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传记论文 >

可从哪些角度研究散文_《赣南师范学院》2013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04 11:30

  本文关键词:李新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赣南师范学院》 2013年

李新诗歌研究

魏晓姝  

【摘要】:李新诗文尽管在当时名气不很大,却颇有成就,算是在三苏之后蜀中又一个拔尖的才子。就李新其人与其诗文来说,还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但近现代还没有人对此人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在近几十年,,就整个北宋的巴蜀籍作家群体而言,除三苏父子之外,还有很多成就较高的作家作品,如李新及其《跨鳌集》,有待人们的发掘与研究。本文以李新诗歌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诗歌的内涵源、风格和渊源,力图对李新及其诗歌有全面的认识和新的见解。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先总论李新诗歌的重要地位、研究现状,再谈诗歌的特点和研究李新诗歌的意义。第一章介绍李新生平、思想、著述,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跨鳌集》的作者李新的著述、思想及《跨鳌集》的版本。第二章分析李新诗歌的内涵。李新的诗歌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感悟,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到各类社会生活和各种思想情感。李新的诗歌题材大抵来自其亲身经历的日常生活。他的诗歌的主要内涵分为写景、咏物、咏史怀古、抒情言志、酬唱赠答五大类。第三章阐述李新诗歌的特色。李新诗歌题材内容丰富,而且诸体兼擅,在形式篇制、艺术性和地域性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在诗风方面,古体诗古朴绮丽、婉转流畅,而近体则多自然平实、清新健朗之作。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李新的诗歌也呈现议论化的倾向。李新善于用典使事、化用前人诗句,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格都能灵活运用。还常常以戏笔写诗,颇得谐趣。第四章探究李新诗歌的艺术渊源。李新的诗歌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究其原因,不仅源于巴蜀地域文化的熏陶,“得江山之助”,更是源于李新对前人诗歌创作艺术成果的努力学习和融会贯通。李新十分重视对前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吸收,善于博采众长,他力求“效古人之大体”。他不仅努力学习汉乐府古诗,而且还从诗骚、神话传说甚至笔记小说中多方吸取艺术养料。第六部分为结语,对李新诗歌的艺术成就作简要概括。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22;K825.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唐春生;;苏轼与元祐初期诗坛——以苏轼知馆职试与贡举试为中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钟巧灵;;论党争漩涡里文人退隐心态——关于元祐苏门汴京题山水画诗唱和[J];东岳论丛;2008年02期

3 李蕊芹;;论北宋文人的隐逸思想[J];求索;2007年06期

4 周裕锴;诗可以群:略谈元祐体诗歌的交际性[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5期

5 刘涛;;“小东坡”唐庚诗歌初探[J];天府新论;2008年05期

6 梁燕;;论宋调之特色[J];贺州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张承凤;论黄庭坚诗的艺术特征——兼与苏轼诗比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葛晓音;论苏轼诗文中的理趣——兼论苏轼推重陶王韦柳的原因[J];学术月刊;1995年04期

9 王运熙;唐人的诗体分类[J];中国文化;199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梽先;苏轼词在北宋元祐时期的接受[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鸿雁;江西诗派唱和活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洛中;脱弃陈骸 自标灵彩——谈《聊斋志异》中的果报小说[J];蒲松龄研究;2003年02期

2 沈天水;;论冯梦龙的“情教”说[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3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4 巩聿信;;《聊斋志异》与杂纂[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5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6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7 熊刚;;论《绿衣》、《葛生》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8 曾晓梅;;七言诗溯源——最早的完整七言诗的新证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刘建国;;意境欲开 心花竞吐——试论陶艺的意境表现[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5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7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培富;初广永;;试论苏轼对密州文化的贡献与影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C];2012年

9 唐红炬;;试论方苞散文中的“义”与“法”[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运刚;论金朝的括地政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宁;山谷词分期刍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2 童向飞;诗词唱和的历史、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概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3 葛华飞;;张先词的主体意识[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李维新;步武东坡 继往开来──试论贺铸词的历史地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5 王文龙;论苏轼的以学问为词[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李蕊芹;;论北宋文人的隐逸思想[J];求索;2007年06期

7 周裕锴;诗可以群:略谈元祐体诗歌的交际性[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5期

8 张承凤;极风雅之变尽比兴之体——评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与创作[J];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04期

9 罗剑霞,尹缉熙;空谷足音:苏词在北宋的接受[J];邵阳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崔铭;晁补之初入“苏门”论析——“苏门研究”系列之一[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仲冬梅;苏词接受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康晓娟;两宋词学对苏轼“以诗为词”的接受[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徐志华;论秦观词[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蕴;宋初文人唱和与宋初诗风[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蓉;论东坡词在宋金元的传播与接受[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宁婴;黄篱;;《中国诗坛》杂忆[J];新文学史料;1980年02期

2 陈颂声;邓国伟;;论中国诗坛社及其《中国诗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3 ;诗坛资讯[J];诗潮;2009年10期

4 于慧;;20世纪嘉道诗歌研究综述[J];文史知识;2007年04期

5 李瑛;;几点随感[J];诗刊;1990年01期

6 古舂陵;;70年代的诗歌火种[J];南风窗;2006年15期

7 王亚平;柳倩;;中国诗歌会[J];新文学史料;1979年02期

8 曼晴;;春风杨柳万千条——回忆晋察冀边区的诗歌运动[J];新文学史料;1979年05期

9 陈辽;;在多股诗歌潮流的撞击和互补中发展新诗歌[J];诗刊;1989年08期

10 柳倩;杜谈十年祭[J];新文学史料;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群;;“深秋有如初春”——论屠岸90年代以来的诗歌[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玮;;诗歌殿堂的朝圣者——与屠岸谈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向卫国;;“修辞的修辞”——臧棣诗歌及其诗学的一种修辞学解读[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龙扬志;;一个未完成的现代化方案——试论40年代袁可嘉的新诗理论建构[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潘慧琼;;诗歌研究之“第三只眼”——《越南汉喃古籍的文献学研究》评析[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6 姜光斗;;李白诗歌理论二题[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7 崔勇;;新世纪,新诗歌——世纪初中国新诗走向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8 霍俊明;;“郑敏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召开[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9 于坚;;温故知新——在北京与日本诗人对话有感[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10 冯雷;;深刻的诗歌活幕剧与准文学史写作——关于60后、70后诗歌研究[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忠志;[N];文艺报;2010年

2 蓝棣之;[N];文艺报;2004年

3 记者 王杨;[N];文艺报;2009年

4 赵敏俐;[N];北京日报;2009年

5 叶延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6 聂茂;[N];文艺报;2008年

7 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 林淑贞;[N];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吴小曼 刘福春;[N];财经时报;2007年

9 吕进;[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何晓园;[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元好问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孔燕妮;袁枚诗歌理论与实践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周雪根;清代吴江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凌喆;特德·休斯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6 刘磊;朱彝尊诗学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7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杨晓波;郑孝胥诗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丽媛;胡应麟文艺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林涛;卢纶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柏林;黄滔诗歌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魏晓姝;李新诗歌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年

3 张媛;黄滔诗歌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姜蕴菡;韩菼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王志芳;爱新觉罗·宝廷诗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盈;杨圻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王伟伟;仇远诗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孔令敬;周弼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乔根;汪道昆诗文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刘婷婷;非非主义诗歌艺术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李新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4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164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b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