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传记论文 >

党员政治思想表现情况_《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24 09:30

  本文关键词:邵元冲政治思想及其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 2009年

邵元冲政治思想及其实践

时培霞  

【摘要】: 邵元冲(1890—1936),本名骥,字翼如,浙江绍兴人。曾追随孙中山并担任秘书,孙中山逝世后,是国民党内部主张反共的右派之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邵元冲为蒋介石倚重,成为训政时期蒋介石的重要幕僚,历任国民党青年部部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任等要职,“西安事变”中遇难。 邵元冲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继承者自居,其政治思想集中体现了对三民主义的阐释与解读,杭州市长之任为邵元冲提供了难得的三民主义的具体实践。邵元冲民族主义思想既是对三民主义的继承和阐发,也源于其成长和求学的环境,蕴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体现了他爱国忧民的情怀,主要反映在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态度上。他主张振奋民族精神,修养个人人格,加强民众心理建设,教育救亡,充实民族力,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这方面,邵氏特别重视民族文学、民族读物、历史人物在培养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特别是提出恢复黄帝祭祀以加强民族团结,影响深远,丰富了三民主义的内涵。在具体行动上,他游历考察西北,重视西北建设。但受“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影响,其民族主义又有局限性。 在民权主义方面,集中体现在其以党治国、训练民众、心理建设和地方自治的思想之中。他继承孙中山以党治国的思想,强调发挥国民党的领导作用,主张加强政党建设,以党代政。同时,他还提出地方自治在民权实现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民众的自治与自立是地方自治的基础,也是训政时期的主要任务,要从各个方面训练民众,而心理建设在民众训练中作用重要。邵元冲否认领袖人物在国家建设方面的关键作用,强调多数民众的自治自立才是国家建设的基础,这具有进步意义。但其民权主义思想立足于消弭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具有浓厚的政治目的。 在民生主义方面,邵元冲认为,民生主义不仅能真正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而且能够解决世界的民生问题。邵氏能从社会下层着眼,坚持民生主义的目的是为扶助农工,重视工人和农人的生活与教育,特别是结合国外考察经验,对美国劳工状况多有研究,对中国劳工状况提出的独到见解,对工人运动也提出了诸多自己的见解,发展和丰富了新时期民生主义的内涵,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当然,邵元冲试图以民生主义来消弭阶级斗争,否定革命,则是其阶级地位所限。 邵元冲的政治思想及实践是深入研究国民党前期历史的一个视角,其思想之流变,其派系之捭阖,较好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曲折脉络。从维护国民党统治地位出发,邵元冲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张“剿共”。这使他的三民主义思想具有浓厚的党派色彩。从这一层面看,他背离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邵元冲三民主义思想在继承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与实践中又有所阐发,体现了三民主义变异的过程。然而,国民党训政工作的失败再度证明资产阶级三民主义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邵元冲的一生也是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软弱性与局限性的体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827;K258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导论10-14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10
  • 二、学术史综述10-12
  • 三、创新与不足之处12-14
  • 第一章 邵元冲生平及其政治交谊14-21
  • 第一节 邵元冲简介14-16
  • 第二节 邵元冲的政治交谊16-21
  • 一、邵元冲与孙中山16-18
  • 二、邵元冲与蒋介石18-21
  • 第二章 邵元冲的民族主义思想21-35
  • 第一节 救国御侮与发扬民族精神21-28
  • 一、民族危机与民族精神22-24
  • 二、充实民族力与民族建设24-27
  • 三、教育政策与救亡图存27-28
  • 第二节 民族生存与民族复兴28-35
  • 一、新生活运动与民族复兴29-30
  • 二、黄帝祭祀与民族团结30-31
  • 三、民族救亡与西北建设31-35
  • 第三章 邵元冲的民权主义思想35-51
  • 第一节 训政与政党政治35-39
  • 一、以党治国与平民政治35-37
  • 二、专家政治与有能政府37-39
  • 第二节 训政与民众训练39-45
  • 一、训政时期的基本任务39-40
  • 二、民众的组织与训练40-42
  • 三、民众心理建设42-45
  • 第三节 地方自治与实践45-51
  • 一、训政时期地方自治计划45-47
  • 二、地方自治的实践——杭州新政47-51
  • 第四章 邵元冲的民生主义思想51-62
  • 第一节 对民生主义的不同解读51-55
  • 一、国民党内部对民生主义的不同解读51-53
  • 二、邵元冲对民生主义的阐释53-55
  • 第二节 邵元冲的劳工思想55-62
  • 一、对美国劳工状况的理解56-59
  • 二、训政时期劳工思想的发展59-62
  • 第五章 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认识62-71
  • 第一节 党派权益与利益之争——“西山会议派”62-66
  • 第二节 对共产主义的态度66-71
  • 一、关于苏俄革命66-68
  • 二、对共产党的态度68-71
  • 结论71-74
  • 附:邵元冲年谱74-76
  • 参考文献76-79
  • 一、史料、文集76
  • 二、邵元冲专著76-77
  • 三、报刊杂志77
  • 四、专著77-78
  • 五、期刊论文78-79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79-80
  • 后记8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昌峣;;读邵元冲论地方自治与建国基础[J];船山学报;1934年02期

