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军事论文 >

1928-1938年德国军事技术对华转移与南京国民政府军事现代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0-11-21 03:04
   本文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1928年至1938年期间,德国对华实施军事技术转移的历史过程,以寻求历史借鉴意义。文章分别从德国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背景、动因和途径等四个方面揭示此次德国军事技术对华转移的特点和作用。从魏玛共和国时期,以德国工业界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入手,阐释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变革与德国重整军备的互动因素,揭示德国军事技术对华转移的背景与实质。具体剖析在危急的战争形势下,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外援型的农业国,如何依据本国经济和资源特点,与世界工业强国——德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军事技术转移模式,不断增强国家的战争潜力。着力探讨南京国民政府将军事技术进步建立在社会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较好地处理了两者互相协调、共同促进的关系。不仅为南京国民政府军队的现代化变革奠定物质基础,有效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推动了军工制造业的进步,初步创建了以重工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为抗日持久作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学位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E51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依据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
        1.3.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德国对华开展军事技术转移的背景和动因
    2.1 国民政府时期现代军事发展的实际需求
        2.1.1 严峻的政治军事形势
        2.1.2 现代军事理论的萌芽
        2.1.3 军事工业破败的局面
    2.2 德国重整军备与战略资源的紧缺
        2.2.1 德国军备经济计划的实施
        2.2.2 德国军事技术的对外转移
        2.2.3 德国政府对战略原料的关注
    2.3 中德经贸关系的发展与军事合作
        2.3.1 中德军事合作的历史渊源
        2.3.2 中德经济贸易的互补性
        2.3.3 以文化手段打入中国市场
第三章 德国军事技术对华转移的途径和特点
    3.1 发挥军事交往与经贸合作的互相促进作用
        3.1.1 从军事领域开始的经济贸易合作
        3.1.2 以易货贸易推动军事技术转移规模
        3.1.3 充分发挥驻华军事顾问团的纽带作用
    3.2 切合军事战备需求提高军事技术转移绩效
        3.2.1 努力推动中国军队的现代变革
        3.2.2 推动德式军事装备输出的专项贸易
    3.3 注重军事技术与工业资本双重输出
        3.3.1 科学规划军事工业的发展战略
        3.3.2 引进产业技术群带动工业结构升级
第四章 德国军事技术对华转移的地位和作用
    4.1 推进现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4.1.1 拓展和提升军工制造能力
        4.1.2 创建并完善军工产业管理运行机制
        4.1.3 培养军事技术专业人才
    4.2 基本实现现代军事装备的建制化变革
        4.2.1 确立与统一军事装备的制式
        4.2.2 依军事需求筹划军事装备供给
    4.3 有效确立现代化军队的体制编制
        4.3.1 初步构建现代作战指挥机制
        4.3.2 提升了军事人才的培养质量
        4.3.3 加强军兵种建设提高作战效能
    4.4 筹建后方工业基地以增强抗战潜力
        4.4.1 战时军事工业的内迁
        4.4.2 后方工业基地的创建
        4.4.3 交通制造业初创与发展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5.1 增强军事技术引进的主动性
    5.2 优化军事技术转移的要素组合
    5.3 注重技术转移中的军民融合
    5.4 创建军队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原动力
致谢
硕士论文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期间的阶段学术成果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奕新;尤鑫;尹晓冬;;民国时期德国对华军事技术转移与兵工署弹道研究所的建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光明;单独抗战时期中德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幸;国民政府抗日防化体系建设研究(1927-1945)[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924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uzj/28924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b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