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军事论文 >

姓氏合一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6 09:14

  本文关键词:姓氏合一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西周时期,宗法贵族内部严格的使用姓、氏二级制,姓者,所以“别婚姻”,一般加在女性称谓中;“氏以别贵贱”,一般加在男性称谓中。这一时期的姓氏二级制实际上是以当时的贵族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础,是西周的宗法政治制度在社会文化上的一种体现。 春秋中后期,“宗法”、“封建”之制开始解体,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正在形成,几乎所有的社会制度都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姓氏制度也不能守其故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周时期的姓、氏有别的姓氏二级制在这一时期逐渐合一,以至于到战国时期,姓氏合一作为一项制度逐渐被确立下来。 姓氏二级制作为西周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春秋时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到战国时期走向合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世卿世禄制度、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家庭形态和规模、及姓氏制度本身都有密切的关系。宗法制的破坏是姓氏合一形成的根本前提,个体小家庭的普遍出现是姓氏合一形成的客观需要;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姓氏合一形成的催化剂;官制的改革和郡县制的建立是姓氏合一形成的重要因素。 姓氏合一是中国姓氏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新的姓氏制度在战国中后期确立,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普遍流行,并一直沿用到现在,作为一项制度来说它没有再发生大的变化,可谓影响深远,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姓氏制度和战国中后期的姓氏制度基本相同,是对当时姓氏制度的继承。姓氏合一在战国中后期作为一项新的制度被确定下来,对秦汉时期社会的影响尤为明显,它对当时的国家统一、社会权力结构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春秋战国 姓氏合一 宗法 分封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25;K820.9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1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7-8
  • 二、研究现状8-9
  • 三、本文对姓和氏的定义9-11
  • 第一章 姓氏合流的萌芽及形成11-22
  •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姓氏二级制度11-13
  • 一、周代姓的概况11-12
  • 二、周代氏的概况12-13
  • 第二节 春秋时期姓氏合一的萌芽13-17
  • 一、姓在春秋时期的发展演变14-16
  • 二、氏在春秋时期的发展演变16-17
  • 第三节 姓氏合一的形成17-22
  • 第二章 姓氏合一的形成原因探究22-34
  • 第一节 宗法制的破坏是姓氏合一形成的根本前提22-25
  • 第二节 个体小家庭的普遍出现是姓氏合一形成的客观需要25-27
  • 第三节 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姓氏合一形成的催化剂27-30
  • 第四节 官制的改革和郡县制的建立是姓氏合一形成的重要因素30-34
  • 一、世官、世禄制度的废除和实物体禄制度的产生30-32
  • 二、郡县制的推行32-34
  • 第三章 姓氏合一在秦汉时期的历史定位34-41
  • 第一节 姓氏合一在秦汉之际的流行34-37
  • 第二节 姓氏合一的影响37-41
  • 一、对姓氏制度本身的影响37-38
  • 二、姓氏合一对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起了促进作用38-39
  • 三、姓氏合一对当时社会权力结构和社会风气的影响39-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5
  • 后记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强;;先秦姓氏制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东南文化;2006年01期

2 李学勤;长子、中子和别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06期

3 张淑一;姓氏合流论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李学勤;;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J];考古;1987年03期

5 俞樟华;《史记》与古代姓氏[J];人文杂志;1991年01期

6 赵世超;战国时期家长制家庭公社的衰落和演变[J];史学月刊;1983年04期

7 李向平;;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制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8 阎晓君;论姓氏合一[J];寻根;1998年03期

9 张淑一;先秦姓氏制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03期

10 严军;《左传》姓氏相关问题的探索[J];浙江学刊;1994年04期


  本文关键词:姓氏合一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uzj/348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1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