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传记论文 >

张謇教育思想评述_《河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29 11:08

  本文关键词:张栻教育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北大学》 2013年

张栻教育思想研究

张连勇  

【摘要】:张栻(1132~1180)字敬夫,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一生探求和宣传圣人之道,崇信周敦颐、二程开创的理学,并积极加以推崇和发扬光大,形成自己特有的思想体系。张栻教育思想建立于不断完善的理学体系基础之上。 张栻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这是其教育思想形成的源头。他早年受学于王大宝,中年从胡宏问程氏之学,胡宏以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告之。张栻益自奋厉,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以见其志。受学拜师是他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辛巳之岁(1161年),张栻与父亲张浚创办城南书院。在主办城南书院的过程中,张栻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把理学教学观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对湖南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乾道元年(1165),刘珙重修岳麓书院,于次年建成。刘珙对张栻的学问一向敬佩,请张栻主教该书院。书院办学的宗旨是宣传理学思想、反对功名利禄之学,书院闻名遐迩,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其弟子胡大时、彭龟年、吴猎、游九功、游九言,皆为湖湘学派之巨子。城南、岳麓书院教学实践是张栻教育思想形成的关键过程。与友人之间的学术来往是张栻教育思想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是张栻的挚友。从隆兴元年(1163)到张栻去世(1180),他们通过见面切磋和书信往来讨论学术问题,使各自的理学思想体系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张栻还与吕祖谦、赵汝愚、吴松年等学者进行频繁的学术交往。这些学术交流对张栻教育思想的完善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栻生活的时代,宋金战争频繁,主和派在朝中占重要地位。南宋经济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农民负担仍然很重。生活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张栻忧国忧民,通过上书奏章与经筵进讲向皇帝传达“抗金救国”、“以民为本”、“实行仁政”的教育思想。在多次问对中,孝宗为他的忠义所感动,赐手书进行褒奖。 张栻对学者的教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和为学教育两个方面。在对学者的道德教育方面,张栻提出人性本“善”,并认为这种“善”的本性是“天之赋之”,说明了人存在着一种向善的内在自驱力,这为学者成就道德人格提供了内在根据。护“心”养“性”、求“仁”、崇“义”贱“利”、遵“礼”、守“信”、明“知”是张栻对学者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他给学者提供的道德修养方法主要包括:立志、践“道”而行、克己、改过、笃实、居敬穷理、至“诚”、持之以恒等几个方面。对学者的为学教育也是张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诗经》、《礼》、《乐》、《论语》、《孟子》、《中庸》、北宋理学家的经典著作视为学者学习内容的主要书籍,提倡学者在为学过程中,温故知新、致知力行、恰当处理好学与思之间的关系,并且要懂得循序渐进、涵养察识的重要。 张栻主张“重民”,提倡“宽民”、“养民”、“富民”和“教民”。在为官生涯中,他勤政爱民,宽缓不苛,减赋济贫,关心民间疾若,兴办学校、努力实践了自己的“重民”思想。劝农固本、重教兴学、守法尊礼、清风涤俗是张栻社会教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0-092;K825.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林;胡宏的仁学思想简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田浩;黄梓根;;宋代中国的儒家书院[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曾亦;;张南轩与胡五峰之异同及其学术之演变[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殷慧;肖永明;;朱熹礼学思想建设的启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杨布生,彭定国;湖湘学派源流与经世致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6 王改凌;;张栻教育思想形成因素探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何英旋;吕锡琛;;张栻的书院道德教育[J];湖湘论坛;2008年06期