    2 夏里;从邵元冲日记看孙中山的病逝[J];钟山风雨;2005年01期

    3 马振犊;邵元冲与张默君[J];民国档案;1986年01期

    4 陈红民;戴季陶1925—1926年间致胡汉民等几封信[J];民国档案;2005年04期

    5 刘利民;近20年来戴季陶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6 肖万源;孙中山学说与儒家思想[J];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7 杨奎松;;武汉国民党的“联共”和“分共”[J];近代史研究;2007年03期

    8 董江爱;西山会议派反共纪实[J];历史教学;1999年04期

    9 杨奎松;;一九二七年南京国民党“清党”运动研究[J];历史研究;2005年06期

    10 王光远;蒋介石和西山会议派[J];民国春秋;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国;;国民革命运动与文化的现代启蒙[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沈素珍;;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德治”与“和谐”——以《大学》为中心的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王天根;;近代报刊与袁世凯军政利益集团的兴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张珍珍;;教会学校与安徽教育近代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王亚嘉;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政策对其政治合法性的影响[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6 徐思彦;;合作与冲突:劳资纠纷中的资本家阶级[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7 龙长安;高力克;;联邦制、国家统一与两种话语之争——对近代中国联邦制论争的回顾与思考[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8 吴元康;;国民革命时期安徽若干历史问题辨正[J];安徽史学;2008年06期

    9 苏全有;;论清末的省界观念[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10 马陵合;;民国时期安徽裕繁公司与日本的债务纠纷[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默;;战前国军的整建——以编制为中心[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朱英;;再论国民党对商会的整顿改组[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3 彭长歆;;一个现代中国建筑的创建: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建筑与城市空间意义[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4 施戍杰;;斯密动力、国家能力与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6 胡景北;;农业土地制度和经济发展机制:对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史的一种理解[A];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演讲讨论稿)[C];2002年

    7 粟尚正;;从“治天下”到“比天大”——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探析[A];伟人智慧 强国丰碑——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瑞艳;;浅谈广东革命形势对中共琼崖一大的积极影响和作用[A];竹林里风雷——中共琼崖一大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9年

    9 贾蕙萱;;留日三杰与辛亥革命——兼议宫崎滔天的鼎力襄助[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总第104期)[C];2011年

    10 刘经华;;关于中国早期盐务现代化的几个问题[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5 黄宗华;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干部训练研究:1932-1949[D];南开大学;2010年

    6 邢巍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长职能研究(1928-1937)[D];南开大学;2010年

