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气象论文发表,医学论文发表,教育类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在线,论文在线投稿网

发布时间:2016-08-02 02:27

  本文关键词:人文地理纪录片借力地方旅游发展市场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论文下载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历史类论文 > 广播、电视事业类论文 >

人文地理纪录片借力地方旅游发展市场化

发布时间:2015-10-08 19:49 作者: 阅读次数: 文章出自:


人文地理纪录片借力地方旅游发展市场化

 

摘要:作为纪录片的一种重要形式,人文地理纪录片在中国具有特殊作用,但是在人文地理纪录片市场化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图将人文地理纪录片的市场化与地方旅游发展相结合,通过对纪录片市场化现状和现有人文地理纪录片的分析研究,提出将人文地理纪录片与地方旅游发展相结合,不仅可以解决纪录片创作中的投资问题,而且能达到为地方旅游进行宣传的效果,吸引更多的游客以带动地方旅游发展,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健词:人文地理纪录片  市场化  地方旅游

一、问题提出

纪录片导演顾兹曼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作为国家纪录片的一种重要形式,人文地理纪录片在国家发展和国际交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地理纪录片《丝绸之路》拍摄于 1980年,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出现的《话说长江》、《望长城》、《故宫》、《顾和园》、《敦煌》、《大秦岭》、《庐山:人文圣山》等人文地理纪录片则掀起了中国纪录片发展的热潮,但是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的繁荣只是局限于制作,而且这些纪录片前期投资大,多局限于央视等一两个频道播放,播放后也无衍生品的开发,相应的市场收益并不高。同样的,旅游业繁荣发展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地方旅游景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行旅游宣传,通常投巨资拍摄宣传片或广告,短期内能获得较好的宣传效果,由于大部分宣传片只是景区自然风光的再现没有反复观赏价值,宣传片不会给观赏者带来深刻的印象。同时,在电视台、互联网或人口密集场合播放宣传片或者打广告需要付高昂的广告费,景区需要雄厚的资金来支撑这一宣传,因此,探索一条一次性投资终身受益并影响广泛的宣传途径对景区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将人文地理纪录片的拍摄与地方旅游宣传相结合,旅游景区将广告投入资金用于纪录片拍摄并以景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作为拍摄素材,电视台或制片公司进行拍摄、制作,不仅可以解决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中投资、生产问题,而且为地方旅游节约宣传成本,提高宣传质量,景区也利用电视等媒介进行广泛传播以吸引更多游客,可谓是互利共赢。

目前,对人文地理纪录片的理论研究是相对贫乏的,在“中国知网”综合性全文数据(CNKI)库以“人文地理纪录片”为关键词和题名进行搜索,搜索结果为5条,“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的结果为2条。以“地方旅游”为关键词在两个数据库进行搜索的结果分别是130条和26条。将“人文地理纪录片”与“旅游”相结合在CNKI进行全文搜索的结果为1000条,其中摘要搜索结果仅为1条,关键词搜索结果为0条。而万方数据库的全文搜索结果都是2条。这就表示少有学者将人文地理纪录片与旅游发展相结合进行研究,人文地理纪录片的市场化问题层出不穷,从地方旅游发展的角度对其产业路径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何谓人文地理纪录片

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拍摄的《工厂大门》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然而关于“纪录片”(documentary)一词的最早使用则是源自约翰·格里尔逊,他把纪录片定义为“对事实(actuality)的创造性处理。”[1]他着重强调了纪录片的真实性、纪实性。作为纪录片的一种重要形式,人文地理纪录片在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纪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人文地理纪录片表现特定地理范围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城乡面貌,摄制时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结合。”[2]随后陈敏南将其总结归纳为,因特定区域的人文景观以及经过人类活动改变的自然景观的历史存在而引发产生的,以特定地域的人文景观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并成为影像主体的纪录片。”[3]这两个定义都是从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进行诠释的,因此,笔者认为人文地理纪录片应该是基于特定地理区位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而进行拍摄的,能展现自然风光讲述人文历史并传播文化的影像资料即,应将人文寓于自然,自然体现文化,纪录片应全方位介绍自然和文化,实现软硬结合,是的纪录片充实丰满,印象深刻。

