假地形态模型研究评介[J];规划师;2007年03期

9 朱洪艳;李地红;张东兴;吴宝昌;陈玉勇;;碳/环氧复合材料层压板孔隙的形态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0年05期

10 吴蓓蓓;;面向现代产品设计的生活形态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丙銮;杭悦宇;周义锋;史芸芸;郭可跃;;白芍原植物分类及形态研究[A];第七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时彦;孙婉莹;;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钴的形态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六届微量元素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3 查选平;高建华;;乳房形态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的探讨[A];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韩肇明;;华夏族原始婚姻形态研究[A];民族学研究第五辑[C];1983年

5 刘怀荣;;复远古艺术真相,探中国诗歌源头——读《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6 吕光天;;论原始社会形态研究在民族学中的地位和作用[A];民族学研究第二辑[C];1981年

7 赵敏俐;;拓宽视野,勇于创新——评张树国《宗教伦理与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8 官子和;;中国常见水生维管束植物孢粉形态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陈国栋;武利民;廖慧敏;;纳米二氧化硅/丙烯酸聚氨酯复合涂膜的制备与形态研究[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3年

10 邵致远;严伟民;;炸药晶体的扫描电镜形态研究[A];第五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杨学功;[N];光明日报;2004年

3 林沄;[N];中国文物报;2005年

4 王磊;[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5 南京师范大学 裴安平;[N];中国文物报;2008年

6 通讯员 吴春艳;[N];中国电力报;2009年

7 祝晓风;[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显岱;[N];证券日报;2005年

9 ;[N];光明日报;2005年

10 记者  储召生;[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艳;用于lipoplex形态研究的流体粘度分析法的建立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4年

2 陈志毅;信息时代建筑非线性三维形态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李文;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4 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春明;氟橡胶的改性及其纳米尺度互穿网络形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李瑞;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郐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静;大城市低收入人口空间分布及其聚居形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桔元;广告语篇中的意识形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陈琦;刀刻圣手与绘画巨匠[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翔宇;中国香椿属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刘国敏;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董涛;先秦青铜形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4 陈顺祥;贵州屯堡聚落社会及空间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李宁;长春市污灌区土壤—植物系统中Cd的污染与形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世勇;成都市城市土壤汞热释赋存形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7 刘燕飞;原子力显微镜对A型流感病毒形态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8 林培梅;北部湾海域硅的分布与赋存形态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张婷;数字时代办公建筑内环境形态可认知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马楠;网页界面设计形态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陕南河谷型城镇住区空间形态地域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9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69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a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