    7 孙桂珍;国民革命军政工制度研究(1924-1949)[D];南开大学;2010年

    8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9 陈东;国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10 胡锋;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由人格化到体制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一磊;1933-1939年中国官方媒体中的德国形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楠;贺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秦佳;国民党民众运动研究(1924—1937)[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聪影;论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构建及价值[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向静;抗战新闻漫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焦徽;衡阳城市现代化进程研究(1840-1949)[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万婷婷;瑞金沙洲坝村土地改革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利民,孙晓飞;二十世纪初戴季陶政体思想演变论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李洪河;论五四时期戴季陶的反帝思想[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3 史爱棠;论戴季陶主义[J];民国档案;1988年04期

    4 马佩英;戴季陶早期政治思想论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5 王奇生;清党以后国民党的组织蜕变[J];近代史研究;2003年05期

    6 金冲及;从迅猛兴起到跌入低谷——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前前后后[J];近代史研究;2004年06期

    7 高德福;;戴季陶与戴季陶主义[J];历史教学;1980年05期

    8 王彦民;国民党理论宣传家戴季陶[J];历史教学;1999年07期

    9 郑佳明;论戴季陶主义的主要特征[J];求索;1993年01期

    10 李娟丽,严雄飞;抗战时期戴季陶与中印文化交流[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笃勤;;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两次组建中华革命党论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巩伦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J];金山;2011年06期

    3 李晓群;;《三民主义》碑文的书写者们[J];档案与建设;2009年05期

    4 庄廷江;;略论孙中山的革命军思想[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熊吕茂;李佩凤;;廖仲恺与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之比较[J];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03期

    6 李志芳;;孙中山爱国救亡思想溯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曾成贵;抗战时期中共对三民主义之论评[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郭丹玲;;从三民主义看南京临时政府的施政措施[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季荣臣;;孙中山去世后中共对三民主义的继承、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粟莉;;探析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现代意义[J];黑龙江史志;2008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大钧;李大宏;;辛亥革命与孙中山政党政治思想[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朱光宝;;孙中山:开放的革命先行者[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孙庆平;;孙中山“融贯”中西文化的思想[A];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精神论文专辑[C];2003年

    4 郑祚尧;;孙中山先生的中国问题解——为缅怀辛亥革命的精神领袖而作[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袁伟东;;“三民主义”与孙中山宪政思想之渊源[A];民革中央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白长明;;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道德观[A];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精神论文专辑[C];2003年

    7 文思启;;三民主义中的传统文化[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8 严昌洪;;从梧州到桂林——孙中山革命征途的一个缩影[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文风;;论黄兴对三民主义理论的贡献[A];黄兴研究文集[C];1994年

    10 李勤德;;略论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欧阳哲生;[N];团结报;2009年

    2 尚军;[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3 记者 陈威华 赵焱;[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吴春波;[N];经济视点报;2011年

    5 记者 唐正芳;[N];广西日报;2004年

    6 本报驻新加坡记者 翁东辉;[N];经济日报;2005年

    7 记者 王传军;[N];光明日报;2009年

    8 韩云川;[N];学习时报;2009年

    9 特约评论员 秋风;[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10 陈济朋 新华社特稿;[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峰丽;戴季陶的前期思想与三民主义(1909-1928)[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宇;天下为公[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闫伟杰;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储建国;调和与制衡的二重变奏[D];武汉大学;2004年

    5 李默海;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谌来业;五权宪法之考试权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7 周建雄;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郑毅;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贾景峰;孔子政治思想的基础[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宋洪兵;韩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培霞;邵元冲政治思想及其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游鹏程;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1921—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韩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实业计划和中国现代化建设[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4 刘旭杰;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态度的演变1927-1937[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杰;孙中山民权思想初探[D];苏州大学;2006年

    6 张卓;孙中山民生主义浅议[D];吉林大学;2008年

    7 韩健;圣人视野中的革命[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张慧卿;闽南护法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邸军;孙中山宪法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秦奋;孙中山民族思想初探[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邵元冲政治思想及其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13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1513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c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