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寰外交思想与实践
本文关键词:吕海寰外交思想与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吕海寰是近代中国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曾在镇江、上海任道台,后任清政府驻德国兼荷兰公使、商约大臣、工部、兵部和外务部尚书、会办税务大臣、商约谈判首席代表、督办津浦铁路大臣、北洋军阀政府顾问等职。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外交家的吕海寰,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剧烈动荡的时代,是中国从古代走向近代、从封建社会转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种社会思潮层涌迭出,时代的变迁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吕海寰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但这样一位晚清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史学界足够的关注,研究他外交思想与实践的专著和论文更是寥寥无几。因而本人想通过对吕海寰外交思想和实践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他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晚清外交的认识。 吕海寰的外交思想是晚清意志在外交上的体现,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反映了清政府在19世纪后期外交思想的转变。近代中国的外交非比寻常,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是退让还是斗争、是维护民族独立还是甘愿蒙受屈辱,就成了晚清外交的基本抉择,而晚清政府的本质和特征决定了它日益屈服并依赖于帝国主义列强。与之相适应,吕海寰外交思想的妥协性和企图尽量息事宁人的态度也是十分明显的。
【关键词】:吕海寰 外交思想 实践 和平思想 商约谈判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827;K25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引言7-13
- 第一章 家国中衰、难中成才13-19
- 1.1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3-15
- 1.2 狼烟四起、国家危急15-16
- 1.3 洋务熏陶、久练成才16-19
- 第二章 和而不屈、争而不怒19-34
- 2.1 国势衰微、和中求存19-27
- 2.1.1 审时度势、量力避战21-23
- 2.1.2 临危受命、亡羊补牢23-27
- 2.2 维护主权、步履维艰27-34
- 2.2.1 据理力争、虎口索食28-30
- 2.2.2 辛丑争权、知难而行30-34
- 第三章 求真务实、理性外交34-58
- 3.1 保卫国土、反对中立34-40
- 3.1.1 日俄相争、清廷中立35-36
- 3.1.2 反对中立、开放国土36-40
- 3.2 商约谈判、不辱使命40-58
- 3.2.1 中英谈判、曲折艰难42-45
- 3.2.2 中美谈判、勉效愚忱45-48
- 3.2.3 中日谈判、谨防流弊48-52
- 3.2.4 商约重心、裁厘加税52-58
- 第四章 规范教务、设立领事58-66
- 4.1 规范教务、有章可循58-62
- 4.2 设立领事、保护华侨62-66
- 结语66-69
- 参考文献69-72
- 附录72-73
- 后记73-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浅析顾维钧的“联美制日”外交思想[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4期
2 张玲;;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的外交思想[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敬伟;;和局、自强和御侮三位一体:简评李鸿章外交思想[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4 王强;;试析晚清时期外交官员的国家主权观念——以曾纪泽为中心[J];理论界;2011年07期
5 余晓宏;黄苏芬;刘超;;吕海寰与美日版权谈判[J];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孙华;;埃德加·斯诺与中国[J];新闻战线;2011年07期
7 陈永祥;;论抗战时期宋子文的美援外交思想[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罗红希;;浅论郑观应维护国家主权的外交思想[J];黑河学刊;2011年07期
9 肖刚;刘武中;;民国时期“战国策派”外交思想[J];国际论坛;2011年04期
10 孙琳琳;;昙花一现——评俾斯麦的外交政策[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晓维;傅广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国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2 李跃华;;论邓小平的外交思想[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3 崔兰海;刘杏梅;;探析管子外交思想[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4 钮菊生;;新中国三代领导人外交战略思想比较研究[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5 尹记远;;儒家文化与和谐外交[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黄颖;;和谐世界构建中的文化外交[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7 顾明道;黄武秋;;弘扬周恩来和平发展外交思想 促进地方对外友好交往[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8 王巧荣;;毛泽东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外交思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徐剑锋;;坚持邓小平外交思想低调务实地发展自己[A];百年伟人光百代——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4年
10 刘晓艳;许冠亭;;试论邓小平人民外交思想的实践及其影响[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资深财经评论员 张庭宾;中国经济金融外交思想趋于成熟[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2 外交部部长 李肇星;新时期外交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N];人民日报;2006年
3 记者吕莎;为中国崛起提供外交思想支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田予冬;云南力促替代种植 助邻国远离毒品危害[N];财经时报;2004年
5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周戎;穆沙拉夫的灵活外交[N];光明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梁强;中非论坛折射中国新式外交思想[N];财经时报;2006年
7 李雷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和谐世界理念的形成及其构建途径[N];山西党校报;2009年
8 林利民;中国睦邻外交喜结硕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9 记者 王昌尧;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访问二十局集团[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滕晓萌;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蓄势待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功荣;中美外交思想传统的比较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孔凡河;江泽民外交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魏炜;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外交研究(1965-1990)[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边红彪;吉田茂早期对华外交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罗珍;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知识界外交思想研究-1931-1945[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静;梦想与现实[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子辉;美国新保守主义与布什外交战略[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滕淑娜;欧内斯特·贝文与战后西方同盟关系的形成[D];山东大学;2008年
9 王震;墨家军事学说及其对中国军事史发展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冒志祥;论宋朝外交文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秀春;刘坤一的外交思想和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方慧;许景澄外交思想和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高正宇;科德尔·赫尔外交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宏林;奕(讠斤)与晚清中外条约[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志成;论曾纪泽外交思想及其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新华;试述梁启超的外交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薇;崔国因外交思想及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瑞芳;汉密尔顿经济和外交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胡门祥;试析薛福成的外交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余英;试论康有为的外交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吕海寰外交思想与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6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uzj/416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