三、研究发现与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具有真实性、纪实性的特征,在纪录社会变迁、文化发展,展现自然风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电视台纷纷创办了纪录片频道、纪录片栏目,他们投资拍摄的纪录片要么是为了填充自己的纪录片栏目,要么是为了进行宣传,更有甚于一些纪录片的拍摄只是为了获奖而不考虑市场问题,从而导致纪录片收视率下降。纪录片拍摄前期投资较大,但是收视率走低,带来的广告收入偏低甚至没有广告收入,使得纪录片短期内处于低收益或无收益状态,资金周转周期较长。为了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电视台纷纷将纪录片播出时间调出黄金时间段,收视率进一步下降,几乎没有广告收入,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有的电视台甚至直接叫停纪录片播放。

而制片公司也在投资纪录片,因前期投入大、后期制作精良,带来纪录片的成本较高,纪录片价位走高,有很多纪录片的拍摄风格不符合电视台的定位,因此他们拍摄的纪录片找不到电视台播放。由于纪录片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性、纪实性的特征,在内容上更多的是讲述事实,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而失去电影院线票房,因此很多制片公司拍出来的纪录片只是一部没有播放平台的片子,得不到经济效益使得很多制片公司退出了纪录片创作。

不管是电视台的“投资——生产——播出”一体化,还是制片公司的“投资、生产——播出”分离都不能成为健康的纪录片创作之路。如果将投资方和生产播映方进行合作,或许会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江西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联合中央新影集团制作的10集高清人文纪录片《庐山:人文圣山》[4]不仅把庐山的自然风光展现给观众,更与中国历史文化佛道两教相结合,呈献给受众的庐山不仅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自然风光,而且有该地理区域之上的人文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赋予静态的庐山以历史和生命。把庐山与人文相结合,让我们想到庐山便想到历史文化名人,同时也因历史文化想到庐山,达到山与文化的融合,获得自然风景的宣传与文化普及的效果,可谓是经典的人文地理纪录片。该纪录片由江西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和中影集团联合拍摄并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借力中影集团的经营制作团队把庐山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对庐山的旅游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是将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纪录片的创作相结合的典范。

由陕西省委政府和陕西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纪录片《大秦岭》。第一次清晰地将秦岭的自然风光展现在大家面前,同时从帝王伟业与历史文化来审视秦岭,解读秦岭文化并展示秦岭在今天不仅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纪录片通过展现秦岭的美来呼吁人们关注秦岭、保护秦岭,对秦岭的旅游进行了宣传,是一部成功的人文地理纪录片。在《大秦岭》的创作过程中采取政府出资电视台拍摄制作,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采用景区和纪录片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最终获得较大的成功。纪录片拍摄旨在宣传秦岭之美,呼吁人们保护秦岭,同时进行秦岭的旅游宣传,例如,位于秦岭北麓的翠华山景区每年冬天都要搞滑雪节,在《大秦岭》播出后计划扩大滑雪节的规模,该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旅游和发展。该纪录片将陕西秦岭旅游宣传与纪录片创作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纪录片创作的道路。

分析发现,目前我国纪录片市场化主要存在投资、生产两个方面的问题,将人文地理纪录片的创作与地方旅游发展相结合能给纪录片带来丰厚的投资、优良的素材,地方旅游产业将自己的广告投入资金用于拍摄纪录片,也能为地方旅游资源做高质量、持久性的宣传,带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问题与对策

