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儒学士大夫人格探析
发布时间:2017-10-23 04:04
本文关键词:曾国藩儒学士大夫人格探析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典型代表,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成功实践者。儒学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修身,曾国藩高度自律,以近乎严苛的儒家道德律令要求自己,克己成人,成为世人的道德典范;论齐家,曾国藩注重对家庭成员的教育,不仅其生前家庭和睦,兄弟友爱,而且其后人也多有成就,《曾国藩家书》更是成为流传后世的著名家训;论治国平天下,,曾国藩筹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并以汉人的身份封侯拜相,权倾一时,晚年还以实际行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掀起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序幕。总之,以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曾国藩绝对可以说是儒学史上的成功者。由此证明,“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人格在传统社会是可以实现的。 具体来看,曾国藩的成功主要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建立在儒家道德价值体系下的个人修养以及由此养成的坚忍性格;二是团结在曾国藩周围的士大夫群体。但是如果上升到整个传统社会的高度来看的话,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儒学士大夫之所以在传统社会中能够取得成功,主要与传统社会的整体特点有关。传统社会为儒学理想人格的实现提供了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儒学思想中对天道的坚定信仰;第二,儒者精英阶层的存在;第三,传统社会的宗族制度。这三个基本的社会文化条件为儒者个体的自我实现提供了现实的保障。 儒学士大夫所赖以生存的三个社会文化条件在现代社会都已经基本消亡殆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理论的转化使儒家的理想人格转变为现代知识分子而继续存在下去。当代中国社会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分子理论体系,并挺立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传统的儒家思想理论,将其作为可以利用的理论资源之一。在儒学思想当中,现代知识分子最应该继承的是儒者的担当意识,我们应该以此为基础重建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和信仰。正是在这个含义上,我们重新解读、诠释曾国藩的一生,通过曾国藩的理想人格分析,对于我们今天的为人处世、社会秩序的重建,必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儒学虽然在政治层面失去了其现实的价值,但是在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却依旧存在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曾国藩 儒学士大夫人格 内圣外王 知识分子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827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1
- 绪论11-24
- 一 选题意义11-13
- 二 研究综述13-22
- 三 研究角度和创新点22-24
- 第一章 曾国藩:传统士大夫人格的典型代表24-53
- 第一节 曾国藩生平简介24-46
- 一 三试始中24-26
- 二 京官十二年26-32
- 三 湘军岁月32-40
- 四 晚年生涯40-46
- 第二节 曾国藩及其“士大夫之学”46-53
- 第二章 曾国藩的修身53-75
- 第一节 曾国藩的修身方法53-62
- 一 立诚53-55
- 二 居敬55-57
- 三 主静57-58
- 四 自省58-62
- 第二节 曾国藩修身理论的主要内容62-75
- 一 劳63-67
- 二 谦67-71
- 三 廉71-75
- 第三章 曾国藩的齐家75-99
- 第一节 曾国藩齐家思想的来源75-82
- 一 儒家的家庭伦理思想75-78
- 二 儒家先贤的齐家、治家理论78
- 三 曾国藩家族素有的家训传统78-82
- 第二节 曾国藩齐家思想的主要内容82-91
- 一 八好、六恼、三不信82-85
- 二 八本、三致祥85-91
- 第三节 曾国藩齐家思想的主要精神91-99
- 一 耕读并重91-94
- 二 不求仕宦94-96
- 三 勤俭惜福96-99
- 第四章 曾国藩的治国平天下99-122
- 第一节 军事方面的变革和创新99-107
- 一 创建湘军的缘由100-102
- 二 湘军的新气象102-107
- 第二节 人才方面的培养和选用107-113
- 一 重视人才107-108
- 二 人才选用标准108-110
- 三 人才培养方法110-113
- 第三节 洋务方面的开拓和创新113-122
- 一 军事方面113-115
- 二 工业方面115-116
- 三 人才培养方面116-118
- 四 曾国藩的外交思想118-122
- 第五章 曾国藩成功因素分析122-144
- 第一节 对曾国藩指责的辨析122-134
- 一 曾、左之争123-129
- 二 天津教案中的清议之声129-134
- 第二节 曾国藩成功因素分析134-144
- 一 个人修为134-138
- 二 团结士人138-144
- 第六章 儒学士大夫理想人格分析144-161
- 第一节 儒学士大夫理想人格赖以实现的基础144-156
- 一 坚定的天道观信仰145-148
- 二 儒者精英阶层148-152
- 三 宗族宗法制度152-156
- 第二节 结语:士大夫理想人格的现代转化156-161
- 参考文献161-166
- 致谢166-167
- 个人简历167-1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峻山;曾国藩与李鸿章关系的几点阐述[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2 王澧华;论曾国藩与左宗棠的交往及其关系[J];安徽史学;1996年02期
3 严正;;论中国传统儒者的生存特征[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4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探渊[J];北方论丛;1996年01期
5 张昭军;曾国藩理学思想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朱东安;曾国藩的洋务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J];船山学刊;1996年02期
7 曾郁园;曾国藩的家教观[J];船山学刊;2001年02期
8 林存阳;;曾国藩礼学思想论[J];船山学刊;2006年01期
9 武道房;;从师友关系看曾国藩理学信仰的形成[J];船山学刊;2006年01期
10 童中平;;论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经验来源[J];船山学刊;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10814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1081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