8 陈代湘;;朱熹与张栻的思想异同[J];湖湘论坛;2010年01期

9 李晴;书院的现代意义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王丽梅;;论张栻的教育思想[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邢靖懿;张栻理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丽梅;张栻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2 熊艳娥;宋代书院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晶;南宋书院教学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林怡;论“东南三贤”的散传[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5 吕红安;张栻书院教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6 贝广勇;宋代书院管理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汤宽新;张栻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邹挺超;朱熹的交往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张丽华;论南宋书院的励志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倩;;《庐山远公话》中的“将”字句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郭东旭;论北宋“盗贼”重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3 程志华;儒家自省思想管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4 孙利;朱熹“十六字心诀”释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姚广宜;宋代国家藏书事业的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郭东旭;宋朝招商政策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王菱菱;宋代矿冶业中的厢兵生产[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郭东旭;宋朝以赃致罪法略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王善军;高翥《清明日对酒》诗新解[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章深;宋初市舶司“不以为利”辨——兼论宋朝海外贸易收入的变化趋势[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洪伯;;秦汉“稗官”考 秦汉基层机构的组织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周建树;;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王瑞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厚德”精神[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5 万明;;明代税票探微——以所见徽州文书为中心[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6 陈时龙;;师道的终结——论罗汝芳对明太祖《六谕》的推崇[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7 孙秋霞;;艺术类博物馆与青少年美育[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夏慧茹;;《说文解字》与中医基础理论[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周怀宇;曹怀锋;;论《管子·地员》篇生态学价值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提纲)[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10 卢佑诚;;方苞与颜李学派[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8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楠;李纲在桂事迹与诗文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杨海宾;民事连带责任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秀梅;休闲食品包装的趣味性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慎德;中国书院教育与大学精神[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刘玲娣;宋代书院及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黄白;宋朝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启示[J];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4 耿金龙;;宋代书院与现代成人教育[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周劲松,蒋梅;古代书院教育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黄震,杨健康;湖湘学派与南岳衡山[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陈谷嘉,黄沅玲;论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理论及人文精神[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蔡方鹿;张栻、魏了翁的实学思想及对湘蜀文化的沟通[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李兵;袁建辉;;南宋前期新儒学对书院发展的影响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邓洪波;;理学家与南宋书院的兴起[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英聘;;试论明代的经筵制度[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简虎;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永明;张栻之学与《四书》[J];船山学刊;2002年03期

2 张栻;立春[J];现代养生;1998年02期

3 孙海林;张栻与城南书院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01期

4 赵海萍,蔡东洲;绵竹张栻祖墓的历史考察[J];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02期

5 李绍先;张栻在广西[J];文史杂志;1992年06期

6 范小平;张栻的教育思想与历史意义[J];文史杂志;1992年04期

7 刘蕴梅;论张栻哲学的特点[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8 李文;评蔡方鹿《张栻及其哲学》[J];文史杂志;1992年06期

9 黄赐英;张栻主教岳麓启示略谈[J];船山学刊;2002年04期

10 蔡方鹿;朱熹和张栻关于仁的讨论[J];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富小;;略述罗从彦及其理学思想[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陈僖平;;慎独——图书馆员应具备的道德修养[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隼;;儒家“中庸之道”的生态伦理三原则的现代诠释[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4 郭威;;应用易学思想和物理化学知识重新认知四大环境1[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5 黄富峰;;论志愿者精神的伦理内涵[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吴童;王莹颖;;理学与宋代武夷山地区中医药文化[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三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闽学研究丛书》编辑说明[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8 许永澜;;略论杨时的中庸思想[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9 ;筹集朱熹研究基金缘起[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10 陈遵沂;;朱子学派在武夷精舍的群体研究课题[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郑大中;[N];上饶日报;2010年

2 邓洪波;[N];光明日报;2003年

3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共南平市委常委 宣传部部长 张建光;[N];光明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彭代英;[N];湘潭日报;2009年

5 吉言;[N];中国商报;2001年

6 张立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N];安徽日报;2000年

7 朱文全;[N];乐山日报;2009年

8 柴爱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9 秦克宏;[N];团结报;2010年

10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朱汉民 赵令欢;[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靖懿;张栻理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2 宁淑华;南宋湖湘学派的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高纪春;道学与南宋中期政治——庆元党禁探源[D];河北大学;2001年

4 孙美贞;吴澄理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张延昭;下沉与渗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雷;曾国藩理学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江增华;清初历史文化视野中的施闰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志翔;朱熹理学的美学意蕴[D];武汉大学;2010年

9 王明兵;藤原惺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张林;李二曲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连勇;张栻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2 秦伟明;张栻辩证法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季雪飞;张栻社会控制思想[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4 薛白;张栻天人合一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5 杨平;张栻诗歌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6 田静;朱熹与张栻仁说比较[D];湘潭大学;2012年

7 王丽梅;张栻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8 汤宽新;张栻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体云;张栻与朱熹诗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10 徐斌成;试论张栻与朱熹哲学思想之歧见[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张栻教育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7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157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a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