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13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青年学术辩论赛决赛实录

发布时间:2016-07-17 11:10

  本文关键词: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青年学术辩论赛决赛实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32卷第12期2013年12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INGEOGRAPHY;V01.32.No.12Dec.,2013;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青年学术辩论赛决赛实录;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供稿;编者按:青年学术辩论赛是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赛分自然地理组和人文地理组,分别就“自然过程与人;法与定性研究方法:谁更适用于人文地

第32卷第12期2013年12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INGEOGRAPHY

V01.32.No.12Dec.,2013

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青年学术辩论赛决赛实录

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供稿

编者按:青年学术辩论赛是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的一个传统内容,今年已是第6次举办。本届辩论

赛分自然地理组和人文地理组,分别就“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谁是改变地球系统的更强驱动力”及“定量研究方

法与定性研究方法:谁更适用于人文地理学研究”展开辩论。依照赛制,辩论赛分初赛和决赛。在决赛环节,北京师范大学(领队:董卫华,辩手:贾丹、张琪、周泽威)与太原师范学院(领队:史利江,辩手:闫艺雄、陈怡舟、郭尚龙)代表队分获自然地理组的冠、亚军;北京大学(领队:柴彦威,辩手:谷志莲、刘曦、吴逸思)与西北大学(领队:李钢,辩手:方蕾、颜祥、李楠楠)代表队分获人文地理组冠、亚军。此次辩论赛的议题均为所属学科长期关注的核心和热点问题,因此特对决赛文字记录进行整理发表,期望广大读者能够藉此了解当前青年地理学人对本学科重大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认识深度,并激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的兴趣。关键词:学术辩论;地球系统驱动力;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doi:10.11820/dlkxjz.2013.12.003

辩论主题1: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谁是改变地球系

统的更强驱动力?

正方:太原师范学院(自然过程)反方:北京师范大学(人文过程)

改变非人力所能及,足见自然过程之强大。第二,就广度而言,自然过程对地球系统的改变涉及到各个圈层:从气候上说,自然过程可以形成冰期、间冰期,从水文和地质方面看,自然过程可以形成沧海桑田的改变,从生物角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些改变也都是人力望尘莫及的,足见

自然系统之强大。

主持人:请正方一辩陈词,时间3分钟。

正方:自然过程是改变地球系统的更强驱动力。何为改变?是指事物发生的巨大变化,自然过程可以对整个大的地球系统造成改变,而人文过程只能对地球系统的表层造成改变,确切的说只能是改造。何为更强?评价标准有二:一是要在相对长

的时间尺度上进行比较;二是要在广度和强度上进

第三,就强度而言,自然过程的改变是相当震撼的。2004年印度洋海啸,遇难人数达29.2万,给多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2008年汶川地震直接受灾面积达10万多km2,遇难人数达6.9万,受伤人数达37.5万,直接经济损失达8452亿元。这些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而这些自然灾害对地球系统造成的改变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足见自然过程远比人文过程更强大。从哲学角度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而自然过程就是地球系统改变的内因,人类是地球的孩子,人类只能根据

自然界固有的客观规律办事。

行评判。地球系统是历经46亿年逐步形成的,从混沌初开到山河形成,无一不是自然过程神奇而伟大的力量。要论资排辈,自然过程当然是改变地球系统更强的驱动力。

第一,就时间尺度而言,地球系统形成的46亿年中,逐渐划分出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

圈,并构成了四大圈层的联系。3千多万年前由印

综上所述,我方观点认为,自然过程是改变地球系统的更强驱动力,谢谢。

主持人:反方进行陈述。

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逐渐形成了今天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由岩溶作用形成了神奇的喀斯特地貌;由风化侵蚀形成了美丽的丹霞地貌;在汶川地震后,国土资源部门发现了34个堰塞湖。这些

反方:所谓地球系统,指由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子系统构成的封闭的自适应系统,而人文过程

收稿日期:2013.10;修订日期:2013—11

万方数据

12期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青年学术辩论赛决赛实录

是指人从生物圈中作为有智慧的一环被进化出来之后所参与的地球系统的改变过程,自然过程指非人类参与的地球系统的过程,今天我们探讨的是驱动力的问题,也就是哪个过程对地球系统改变更大的问题。您PJ,JPJ,J所说的是地球的形成,而不是驱动力问题。

第一,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众所周知,人是有智慧的高级生物,人可以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改变地球系统,人对地球系统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将

