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待漏斋之夜》创作情愫——兼怀父亲张恨水
本文关键词:油画《待漏斋之夜》创作情愫——兼怀父亲张恨水
更多相关文章: 抗战文学 待漏 李南泉 “九一八”事变 屋漏 小铃儿 山窗小品 在乡下 长篇巨著 石板路
【摘要】:正前年潜山博物馆、张恨水纪念馆举行张恨水抗战文学主题展,以"书生顿首唤国魂——抗战文学先驱张恨水"为题,展出他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一系列抗战文学创作。展览的前言中写道:"在抗战烽火中辗转的张恨水披肝沥胆,椽笔为枪,为抗战呼号,为百姓请命,为时代写
【关键词】: 抗战文学;待漏;李南泉;“九一八”事变;屋漏;小铃儿;山窗小品;在乡下;长篇巨著;石板路;
【分类号】:J213;K825.6
【正文快照】: 1^油画《待漏斋之夜》9 前年潜山博物馆、张恨水纪念馆举行张恨水抗战文学主题展,以“书生顿首唤国魂——抗战文学先驱张恨水”为题,展出他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一系列抗战文学创作。展览的前言中写道:“在抗战烽火中辗转的张恨水披肝沥胆,椽笔为枪,为抗战呼号,为百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世明;论抗战文学的政治阐释与理性冲突[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章绍嗣;漫议中国抗战文学的世界性[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郝明工 ,杨星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5年05期
4 石天河;关于抗战文学研究的几点建议[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5 傅晓燕;;女性视野中的抗战文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3期
6 刘莺;;同根而生的两支奇葩——浅谈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抗战文学与圣地延安的关系[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7 邵国义;;整体观:研究抗战文学的一个重要问题[J];兰州学刊;2006年07期
8 周勇;;重庆抗战文学研究的新开拓——评《重庆抗战文学与外国文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吴伟强;李怡;;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的新的可能[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曹万生;李琴;;中国“抗战文学”特点之再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尤敏;沉风;;走出空洞与苍白——在烽火中诞生、成长的山西抗战文学[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山西抗战文化研讨专集[C];1995年
2 崔洪勋;;山西抗战文学的历史地位和美学意义[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山西抗战文化研讨专集[C];1995年
3 屈毓秀;;奔赴抗日最前线——记延安及后方作家在山西的抗战文学活动[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山西抗战文化研讨专集[C];1995年
4 姚乃文;;在燃烧的土地上崛起的文学[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山西抗战文化研讨专集[C];1995年
5 房福贤;;姚雪垠对抗战文学的贡献[A];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汪树东;;对抗战文学三种叙述模式的分析与反思——纪念抗日战争结束60周年[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刚 (达斡尔族);双重比较视角下的抗战文学研究[N];文艺报;2014年
2 钱志富;抗战文学缺乏经典吗?[N];文艺报;2005年
3 程精棉;融涵当代价值的抗战文学新作[N];光明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金涛;抗战文学,从想象泛滥到历史真实[N];中国艺术报;2013年
5 金炳华;抗战文学:民族精神的火炬[N];文汇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舒晋瑜;抗战文学作品的现状与反思[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苏光文;战争改变中国文学的历史记忆[N];中国艺术报;2005年
8 任明勇;重庆重视“抗战文学与文献”研究[N];西部时报;2008年
9 王学海;纪念:无法拒绝的激励[N];中国文化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傅小平;作家何须被冠名?[N];文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寰鹏;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当代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璐;“战斗里成长”——论“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人的成长问题[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马卫红;厚德载物:桂林抗战文学传承型特质的历史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晓伟;抗战文学的区域性差异与民族性整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蕾;抗战文学中的重庆主题[D];西南大学;2006年
5 黄俊;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法国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冯雁;论新时期以来抗战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赵婧;中国抗战文学中的苏联形象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阴兴良;重庆版《新华副刊》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李新;论抗战文学功能论争中的审美话语诉求[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韶闻;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日本战俘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23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102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