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本文关键词:周恩来,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外交学院》 2001年
周恩来,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徐艳
【摘要】: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周恩来 同志在重大的历史关头纵横捭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 事业建树了卓著功勋,也极大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步。 而他最令世人颂扬的,还是他丰富完美、光彩照人的高尚人格。 由此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和魁力,不仅让他赢得了人民永 远的敬爱,也令他的敌人衷心叹服。可以说,周恩来的人格魁力是 他被世人公认为伟大人物的深厚基础。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 他生活的环境。1889年,周恩来诞生的时候,正是我们国家历史上 最黑暗、最屈辱的日子。封建王朝日益腐败,列强宰割中国,民族 濒临存亡危机。但是,中国文化作为一个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 化系统,仍然表现出了强韧而深厚的生命力。从周恩来一生的立身 行事中,不难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痕迹。本文从周恩来的人格 魅力入手,着重探寻其魅力的根源,即有着数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 文化。 第一章,中国文化哺育了周恩来。研究周恩来魅力的形成,必须 着眼于滋养他的土地和人民。周恩来出生于人才荟萃之地,文化昌 明之乡淮安。几千年的历史上,出过许多如吴承恩、刘鹗等著名人 物。传统文化气息浓郁。此外,嗣母自周恩来幼年起便重视对其进 行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在悠久文化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周恩 来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的基础。 第二章,周恩来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周恩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同 情和理解”很早就表现出来了。他早期重视儒家“修平治身”的路 子,对道家亦很重视。希望通过人们的道德完善而走向大同社会。 这种重视道德履践的精神当然具有空想性,但在民族危亡的社会中, 周恩来善于将其与西方有价值的新学说相融会,为他以后成为中国 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四章,致中和、明人伦。中华传统文化构成了周恩来的思 想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致中和”,“明人伦”的深刻 思想,更是在周恩来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周恩来将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粹化为了一种伟大的人格,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国界, 超越了政见。 第五章,中国文化传统人格的悲剧美。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的 周恩来,建国后却陷入党内斗争的困惑。文革中为了大局,他忍辱 负重,委曲求全,甚至不得不违心处世,也因此招来了后世某些人 的猜疑。晚年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使他的人格经历痛苦磨难, 带有悲剧色彩。但他在逆境中弃个人荣辱不顾,力挽狂澜的精神, 却令人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君子人格之美。 以“致中和”、ic“人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明作为一种调节 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深刻哲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中 华民族带来了稳定和祥和。一些西方思想家、社会学家己经提出, 要人们到东方文化中,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人生真谛和精 神寄托。周恩来的魁力之根,就在于他吸收、发扬了传统文化的精 华。 周恩来是一种伟大文明的代表者。他又以其迷人的人格魁力,将 这种文明成功地推向世界。今天,,由于周恩来的隧力影响到全世界 所获得的成功,使世界各国在谈论他时,进而赞叹培育出如此人格 的中国文化这一广蓑的土壤。周恩来的隧力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所有 希望和成功。 本论文得到了高德坤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在此作者表示诚挚 的感激和谢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K82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伟斌;;缅怀伟人英名 弘扬恩来精神——淮阴师院附中隆重举行“周恩来班”和“邓颖超班”命名大会[J];觉悟;2004年02期
2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的周恩来同志——纪念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五十周年[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7年02期
3 杜东;周恩来是一九一九年四月回到天津的[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4 陈言力;周恩来与文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5 高云生;;周恩来同志的批评艺术[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8年07期
6 张平;周恩来中外文化交流思想初探[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7 百古;“空前”与“绝唱”——《屈原》演出盛况[J];语文学刊;1990年03期
8 冠全贵;周恩来严谨精细的领导作风[J];领导科学;1991年06期
9 ;编余琐记[J];瞭望;1992年28期
10 陈宇;一张照片后面的历险故事——周恩来在日机大轰炸中的重庆[J];文史杂志;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丹耕;;周恩来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杰出贡献[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成静;柳宏为;;略谈周恩来对人民军队创建和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A];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畅培;;周恩来与郭沫若[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8年
4 段世昕;;周恩来的政府管理思想与领导艺术[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玉国;;周恩来与我党早期的外事工作[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6 曹晋杰;;周恩来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重大贡献[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朱磊;;周恩来对建军的历史贡献[A];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宁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就是民主的国家——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A];铁流20——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新四军军部重建70周年、缅怀皖南事变死难烈士[C];2012年
9 常浩如;;周恩来在红军长征中的特殊地位及非凡贡献[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燕勇;;延伸传美教育 拓展德育特色[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四卷)[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青;[N];人民日报;2007年
2 梁粱;[N];北京日报;2002年
3 金建明;[N];团结报;2000年
4 郭德宏;[N];学习时报;2006年
5 东方白;[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仲呈祥;[N];人民日报;2008年
7 张颖;[N];人民日报;2008年
8 童陆生;[N];中国测绘报;2001年
9 曲晨;[N];中国档案报;2004年
10 孙联明 施春生;[N];新华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王成至;1969—1972年中美缓和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春玲;中美大使级会谈研究(1955-1958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扬勇;建设新中国的蓝图[D];复旦大学;2009年
6 金朝晖;中国政府解决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研究(1949-1971)[D];浙江大学;2006年
7 唐建文;周恩来外交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唐洲雁;毛泽东的美国观[D];复旦大学;2006年
9 詹欣;美国情报部门对中国军事的评估(1947—1976)[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曲慧敏;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艳;周恩来,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D];外交学院;2001年
2 张华;周恩来决策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3 翟新明;周恩来抗战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严开旺;论周恩来的行政管理风格[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凤雪群;论建国前周恩来对我党外交政策的探索[D];湘潭大学;2004年
6 秦筱萌;周恩来青年思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郭理;周恩来人生观价值观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秋香;周恩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及理论贡献[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学如;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述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周勤;论周恩来的和平与发展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周恩来,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3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173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