地球系统转化为人造的农业和城市系统,并在很大

程度上使地表覆盖发生变化。数据表明,全球50%的陆地表面已经由于人类的直接活动而发生改变,如果除去冰JtI、沙漠等人类不适应居住的部分,余下的1.35亿km2的可居住地区中只有近1/4仍保持自然状况,也就是说3/4的自然生境已经遭到了人类的改变。

第二,自人类出现的400万年以来,其进化所带来的能力的增加是惊人的。人类强制将自己纳入到地球系统的能量流动与循环之中,从而进一步改变了地球系统的成分、运行机制以及功能,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等化学制剂,已经严重改变了大气原有的成分,这些物质经紫外线照射所产生的游离基,造成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有数据表明,南极洲

上空臭氧空洞面积已经达到了2500万km2,是整个

南极洲面积的1.8倍。

第三,人类在地球系统中处于最活跃的一环,人类数量之多,活动范围之广,影响能力之强,都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现已在北极熊的体内被检测出。同样有数据显示,人类每年人均移动的地球物质达20t,20t的概念是什么?这相当于地质作用中沉积和侵蚀所搬运的总量。人类搬运作用之巨大,使我们看到“一骑红尘妃子笑”已不再费力,而我们同样不知道下一秒会不会被非洲食人鱼等物种的入侵所咬伤。

讨论至此,人类挺立于天地浩然正气之间,有制天命而用之的能力,人类有智慧的创造力会对地球系统产生更大的改变,长此以往,量的累积造成的结果会是惊人的,如果对方辩友对此视而不见的话,那么我只能说:“您见或不见,它都在那里,不来不去。”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下面陈述结束,开始自由辩论,首

先由反方进行发问。

反方:正如我方一辩在立论中所说,我们今天的地球系统是一个具有内稳态的系统,但这个内稳

万方数据

态是怎样实现的呢?它是通过地球系统内部本身的一些动态的平衡以及循环所实现的。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驱动力在哪里?就在于我们对原有动态平衡及循环的改变程度,以及对地球原有演化速率的改变程度。请问对方辩友,您刚刚在一辩中提到的圈层的正常运行,这个属于我们今天所讨论驱动力的范围吗?

正方:谢谢对方辩友,地球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从一个混沌的球体演变为现在这样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难道不是自然驱动力的更好体现吗?谢谢。

反方:对方辩友刚才提到了混沌之初,而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地球系统的驱动力,这个地球系统应该是指我们现在的地球系统,那么这个地球系统是怎么形成的?跟我们今天是否改变它有关系吗?没有。所以,对方辩友,请您谈论一下,就我们现今而言,如何体现自然过程更强大的驱动力呢?

正方:黄土是第四纪松散沉积而形成的,如果

说人类是更强的驱动力的话,请把这些泥沙都搬回去吧。谢谢。

反方:对方辩友,您刚刚所说的黄土沉积经历了多少万年的时间,而从人类产生400万年的时间,我们每年人均搬运20t的地表物质的能量,您能对它视而不见吗?同时,就刚刚对方一辩所陈述的变化的问题,我要进行一下阐述。变化是什么?我4fNIJN所说的地球实现其自身功能变化的过程,也就是您刚才所说的这种动态的平衡,也就是所说的循环,它是一个稳态的系统,不在变化考虑的范围之内,那么是谁打破了这种动态的平衡?是人类,谢谢。

正方:请问对方,是人类哪次活动带着地球进

入了冰期?

反方:但是对方辩友为什么要跟我们讨论冰期的问题呢?我们知道冰期是地球系统循环之后产生的结果,那么造成这个结果的扰动因素是什么?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驱动力吧。

正方:造成这个扰动的因素也是来自地球系统内部,是在自然过程的影响下,你方所坚持的人文过程也要在尊重我方自然过程的规律之下进行。

反方:我方的确是要尊重您所提到的自然规

律,但是如果你把今天整个地球发生的变化的起因都归于自然动因的话,我觉得我们这个辩题根本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我们都知道人类作为生物圈的重要一员,对于生物圈的影响是非常剧烈的。

地理科学进展32卷

正方:我方还是坚持认为,改造自然的前提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如果说对方刻意夸大人的主动能动性的话,有可能会陷入“人定胜天”的陷阱,环境污染的教训是血淋淋的。

