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中的贡献和评价
发布时间:2017-10-21 16:05
本文关键词: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中的贡献和评价
【摘要】:丁文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地质学初创阶段最主要的奠基人之一。正是在丁文江、章鸿钊和翁文灏三人的带领下,中国的地质学在当时才率先跻身国际一流。他们三人在地质学基本理论的引进、地质学实际勘察和地质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是中国地质学界的先驱者。尤其是丁文江,他先后担任中国首个地质研究所和首个地质调查所的所长;他倡导、建立了地质研究班并培养出了中国地质学界最初的骨干力量——“十八罗汉”;他组织并参与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地质大勘察;他曾担任“中华民国”政府“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等。丁文江是个涉猎极广并且能在多个领域做出骄人成绩的学者,但其最主要的贡献还是在地质学领域。但是,由于时间的流逝以及丁文江曾担任“淞沪总办”一职等原因,丁文江在目前国人心中,不仅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是知之者甚少。不仅普通人对其了解不多,现在很多地学界的人都不知道丁文江这个名字,即使知道,也不是作为地质学的泰斗级人物被大家认识,反而是作为“好人政府”的倡导者及军阀的“淞沪总办”这样的反面人物被介绍给大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的一些学者曾掀起了一阵研究丁文江的热潮,但终究是昙花一现,时代,似乎遗忘了这位地质学大师。 笔者通过对关于丁文江的研究著作系统调研、整理,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研究的局限性。现有的论文或专著以侧重介绍丁文江生平和科学成就的居多,多是从地球科学的某个分支或某几个分支单纯的列举丁先生的贡献,并对该分支或某几个分支进行简单的评价,有些论文集中讨论丁文江在“科玄论战”中的表现和作用,有些论文则对丁文江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进行论述等等,目前,很少有作者对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贡献进行评述;2)缺少客观评价。对于丁文江这个有争议的民国时期人物,有人评价他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务实的科技工作者和爱国者,而有些人则说他是“好人政府”的维护者、“封建军阀”的走狗和共产主义的坚决反对者,对于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现有研究资料较少的做出实事求是、准确的总结和评价:3)很少深入涉及丁文江精神的内涵。丁文江精神的内涵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孜孜不倦的求学和工作精神;关于如何发展中国科学的思想,与国际学术界紧密合作的协作精神;为青年地质学子搭桥铺路的甘为人梯等精神。目前,很少有专门针对丁文江在地质学及相关领域贡献进行评价的研究,作者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发展初期的杰出贡献,并对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及其它相关领域的贡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求还原历史的真实。 论文以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及其它相关领域的贡献为研究对象,作者通过以下调研,获取大量原始资料:1)丁文江故乡(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调研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及学者,走访了丁文江的直系亲属;2)赴南京地质博物馆搜集民国时期与丁文江有关的原始资料;3)到北京国家地质图书馆补充搜集关于其创建中国首个地质调查所和地质研究所的相关资料。通过上述实地调研走访,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充分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试图对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及其它相关领域的贡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含:1)从丁文江自幼接受的良好中国传统教育以及在英国留学期间所受到的正规、坚实的地质学教育入手,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了丁文江在地层学,区域地质、地质图及其测量方法,矿床学、矿业及矿物,造山运动,工程地质方面的贡献;2)丁文江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在地质学的相关领域,如再版《徐霞客游记》,编制《申报》地图,编写《梁启超年谱长编》、《爨文丛刻》、再版《天工开物》等方面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3)总结丁文江在担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和“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的贡献;4)对丁文江在地质学领域的贡献、担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期间的贡献和他担任“淞沪总办”的历史事实进行评价。 围绕上述研究内容,在丰富的原始资料、大量公开发表的文献及充分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的精神上,将其概括为“丁文江精神”: 1.开创精神 丁文江的开创精神体现在:1)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教学机构——地质研究所(1913.6-1916.7),开创了中国地质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中国首批地质专业人才。地质研究所机构设置、课程设置及外聘国内外导师等办学理念成为以后中国地质教育的蓝本;2)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地质调查机构——地质调查所。对中国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矿和铁矿)的调查,新发现铁矿储量达1亿吨,指出全国的煤矿储量约有二百五十亿吨。 2.敬业爱国精神 丁文江对工作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注重野外地质考察,常亲自带队进行野外考察,登山必到峰头,移动必须步行。丁文江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后,怀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毅然从英国返回中国,投身到中国地质勘察和教育事业中,丁文江在地质界创造了七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任地质教研机构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第一任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国第一篇正式地质调查报告的作者,中国第一位只身远征边疆考察地质的地质学家,中国第一位进行煤田地质详测并拟定钻探计划的地质学家。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心,他认为拯救国家是地质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道义责任,他勉励学生“不可以肉体欲望作为人生惟一之目的”,要以恢复民族的名誉为人生的乐趣。