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传记论文 >

孙星衍对联_《郑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01 17:20

  本文关键词:孙星衍与《续古文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郑州大学》 2013年

孙星衍与《续古文苑》研究

孙红艳  

【摘要】:孙星衍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汉学家、骈文家兼书法家,在汉学考据、文学及书法写作上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幼年时受家学影响甚深,为学内容主要在诗文方面。在与毗陵七子中其他骈文家的唱和往来中,孙星衍使自己的诗文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蒋和宁、袁枚等人的大力推奖下,他很快便名满江南。然而,正当孙星衍以诗文自名时,京都的四库馆中爆发了一场“汉宋之争”。在这场学术争论中,由于当权者的大力支持,汉学派逐渐占据了上风,进而在京都乃至全国之内刮起了一阵规模浩大的汉学风潮。孙星衍因居住在清代学术文化繁盛的常州,故而能够很早地捕捉到学坛思潮变动的信息。在汉学潮流的夹裹下,孙星衍将自己的为学重心从诗文转入汉学,并渐渐形成了以汉学考据为主,以诗文为辅的为学路线。 《续古文苑》是孙星衍于嘉庆十二年编纂的一部骈文选本,是《文选》与《古文苑》的补遗之作。《续古文苑》编纂于乾嘉学坛汉学考据兴盛、骈文大力反弹及桐城古文强势崛起的复杂文化背景下,因而也被打了乾嘉时期复杂的时代文化烙印。孙星衍作为一个兼有汉学家、骈文家、书法家等多重身份的人,也在《续古文苑》中注入了自己多重的文化意图。此外,通过对《续古文苑》的编排体例、选文内容与选文标准、孙星衍个人骈文创作与《续古文苑》中骈文的对比,我们可以揭示孙星衍在《续古文苑》中潜藏的文学理论及文学审美。再者,通过将孙星衍在《续古文苑》中潜藏的文学理论与清代其他骈文家的文学理论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揭示出清代骈文家在清代文学发展道路上所做的贡献以及他们通过文学理论的前后相承为清代骈文发展指出的道路。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正文包括四章: 第一章概述孙星衍的个人背景。包括对孙星衍的字号考辩、孙星衍的家世及其溯祖情节、孙星衍的生平交游及其学术活动等三个内容。 第二章概述清代乾嘉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并分析孙星衍编纂《续古文苑》的原因。包括孙星衍编纂《续古文苑》的背景及孙星衍编纂《续古文苑》的原因两个部分。 第三章对《续古文苑》的编排体例、选文内容与选文标准、孙星衍骈文与《续古文苑》中骈文的对比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孙星衍潜藏在《续古文苑》中的文学理论。 第四章对《八家四六文钞》、《国朝骈体正宗》及《骈体文钞》中揭示的文学理论与孙星衍的文学理论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出孙星衍《续古文苑》在清代骈文理论发展上承上启下的文坛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22;K825.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欣;吕亚军;;宋代士人改字及其社会文化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路海洋;;“江左文学之冠” 常州骈体名家——孙星衍及其骈文创作考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3期

3 梁尔涛;;谈谈毗陵七子形成过程中的家族因素[J];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01期

4 刘虹;;清代顺天乡试特点刍议[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暴希明;;古人名、字、号关系论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张晶萍;孙星衍学术思想特点述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6期

7 吕双伟;;论《四库全书总目》的骈文批评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8 颜建华;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复兴[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罗时进;;清代江南文学发展中的“舅权”影响[J];江海学刊;2011年05期

10 纪玲妹;;论常州地域文化中的水文化特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纪玲妹;清代毗陵诗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晓鹃;《古文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庆花;中国姓名文化考略[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杨凤琴;孙星衍诗歌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3 李静;从《弘明集》《广弘明集》看儒释道三教关系[D];贵州大学;2007年

4 张应杰;唐代铭文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5 杨保红;洪亮吉骈文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颜彩蓉;王慎中散文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阅;季蓉;;《聊斋志异》中“金和尚”与“金举人”本事考[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2 宋翔宇;王锡渭;;从《聊斋志异》探究蒲松龄事业与爱情的围城[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3 朱仰东;;《聊斋志异·商三官》与唐传奇《谢小娥传》比较论略——兼及《商三官》本事问题[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4 胡珍贵;“圣人”心态对康有为早期文化思想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欧明俊;;“文学”流派,还是“学术”流派?——“桐城派”界说之反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申东城;;李白、杜甫诗体与唐诗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傅瑛;;黄仲则与安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陈琰;;桐城派文论对朱光潜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黄爱平;纪昀与《四库全书》[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10 张勇;;论黄节与《阮步兵咏怀诗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浩;;孝子丁兰“刻木事亲”形象的演化[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倩;朱孝远;;以通信对象为核心考察彼特拉克的交游圈:一位知识精英如何建构和调动社会关系网络[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吴文涛;;北京丰台地区古代园林考索[A];史苑撷萃:纪念北京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文集[C];2011年

