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至民国苏州文化世族情感表达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6 12: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家族史研究得到极大发展。以往研究成果多以宗族制度、宗族功能、宗族结构等宏观议题为思考切入点,但宗族族人情绪、情感的研究尚显薄弱。就此而言,在社会文化史视野下,将宗族制度融入社会生活中,并以宗族情感表达方式与原则为中心,思考宗族情感与传统礼教二者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本文将眼光聚焦于宗族情感表达及日常家庭关系,围绕转型时期苏州文化世族及其后代知识阶层生活场景下的家族、家庭情感,以探讨家族制度与时代变迁的关系。本文首先从情感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历代学者和官方对宗族组织建设的理解。宗族制度延续数千年,除了外在政治、经济和统治者提倡等外在因素,还与人类自身发展对宗族的情感诉求有关。传统时代文化世族“敬宗收族”的宗族情感诉求具体表现于子孙对祖先的敬畏、祖先对子孙的庇护,以及族人之间的亲爱。宗族内部每个族人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血缘关系之远近而确立亲疏有别的宗族关系,“五服九族”制度即其具体表现。苏州文化世族受儒家文化濡染甚深,族众日常生活交往与情感表达更直接受到礼制影响,而呈现明显的等级性特征。但是,无论家庭情感还是宗族情感,其目的都是要维系宗族血脉绵延不散,即古人所说的“敦亲睦族”。为了实现敦亲睦族的愿望,宗族往往通过续修家谱、捐建义庄、修葺祠堂等物质性保障,贯彻宗族情感“礼缘情而作”的世俗性一面。随着清末新文化运动人们对个体权益的充分肯定,国人展开了对家庭制度专制性的批判与反思。在对其改良与革命两种观点的激烈争论中,近代苏州新式知识阶层的家庭亲密关系、家庭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对于孝道的重新定义等方面都产生了与传统家庭不同的变化,即转型时期家庭情感关系的变化既反映了传统礼制约束的相对松懈,又体现了对家族个体生命追求幸福和爱之权力的肯定。相较过去,以徐兆玮、柳亚子和吴湖帆为代表的近代苏州知识分子家庭关系中,代际关系的重要性显著增加,即相互间更趋平等、自由和亲密。这种家庭情感表达的转型体现了新旧时代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融汇。
【学位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K820.9;K2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渊源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代苏州世族宗族情感的诉求与表达
第一节 情与礼的纠葛:宗族情感诉求的历史
第二节 清代苏州文化世族的情感诉求
一、“水源木本”——子孙对祖先的敬畏与恋慕
二、“清芬余泽”——祖先对子孙的规训与庇护
三、“恩爱流凑”——族人间的亲爱与信赖
第三节 清代苏州文化世族的情感表达
一、以礼制情:宗族情感表达的等级性
二、礼缘情出:宗族情感的世俗性
三、族谱、祠堂、义庄:宗族情感的物化象征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国苏州世族的家族改造与情感诉求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家族和家庭改造的情感诉求
一、公共舆论中的家族与家庭情感诉求
二、社会文化精英家庭情感诉求
第二节 苏州世族的家族改造实践
一、家谱书写的赓续与超越
二、家族改造与近代婚姻两性观
三、家庭教育革新
小结
第三章 清末民国苏州世族家庭情感表达的新变——以徐兆玮、柳亚子和吴湖帆为中心
第一节 代际关系的平等化
第二节 教育方式的情趣化
第三节 家庭聚会的生活化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3117
【学位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K820.9;K2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渊源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代苏州世族宗族情感的诉求与表达
第一节 情与礼的纠葛:宗族情感诉求的历史
第二节 清代苏州文化世族的情感诉求
一、“水源木本”——子孙对祖先的敬畏与恋慕
二、“清芬余泽”——祖先对子孙的规训与庇护
三、“恩爱流凑”——族人间的亲爱与信赖
第三节 清代苏州文化世族的情感表达
一、以礼制情:宗族情感表达的等级性
二、礼缘情出:宗族情感的世俗性
三、族谱、祠堂、义庄:宗族情感的物化象征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国苏州世族的家族改造与情感诉求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家族和家庭改造的情感诉求
一、公共舆论中的家族与家庭情感诉求
二、社会文化精英家庭情感诉求
第二节 苏州世族的家族改造实践
一、家谱书写的赓续与超越
二、家族改造与近代婚姻两性观
三、家庭教育革新
小结
第三章 清末民国苏州世族家庭情感表达的新变——以徐兆玮、柳亚子和吴湖帆为中心
第一节 代际关系的平等化
第二节 教育方式的情趣化
第三节 家庭聚会的生活化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晴佳;;当代史学的“情感转向”: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和情感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15年04期
2 刘珩;;情感的公共与私密:一个人类学研究的新视角[J];社会学评论;2015年05期
3 陈琳;;师生交往:一种情感社会学的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15年04期
4 宋红娟;;西方情感人类学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5 张慧;;情感人类学研究的困境与前景[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6 李利;;海南杞黎的恐惧与文化:一种情感人类学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7 杜靖;;“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中的宗族研究范式及其存在的问题[J];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02期
8 成伯清;;情感的社会学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9 李利;;论情感人类学的两大研究范式[J];求索;2012年09期
10 王晴佳;;历史研究的碎片化与现代史学思潮[J];近代史研究;2012年05期
本文编号:2873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2873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