反方:我方也认为“人定胜天”的说法是错误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人类对自然造成的很多影响,其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地表覆盖的改变,人类生产出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如氟氯烃,如DDT,这些东西进入大气循环,进入水循环,进人生物循环,是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被消除掉的;再比如我们的硬化地面,水泥覆盖了土壤之后,就算你把水泥扒去,那个土壤依然是不能耕种的,需要耗解这些影响力的话,自然过程需要上亿年的时间。

正方:既然对方谈到了循环,那我方要说人类如何去干预最简单的地壳物质循环?我们知道地

球的物质循环能力来自于地幔物质的缓慢对流,这

是自然过程,并非人类过程。

反方:对方辩友刚刚提到了循环,我方已经反复强调,循环不属于驱动力的范畴,您刚刚说到的循环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范畴,那么人类的参与过程将这个动态平衡打破了,这个就是变化。

正方:我想纠正对方辩友,循环也是一个正常的驱动力,因为地球内部本身并非是一个平衡的东西,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一个开放的系统接受了外界的能量来源才形成平衡,谢谢。

反方:张兰生先生指出驱动力只来自3方面:第一方面来自地球以外,就像对方辩友所指的外界能量输入流,如太阳;第二方面来自地球的地质过程,也就是能量转化作用;第三方面则是人类活动。那我们的循环是什么呢?循环是地球系统本身具有的功能,实现这一功能所进行的途径就是我们的循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改变地球系统,当然是改变地球系统的功能,要改变地球系统的功能,必须要改变实现功能的途径,也就是说,今天我们讨论的不是人类和循环的问题,而是人文过程和自然过程哪些改变了循环,怎样改变了循环。

正方:好,对方辩友既然要谈改变,我也跟大家谈谈改变。大家都知道庞贝古城的消亡和亚特兰提斯文明的演变,都生动地展现了当自然过程改变地球系统时人类的束手无策和茫然无助。

反方:对方提到了火山,我们来看火山的能力。当前非常热的一个话题就是大气中CO:含量的增加,且不说这个CO:含量的增加对于地球会产

万方数据

生什么样的后果,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这不是驱动力,我们只看大气成分的改变,这本身是一种变化。从1750年开始,平均每年火山贡献的碳含量不到1亿t,而近些年来,人类贡献的碳已经达到了每年72亿t的状况,自然过程如何和人类过程

相比较呢?

正方:对方辩友为什么一直不承认这是一个驱动力呢?比如说我家乡火山爆发了,我不能住在这了,火山从而影响到了我家乡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等一系列的作用,以及影响到了我家乡的人类活动,难道这不是更强的一个驱动力吗?

反方:对方辩友指出了火山,火山爆发的确会对全球系统造成一个改变,我们也承认这种改变,但是一座火山喷发它能够影响多大的区域呢?它能够影响10万km27很大了吧,但是如果我们认识到人类发射一枚核弹,所产生的核烟尘会影响全球2~3年的时间,甚至导致全球生物圈的永久性改变。刚才对方辩友提到自然过程对地球的改变时,说到了循环运动,我也举个例子,地球作用下形成现代的构造板块用了漫长的时间,但是我们人类现在仅仅用不到一年,甚至两个月,就可以在海洋中重造出一块陆地来,这个就是我们所指的人类改变

作用。

正方:对方辩友刚才提到了人类的一些试验,比如说核试验,我方可以承认美国和俄罗斯加起来产生的核爆炸可以使整个地球变成一个火球,但是到那个时候你的人文过程又有什么意义呢?智利地震造成的地轴偏转已经对地球环境造成了改变,对方难道可以否则其作用吗?

反方:我们说的是人文过程是更大的改变能力,但我们没有说方向,我们没有说把地球变的更核武器的问题,我们认为人类现在应有足够的智慧和理智来控制对核武器的使用。

正方:让我们从更长的时间尺度和更广的空间去讨论,自然过程必将是改变地球系统的更强驱动力。请问对方辩友,到底是哪一次人类活动使恐龙灭绝的?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自然过程才是推动地球变化的更强驱动力,而反方一直不承认地球内部本身即是一个推动力,这本身就是对辩题的误解。请问对方辩友,又是哪一次人类活动导致古地球的演化呢?对方一直在否认我方驱动力的问题。请对方辩友注意,人类对地球系统没有产生本质的改变,人类的发展依旧依靠自然,在大自然

美好,或者把地球变成一个地狱。对方辩友所说的

12期第1一四届全国青年地理T作者学术研讨会青年学术辩论赛决赛实录

1745

面前人类是渺4,(t9,自然过程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

量。人类的任何活动都要遵循自然规律,我们今天所探讨的是让人类从中摸索出一个规律,更好的贡献给地球这个家园,但是前提是要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汶川地震瞬问造就了34个堰塞湖,难

