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铜台广府”考辩

发布时间:2017-09-27 10:36

  本文关键词:“铜台广府”考辩


  更多相关文章: 广府 铜台 大名府 广平府 广府城


【摘要】:在明清通俗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铜台”、“广府”这两个地理名称,然而关于这两个地理信息的来源以及具体内涵,多数文学作品并没有详细论述过。本文选取了“水浒”杂剧中的《梁山七虎闹铜台》作为范本,力图解释其中“铜台广府”所蕴含的历史地理信息,并尽可能地阐述“铜台”与“广府”在历史中与文学作品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 本文分为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广府”一词的来源以及具体所指。首先遍举史料中与“广府”相关的记载,然后以杂剧为依据,排除史料中与通俗文学无关的广东广府。由于“水浒”故事的舞台背景集中在中原地区,卢俊义的出身背景也被设置在了河北,因此着重比较河北地区的大名府与广平府。在介绍两地历史沿革状况后可以发现,“广府”一词可能取材于大名府在五代时短暂的建制“广晋府”,而《闹铜台》杂剧中所述“广府城”与广平府之“广府城”并无关系,乃是指称当时大名府府治所在地元城县。历史上大名府的治所在元城县、大名县之间多次迁徙,由此导致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大名府城,实际上地理位置并不相同。在列举历代府城变化情况之后,以决定“李固”与“王太守”两个具体文学形象形成的地域性因素来解释“广府”(大名府)在“水浒”故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则以解释杂剧中所出现的“铜台”一词为主,在文学作品中“铜台”多作为大名府的象征性称呼,,但是并没有地理志或是地方志明确记载过这一称呼的来历。在详细分析《红线传》中红线夜入魏地的叙述,可以发现《红线传》虽然最早同时提及了大名地区与铜台,而这里的铜台乃是铜雀台并非魏府铜台。大名现存有一铜台遗迹,但是来历不详,并且不能肯定“铜台”作为大名府代称乃是源于此台基,疑与大名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重大军事政治事件的铜台驿有关,而铜台驿的来历又涉及到邺地铜雀台与邺都的演变。今日流传的文学作品中所提及的“铜台”多数是邺地铜台而非大名铜台。
【关键词】:广府 铜台 大名府 广平府 广府城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928.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7
  • 1 广府考辩17-50
  • 1.1 《闹铜台》杂剧中“铜台广府”的使用情况17-19
  • 1.2 历史上广府的常见用法19-22
  • 1.3 “广晋府”与大名府的历史渊源22-33
  • 1.3.1 大名府历史沿革状况22-26
  • 1.3.2 “广府城”在大名府府治沿革过程中的位置变化26-33
  • 1.4 “广府”与广平府之异同考辩33-41
  • 1.4.1 广平府历史沿革状况33-37
  • 1.4.2 “广府城”与永年县广平府古城的区别与联系37-41
  • 1.5 “水浒”故事角色与大名府的历史地理渊源41-50
  • 1.5.1 李固41-45
  • 1.5.2 王太守45-50
  • 2 “铜台”考辩50-66
  • 2.1 魏府铜台51-52
  • 2.2 铜雀台52-56
  • 2.2.1 《红线传》所述铜台乃铜雀台而非魏府铜台52-54
  • 2.2.2 诗词多以“铜台”指称铜雀台54-56
  • 2.3 铜雀驿56-66
  • 2.3.1 铜雀驿之于魏府的历史意义56-59
  • 2.3.2 铜雀驿与铜雀台的关系59-66
  • 结束语66-68
  • 参考文献68-72
  • 致谢72-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佘大平;明初五种阙名水浒杂剧考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2 尤炜祥;;点校本《新唐书》专用名词正误释例[J];丽水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陈中凡;;试论水浒传的著者及其创作时代[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5年01期

4 蒋鸿林;;魏郡考述[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本文编号:9292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9292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6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