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生态学倾听历史文化街区的声景
本文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声景语义的主观评价研究——基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声生态学倾听历史文化街区的声景,声景?声景?真的有声景?
没错,真的有声景。声景是声音景观,是人文地理景观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既塑造了特定区域的文化地理特征,,又是地方的重要依托,声景主观评价对声景的创设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声景,1976年由作曲家、生态学家穆雷·谢弗提出。它是“一种强调个体或社会和理解方式的声音”,“一方面培养人们拥有仔细听取周围声音的能力,另一方面强调在调查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能动地改善周围”。近年来,声景思想逐渐融入了地理学家“文化景观”的观点。同时,在针对历史区域的、建设和旅游风景区的开发规划中,也开始将声音景观设计纳入其中。
日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邓志勇、首都师范大学资源与旅游学院刘爱利等在《人文地理》发表了合作的研究——《历史文化街区声景语义的主观评价研究——基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在此项研究中,他们将声景引入了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
他们以六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实地声景为例,利用语义细分法进行声景主观评价试验,初步分析了客观声学参数与主观语义评价的定量关系。在对普通学生与本土人群对比的基础上,得出应关注对本土受众意义重大、反映本土地理、人文的声音及其发生场所和行为习惯,以期为历史区域的建设提供新的思,也是从声景角度进行人文地理的探索。
作者所选的六个历史街区为福建厦门南普陀大殿及其周围区域、新疆喀什老城区艾提喀尔大清真寺及其周围区域、南高洛村娘娘庙及其周围区域、科技大学大体育馆、广西柳州滨江公园及附近商业街区、门头沟区庄户村与千军台村,样本涵盖了“神圣——日常”、“传统——现代”等多种类型。这些样本音量等各不相同,被测试的对象的主观感受、体验与音量具有不对等性,如本土人群会因认为“传统”、“神圣”而偏爱喧闹的场景。
对于引入声景概念的原因,作者认为,声景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古镇、古村落、历史文化街区等富有历史和文化意味的地域而言,声音景观对特定区域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更为显著。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极大改变了城市、乡村等不同地域群落的景观特征和景观格局。新的声音要素不断融入,旧的声音要素则在不断弱化、削减。
作者们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考虑如何应对“现代化”所带来的高声压级高噪音时,保存对于本土人群具有重大意义的声音基调、声景坐标以及它们的语义,有着不可忽略的人类学意义和人文哲学的思考。这种声景与声音本体与其发生场所、时间与受众联系在了一起,其核心体现出对受众的关怀是一种健康社会的声生态,也是一种声生态学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观。
本文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声景语义的主观评价研究——基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8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88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