道这不是自然过程对地球系统的改变吗?还有水

循环、大气循环、土壤物质的循环,都是更为强大的

驱动力,而人类至今无法彻底改变这些物质的循环,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应和利用,以造福人

类。我方刚才谈到循环,对方否认循环是驱动力,我方却坚持这个观点。人文过程对地球系统的改变只能是表层的,就像我刚才说到的,它只能是一

种改造,只有自然过程才是改变地球系统的更强驱

动力。对方一直在混淆我方对于驱动力的定义,而

并没有提出很有力的证据。我方认为,今天强调的是地球系统,地球系统涉及更长远的时间概念,更广泛的空间概念,在这样的概念下,自然过程才是

改变地球系统的更强驱动力。此外,刚才对方辩友曾经提到臭氧空洞以及全球变暖,但是目前《Na.ture}、(Science}杂志上都没有对于全球变暖特别中肯的结论。马克思曾经说过,内因才是改变事物的本质因素;对方强调了外因,而忽略了自然过程这

一内因。

主持人:时间到了,下面反方i辩有2分钟的最后总结陈述时间。

反方:对方辩友今天通篇犯的错误是什么呢?首先,他们将地球系统本身和地球系统的驱动力混为一谈。我们说地球系统的运行是靠各圈层的循环来驱动的,而他们认为这些循环本身就是驱动

力,那么地球系统就变成永动机了。第二,要我们

来解释全球变暖,实际上我方从来没有提到过全球变暖,我方讲的是大气成分的改变,而对方辩友非要提到全球变暖,这说明什么?对方辩友的眼中看到的是改变之后产生的后果,而不是我们所说的扰动。那么,驱动力究竟是什么?地球系统本身是个内稳定的系统,当其中出现某种扰动,这种扰动超过了阈值,那么系统就改变了。我fl'N,IN举的例子

是大气层的改变,这是一个扰动,而且这个扰动非常显著。对方辩友可以说全球变暖不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但不能否认人类每年排放了大量的CO二进

入了大气层,这些碳中的20%会在大气层中残留千年之久,而不会被消除掉。今天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辩题?对方辩友说了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所以我们要肯定自然的力量,自然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我

万方数据

们也要看到人类的力量也是强大的,人类力量从诞生之初起就在不断的发展。我们现在要可持续发

展,但是人类不是永远理智的,也有疯狂的一面,如果有一天爆发核战争怎么办?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英国科学家霍金曾经指出,尽管发生核战争的可能性非常小,但也许在10万年以内,人类就会面临一次全球性的核战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随着我们的生产力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我们是否应该警惕人类本身所具有的破坏潜力呢?这是我方认为人文过程是比自然过程更强的驱动力

的原因。人类应该正视自己所具有的潜力,我们具有非常强大的改造自然的潜力,而这种潜力就是扰动,而不是对方所说的利用这些循环来实现我们的目的。谢谢。

主持人:有请正方i辩进行总结陈述,时间2

分钟。

正方: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对方辩友一

直纠结于驱动力,殊不知地球系统驱动力的来源在

于能量,有能量来源才能进行物质转化,否则就成为对方所说的永动机。我方作以下总结陈词:人类离不开自然,正如人离不开水一样,人类的发展过

程正是适应大自然的过程,如果人文过程相对于自

然过程是更强驱动力的话,我们又何必不断地改造和适应大自然呢?地球形成已有46亿年历史,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形成了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各个罔层,并形成了山川、湖泊、河流等地表形态,这些是人类至今无法对其进行根本改变的,只能在其一定范围之内进行改造。“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910为枳”,在地球演化进程中,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季

风、洋流的影响构成了全球的气候格局,划分了全球的五带,形成了地球表面独特的自然条件及其规

律,这是人类因素所无法左右的,即使科学昌明的今天,地震、海啸、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爆发,也是人类依然无法控制的。地质地貌的演化、气候条件的改变、四季的交替、万物的生长繁衍等一系列的改变均是由自然过程引起的。马克思的辨证唯物论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而

外因才是事物变化的外在条件。今天辩论题的焦

点是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到自然过程是改变地球

更强的驱动力,这样才能为人类更好的改变自然提

供条件,追求美好明天。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自然过程源远流长,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积淀越来越强。综上所述,我方更加坚定认为自然过程才是改变地球系统的更强驱动力,谢谢。

