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军事论文 >

军事需求流动网物流理论、模型及运行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8 13:35
【摘要】: 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以满足需求为目的的,军事后勤作为保障军队平时和战时行动的军事活动也不例外。在未来激烈的军事体系对抗中,后勤保障要能满足瞬息万变的军事需求,就必须要消除需求与供应之间的时间差,使得供应与需求之间形成无缝链接,做到自同步。本文针对我军现有后勤模式存在的缺点,从大系统观的角度,全新地提出了未来军事后勤保障的新模式——军事需求流动网。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物流理论、模型以及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并结合案例对其实践性进行了分析。 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和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分析了我军后勤保障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军事需求流动网(MDFN)是由一组具有自主独立能力而又相互关联的军地单位根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而建立起来的,以满足部队后勤需求为内在指向性的动态网络集合体。它具有面向部队需求、典型的网状结构、动态性、敏捷性、复杂性、可靠性、集中性、柔性以及信息不对称性等9个特征。 (2)阐述了军事需求流动网构建目标是要平时确保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建设的持续协调发展;在战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部队用户的需求,同时降低战争损耗。其建设要以军事后勤需求为牵引、实现供应一体化、各节点协同运作等为原则。设计出了一套信息流畅、快速沟通、共同决策有效地满足军事需求的军事需求流动网合作模型。 (3)明确了军事需求流动网物流网络节点的基本职能、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和内容;提出了军事需求流动网物流网络的节点选址及布局优化的数学算法。 (4)根据平战不同时期军事后勤保障的特点,提出了平时与战时军事需求流动网的运作模式。建立了基于此模式的军事需求流动网库存控制数学模型,据此模型提出了军事需求流动网平战结合的库存策略。 (5)提出了军事需求流动网信息系统的概念,分析了其功能、特征及建设的内容和原则。设计了军事需求流动网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6)通过典型案例,从实践角度分析了军事需求流动网运行的特点。
【图文】:

示意图,军事需求,示意图


保障模式是以链的方式进行供给,而随着信息战、网络中心战的概念的出现,后勤保障的模式向网络状演变。网络组织并不要求形成严格的层级结构,而是将由组织的各部分松散地结合起来[60]。这样有利于保持组织的灵活性,,能够较好地适应战场局势动态发展要求。网络组织即有利于提高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可靠性,又利于相互协调、共同运作上强化信息的交流[62],从而不断提高对环境、技术、战场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因此军事需求流动网的建立必须做到以下五点原则:1、必须站在一个战略的高度来对军事需求流动网中的核心能力和资源进行集成;2、必须以部队用户为中心,使整个军事需求流动网成为后勤保障力持续提升的不尽源泉;3、强调节点之间的协同运作;4、强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5、遵从共同的标准和规范,军民兼容的标准化体系是实现军事需求流动网各节点协同运作和资源共享的基础。

结构图,结构图


结构图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52;E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信息编码标准化[J];电脑开发与应用;1999年06期

2 刘波,孙林岩;基于先进制造模式的物流需求流动领导[J];工业工程;1999年03期

3 王圣广,马士华;基于全球供应链的虚拟企业[J];管理工程学报;1999年03期

4 马士华;论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影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年01期

5 徐贤浩,马士华,陈荣秋;供应链关键绩效评价指标及优化[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6 徐贤浩,马士华;供应链网络状结构模型中多级库存控制模型[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7期

7 陈志祥,马士华,陈荣秋;精细化供应链的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9年05期

8 韩坚,吴澄,范玉顺;供应链建模与管理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8年04期

9 戴革林;巩威;渠晓军;;基于BP算法和单目标攻击的航空弹药需求仿真[J];计算机仿真;2007年02期

10 盛小宝;王云;;联合配送在军事物流领域中的应用[J];军事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龚延成;战时军事物流系统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2 张长根;航空弹药供应链管理方法及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43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uzj/2643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5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