在地方旅游产业发展与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合作中,地方旅游产业为纪录片拍摄提供资金和拍摄素材,电视台或制片公司进行拍摄、制作和播出。二者优势互补,是一种成功的纪录片创作模式,目前已有成功案例。但是由于投资与创作分离,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首先,创作方受资方影响而重宣传导致真实性、纪实性缺失。纪录片的特征就是真实性、纪实性,人文地理纪录片也不例外,目前地方台投入拍摄的纪录片,大部分是以地方文化和旅游宣传为目的。为了宣传而夸大或虚构事实,或者过度考虑投资方的利益,将其拍摄成单纯的宣传片使得文化内涵缺失。人文地理纪录片应该是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处理,纪录片呈现的每一个镜头中所蕴含的思想和表达的情感,它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加深受众对自然风光之上的人文景观的了解,建构人们对某特定地理区位景观的人文和自然全方位认知。如果受到投资方(景区)的影响过多,失去了纪录片原有的纪实性、真实性,将人文地理纪录片拍成宣传片,不仅失去了纪录片原有的意义和价值而且会导致纪录片脱离受众、没有市场,其宣传价值也会流失。避免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工合作,景区主要提供拍摄素材和资金,后期的拍摄、制作由专业团队来完成,在合作中资方可以提建议,另一方要在不违背纪录片制作原则的基础上吸取资方的意见。

其次,满足于既有收益,不去追求更大的利益,,多层次营销与受众市场反馈不足。由地方旅游产业提供资金,电视台或制片公司来完成拍摄,电视台或制片公司不用为资金和素材担忧亦不需考虑是否有平台播放而过度沉迷于精良的拍摄和制作,拍出来的纪录片可能不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而失去市场。在资金和播出平台得到保障后,纪录片的生产方便不再去追求多层次的营销使得市场规模受限。为此,在人文地理纪录片的市场化中,可以将纪录片的播放平台,通过低价销售从一两家电视台扩大到几家十几家,不仅可以获得收益、扩大传播范围吸引游客带来旅游业的繁荣,而且帮助其他电视台填充了自己的纪录片频道;进行衍生品的开发,比如出版品牌文化书籍、发行光碟、创作玩偶等多层级营销,以获得纪录片本身以外的经济收益;实现多媒体传播,不仅在电视台播映,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自媒体,实现纪录片传送方式多元化。

第三,合作流于形式,纪录片无播放平台的顾虑,缺乏深度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精良的制作。人文地理纪录片与地方旅游产业合作拍摄纪录片,为纪录片的创作解决了资金问题,提供了拍摄素材,也为地方旅游提供了高质量的宣传。但是合作可能流于形式,专业生产团队不对地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制作方面也不会精益求精。合作方是电视台或制片公司,使得旅游产业在播映平台方面的压力消失而不会过度关注纪录片的拍摄质量。我们拍摄人文地理纪录片所选取的自然景观多是地方旅游产业的开发对象。而人文景观是旅游资源所特有的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等价值。[5]这些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必须有其独特性和吸引力才能成为景观并能吸引一定数量的游客。因此,在人文地理纪录片的拍摄中要实现专业分工,高效生产,市场经营[6],合作双方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精益求精,高效生产优质纪录片,实现多层次的市场经营。

五、结语

文化是地域的产物,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用风格的文化。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会塑造不同类型的纪录片,不同风格的纪录片制作与传播是对特定地域文化的再次建构。作为纪录某一特定地理区位之上的自然景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纪录片,人文地理纪录片与地方旅游产业的合作,将独具地方人文特色的旅游文化进行纪录并传递。通过视觉符号和文化意义与生活的融合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文化,人们观看该类纪录片后,对某一旅游文化景观形成认知甚至是向往,产生去旅游的冲动。但是纪录片再怎样市场化还是纪录片,其自身特性决定了纪录片不会拥有电影、电视剧那样的吸引力,这是其产业的特殊性所在。就目前的国情和市场运行来看,实现人文地理纪录片的拍摄于地方旅游发展相结合是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市场化发展的路径之一。

 

 

作者: 王迎迎           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专业:新闻与传播专业   方向:大众传媒与区域发展  







上一篇:2000-2013年普利策专题摄影获奖作品评析

下一篇:县级台创新重大主题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相关信息


  本文关键词:人文地理纪录片借力地方旅游发展市场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0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80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2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