地理科学进展32卷

主持人:辩论环节全部结束,下面进入评分环节和嘉宾点评环节,有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戴尔阜研究员点评。

戴尔阜:很精彩。这两个队我们今天上午都已经见过面,今天下午的表现远远超出上午的表现。就今天下午的表现,我作一个点评。从审题来说,不管作为正方还是作为反方,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听取了对方的观点,我觉得审题都很好。相对来说,我觉得北师大的反方要做的更好一点,因为他们让我们记住了几个东西,比如说南极,比如说北极熊,我会记得更清楚一些。从论证过程来看,我觉得真是难分伯仲,双方抓对方弱点都抓的很好,同时在反驳完对方观点之后,又能很好的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是比今天上午表现更加优秀的地方。在组织方面,我觉得如果分析正方和反方3个队员每人发言的时间比例的话,我觉得正方做的没有反方好;反方比较吃亏,在于后面没有时间了;但是正方最后这个时间一定要更多的去总结自己的观点,这个时候去质问对方是没有意义的,要做的是说服我们评委,说服这些投票的人。总的来说非常好,谢谢大家!

辩论主题2: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谁更适

用于人文地理学研究?

正方:西北大学:(定性方法)

反方:北京大学:(定量方法)

主持人:请正方一辩陈词,时间3分钟。

正方:尊敬的评委、主席,亲爱的对方辩友,观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人文地理学是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性的-fq学科,定性研究是研究者为实现对这些规律的解释性或描述性目的所运用的逻辑、程序、手段和步骤,多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而获得的一手资料。我方观点是定性研究方法

更适合于人文地理学研究。

第一,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来看,我们都知道人文地理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社会性很强,其核心是人与地的人地关系。对于人来说,人是复杂的生命,并不能以建模的方式去指导它的行动,应当通过深入的定性研究,采用易于反映人们复杂生活的调查方法来从事

研究。

第二,从发展前景来看,目前我国人文地理学

万方数据

学科有一种对数学方法和模型的偏爱,殊不知数学方法只是诸多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对人文地理学许多领域而言,数学方法是无法充分解释或者说明,硬要使用数学方法只会让我们偏离实际。现在的研究中太多数学公式,过于依赖计算机,而对地理学中的很多基本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长期以来,野外考察、查阅文献、社会调查、定性描述一直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定性研究方法更适合人文地理学研究。谢谢。

主持人:反方进行陈述。

反方: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方观点认为定量方法更适合人文地理学研究。首先从科学谈起,我们说科学的研究必须是可检验的。地理学要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其研究成

果必须是可检验的,否则就有伪科学的嫌疑。这方

面有一个实例:1948年时,由于人文地理学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哈佛大学地理系就消亡了;直到2006年,凭借剑桥学派的空间分析方法,才得以重方法的使用以及可检验理论的建立,是与人文地理密的逻辑推导过程,所以其研究方案是可重复的,研究结论是可检验的,并且在不同的学者、不同的代际之间是可以很好的得到传承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对一个问题进行不断的检验和完善,通过去伪相比之下,定性研究更容易受到研究者自身的

知识结构、成长背景,以及先人为主偏见的影响,并且在不同的学者之间的延续性是比较差的。因此

定性研究往往失之于主观,容易一叶障目,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定性研究过程的不可重复,研究结论没有检验的标准,,导致定性研究的结论往往是参差不齐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定性研究的学者往往在理论探讨过程中就消耗了很多

的精力互相掐架,建立一个新的理论必然是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放眼理论之后,现在我们立足实践。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学科,它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人,解决人类社会的问题,定量研究由于结果的数量化、指标化以及强控制性和强预测性,相比于定性更关注个体、关注个案、重视特殊性,是更有

益于实际应用的。因此,从学科的长远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我们都认为定量研究在人文地

返科学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定量学的学科发展存亡共济的。因为定量方法具有严存真的过程来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理论。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各类资格考试、行业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13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青年学术辩论赛决赛实录_图文等内容。

12

 

 

下载地址:13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青年学术辩论赛决赛实录_图文.Doc

  【】

最新搜索

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青年学术辩论赛决赛实录_图文

论僧肇的时间观

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青年学术辩论赛决赛实录_

六级备考单词(20天轻松搞定)

面试合格及入职通知书

90后性网 成人

重庆市首届科普影视动漫大赛报名表

南京驾驶考试

题型之三 图表分析与计算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概论复习题2


  本文关键词: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青年学术辩论赛决赛实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24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724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8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