4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朱丽霞;;古文与骈文:在“桐城谬种,选学妖孽”之后——从《光明日报》“百城赋”说起[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勇;;方苞《春秋》学二题[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平原;;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吉定;;回顾与展望:庾信研究六十年[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金华;毕沅及其幕府的史学成就[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8 康维娜;清代浙江闺秀文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姜虹;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彭娟;蒋士铨诗歌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肖光亮;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陶渊明诗歌英译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苗菊;《世说新语》与《儒林外史》之叙事共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黎云;论范字的盛衰及其影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林虹;;浅谈王慎中的散文理论及其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3 宏惟;;演变中的中国姓氏[J];报刊荟萃;2007年05期

4 何晓红;;中英姓名的文化蕴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汤力伟;我国古代“名”、“字”初探[J];船山学刊;1997年02期

6 汪龙麟;二十世纪清代骈文研究述评[J];滁州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7 刘立振;;立足吴地 激扬时代——从“季子中原行”透析春秋时代的贤人辈出现象[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6期

8 欧明俊;;秦观陆游名字考释[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01期

9 王晓鹃;;《古文苑》章樵注本评析[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01期

10 林虹;;论王慎中的散文艺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樾;[N];中国文物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颜建华;清代乾嘉骈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吕双伟;清代骈文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张淑一;周代姓氏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玉珺;先唐铭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伏涛;;试论一代纯儒孙星衍的“莼鲈之思”[J];太原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王锷;《寰宇访碑录》及其补作[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01期

3 张晶萍;;论孙星衍的学术思想与用世精神[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王元黎;;孙星衍的金石学成就[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路海洋;;“江左文学之冠” 常州骈体名家——孙星衍及其骈文创作考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3期

6 戎霞;梁扬;;汪为霖与常州诗派[J];阅读与写作;2011年06期

7 焦桂美;论孙星衍诗的学术价值[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邵玉健;;“两孙”故居[J];翠苑;2004年06期

9 诸伟奇;;《(嘉庆)庐州府志》略说[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成秀凤;圣人家近借书看——山东儒吏孙星衍的书案生活[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禹文;;从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看阮元的办学特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杨金萍;刘更生;杨佃会;;汉画像石“傩舞图”与《神农本草经》杀“蛊毒温鬼”药——略论先秦及汉代巫蛊思想对《本经》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3 周敏;;《神农本草经》之森立之辑本探析[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德仁;;“为往圣继绝学”——《周易集解纂疏》读书笔记[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李焯然;;历史的记忆与再诠释:林纾的《评选船山史论》[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兵;;探析清廷学术宗尚对桐城派文论及其选本实践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文新;;清代文章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操鹏;;戴名世:桐城派开山鼻祖[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唐红炬;;试论方苞散文中的“义”与“法”[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魏世民;;桐城派理论的发展和最后总结——论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邸永君;[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马宝山;[N];中国艺术报;2004年

3 一俊;[N];中国商报;2002年

4 秦燕春;[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欣荣 山东;[N];中国艺术报;2003年

6 李山;[N];光明日报;2002年

7 通讯员 朱润胜、陆正明 记者 蔺玉堂;[N];光明日报;2003年

8 刘进 涤生;[N];光明日报;2003年

9 张桂萍;[N];光明日报;2003年

10 古耜;[N];宁夏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华;《诂经精舍文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毛德胜;苏洵古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史振卿;清代《尚书》学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程興麗;魏晉南北朝《尚書》學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5 赵茂林;两汉三家《诗》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6 王守雪;心的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赵俊波;中晚唐赋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闵泽平;南宋理学大家古文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吕双伟;清代骈文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孟伟;清人编选的文章选本与文学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艳;孙星衍与《续古文苑》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2 潘妍艳;孙星衍山东幕府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3 杨凤琴;孙星衍诗歌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4 尹烨;《尚书今古文注疏》训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永强;孙星衍目录学贡献探析[D];辽宁大学;2012年

6 李琛;李观及其古文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7 魏烈刚;王鏊古文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吴凯;郑玄《古文尚书注》训诂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9 魏海稳;宋代碑传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义源;清代中期方法论意识的兴起[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孙星衍与《续古文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1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161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8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