担任“淞沪总办”期间,收回上海会审公廨,从外国人手里收回中国的司法主权也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 3.积极培育人才,甘为人梯的精神 1)积极聘请“海归”和“洋教授”来地质研究所授课,翁文灏(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就是海归的典型代表,先后聘请了几名洋教授来授课(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1912年任中华民国矿政司顾问)、德国地质学家梭尔格(原来在京师大学堂任教)和丁格兰(安特生的助手));2)注重人才培养,丁文江和翁文灏率先树立艰苦朴素、踏实能干、敢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把自己的知识毫不吝啬的传授给青年人;3)地质研究所的办学经验,给中国地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4.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术协作精神 学术协作精神体现在:1)积极聘请国际上知名的外国专家、教授来华教学与研究;2)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欧美学者直接对话;3)积极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向国外同行介绍中国最新地质学进展;4)积极向国外推荐中国留学生,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后备人才;5)敢于质疑西方权威,提出不同意见。 此外,笔者特别对丁文江担任“淞沪总办”的这段历史进行了再评价,以期澄清相关事实真相。笔者从丁文江出任“淞沪总办”的背景入手,分析了他在任时所做的实事即规划大上海和收回公共租界会审公廨。虽然丁文江曾在孙传芳的手下做了八个月的“淞沪总办”,但不能据此认为他是与军阀“同流合污”,也不能忽略他在任时所做的实事。我们不能简单、武断的评价丁文江是“坏人”或“封建军阀的走狗”,而应看到他是一个有强烈爱国心的人,是当时军阀政府里面的好人和能人,属于鲁迅先生所赞扬的有“脊梁”的那类中国人。 “明天就死又何妨!只拼命做工,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这是丁文江最推崇的一首诗句,也是他不平凡一生的写照。他以身殉职在粤汉铁路沿线煤炭资源调查的途中,殉职在他毕生钟爱的地质考察的事业中。他的这种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忘我奋斗的精神迄今还是我们的榜样,值得我们青年人学习。由于丁文江受自身阶级立场的局限,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一些错误观点是难免的,但是瑕不掩瑜,尊称他为中国地质学界的开山大师是恰当的。
【关键词】:地质学 丁文江 地质学先驱者 贡献 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5;K826.14
【目录】:
- 作者简介7-8
- 摘要8-11
- ABSTRACT11-16
- 第一章 绪论16-26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16-17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17-23
- 1.2.1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7-22
- 1.2.2 存在问题22-23
- §1.3 研究内容23-26
- 1.3.1 资料搜集23-24
- 1.3.2 研究内容24-26
- 第二章 丁文江良好的知识储备及地质学专业素养26-33
- §2.1 童年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教育26-28
- §2.2 短暂的日本留学28-29
- §2.3 英国留学接受正规地质教育,打下坚实地质学基础29-31
- §2.4 语言方面的天才31-33
- 第三章 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中的贡献33-40
- §3.1 丁文江在地层学方面的贡献34-36
- 3.1.1 对云南东部马龙、曲靖地区的寒武系和志留系的划分34
- 3.1.2 对广西和贵州的泥盆系的划分34-35
- 3.1.3 石炭系的分层和对比35
- 3.1.4 二叠系及其他地层研究35-36
- §3.2 区域地质、地质图及其测量方法方面的贡献36-37
- 3.2.1 区域地质和地质图36
- 3.2.2 测量方法——“丁文江法”36-37
- §3.3 矿床学、矿业及矿物方面的贡献37-38
- §3.4 对中国的造山运动的贡献38-39
- §3.5 工程地质学方面的贡献39-40
- 第四章 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相关学科的贡献40-52
- §4.1 整理再版《徐霞客游记》40-41
- §4.2 编制《申报》地图41-42
- §4.3 编写《梁启超年谱长编》、《爨文从刻》,再版《天工开物》42-47
- 4.3.1 《梁启超年谱长编》42-44
- 4.3.2 《爨文从刻》44-45
- 4.3.3 再版《天工开物》45-47
- §4.4 丁文江在“中央研究院”的贡献47-49
- 4.4.1 设立评议会48
- 4.4.2 设立基金管理委员会48-49
- 4.4.3 院总办事处人事的调整与各所经费预算的更定49
- 4.4.4 “中央研究院”的所务建设49
- 4.4.5 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49
- §4.5 “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49-52
- 第五章 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及相关学科贡献的评价52-85
- §5.1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论和原则52-55
- 5.1.1 方法论52-53
- 5.1.2 原则53-54
- 5.1.3 小结54-55
- §5.2 对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中贡献的评价55-74
- 5.2.1 开创精神55-64
- 5.2.2 敬业爱国的精神64-68
- 5.2.3 积极培育人才,甘为人梯的精神68-70
- 5.2.4 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术协作精神70-74
- §5.3 奠定了“中央研究院”的雏形74-76
- §5.4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意义76
- §5.5 政治思想——忧国忧民现忠心,时代局限酿悲剧76-79
- 5.5.1 丁文江曾同情共产党,但并不认同暴力革命77-78
- 5.5.2 苏联之行后,政治思想有一定改变78-79
- §5.6 “淞沪总办”留骂名,事实真相待澄清79-85
- 5.6.1 出任“淞沪总办”的背景79-82
- 5.6.2 丁文江出任“淞沪总办”所做的实事82-85
- 第六章 丁文江殉职于毕生钟爱的地质事业85-91
- §6.1 以身殉职于中国的地质事业85-87
- §6.2 永久的思念87-91
- 结论91-93
- 致谢93-94
- 参考文献94-98
- 附录1 丁文江生平大事年表98-100
- 附录2 丁文江著作目录100-104
- 附录3 丁文江在《Nature》上发表的文章:Scientific Research in China104-108
- 附录4 丁文江遗嘱108-109
- 附录5 翁文灏悼诗两首109-111
- 附录6 黄桥丁氏家族世系谱111-115
- 附录7 收回上海会审公廨暂行章程115-11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锺健;;中国地质事业之萌芽(地质调查所创办三十年史要第一章)[J];地质论评;1947年Z1期
2 罗希吾戈;略论云南彝文典籍的收集和研究[J];思想战线;1981年02期
,本文编号:1074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1074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