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传记论文 >

梅尼克及其对德国浩劫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12-12 16:00

  本文关键词:梅尼克及其对德国浩劫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2年

梅尼克及其对德国浩劫的思考

杜跃  

【摘要】:德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梅尼克是现代西方最富盛名的历史学家之一,是历史主义的最后一位大师。作为一个阅历丰富,充满智慧的老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所遭受苦难的反思是很有价值的,但史学界对此却很少涉猎,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梅尼克的反思主要集中在1946年创作的《德国的浩劫》一书中。他独辟蹊径,不拘泥于缕述史实,而是从历史事件的思想上寻找原因。梅尼克认为造成德国浩劫的主要原因,在于德国人背叛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在于国家权力与精神自由、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世界公民国度与民族国家未能达到和谐统一。他为德国历史文化辩护,把希特勒的上台和纳粹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偶然性。他已经意识到国家权力若是没有限度,就会压抑人的自由和良心,使人屈从于权力。但他仍然向往国家权力与精神自由的和谐,希望德国的古典文化能重整旗鼓,这样就能使德国获得新生,并能融入世界做出她独一无二的贡献。 《德国的浩劫》一书中,梅尼克历数了自工业革命起至二战结束后德国人的思想潮流和精神状态,包括民族主义、社会主义、马基雅维利主义、普鲁士军国主义和希特勒主义等,指出了这些思潮对德国遭受苦难的影响,尤其是希特勒主义为德国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梅尼克单列一章讨论偶然性和必然性,强调偶然性对希特勒上台、纳粹崛起的决定性作用。最后,梅尼克号召德国人要恢复古典自由主义精神,充满希望地来迎接德国的新生。 梅尼克在本书中延续了他的观念史的思想,着重从精神层面来思考德国为什么走向这样一条毁灭的道路,这是他的独特所在,但也导致了他对客观环境的忽视,再加之他对德国古典文化传统的无比热爱,使他在思考德国的浩劫时有了一定的偏颇。本文主要介绍了《德国的浩劫》一书中梅尼克所持的观点,并借此来探讨一下梅尼克晚年的史学思想及其不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516;K835.1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国雄;崔世广;;评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J];湖北社会科学;1987年03期

2 郁声;;历史学家的历史[J];读书;1991年03期

3 高瑞泉;;观念史何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王晴佳;近代德国的历史思想和实践[J];世界历史;1990年06期

5 肖北庚;历史偶然性及其成因[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3期

6 肖汉森;;纳粹德国反犹政策的演变与原因[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7 陈新;;20世纪早期的德国史学:一种目的论解释[J];江海学刊;2007年03期

8 徐炽庆;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J];江西师院学报;1981年01期

9 侯建新;;从客观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的兰克学派[J];历史教学;1990年11期

10 丁英胜;;从战前英德的外交看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J];世纪桥;2009年2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研;迈涅克与历史主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4 朱镜人;韦立君;张珍珍;;教育史的教师教育价值及教学问题刍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张盛彬;评逻辑研究中的极左干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余在海;张传开;;实践范畴在当代中国的深化和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林燕;张群;;权术、美德与命运:马基雅维里的三重世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余亚斐;;论智慧的历史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王新建;论作为理想形态的概念——全面小康[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王晓晴;;《哈姆雷特》中的人文爱情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维波;;浅谈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文化机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曙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自觉[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董正华;;韦伯、桑巴特、托尼资本主义精神动因思想比较——兼评格林菲尔德的新著《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5 吴晓群;;论古朗士的古史研究:社会转型中的历史学家与他所研究的社会转型问题[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6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卞文;;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科学史再评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曾宁波;;试论洪堡德的高等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谈晓奇;邓明言;;克雷明与家庭教育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张帆;;纳粹对德国大学衰退的影响——以哥廷根大学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毕宙嫔;“诗性智者”[D];苏州大学;2010年

3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5 冯金朋;伯里克利外交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叶一舵;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9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砚;感性与理性之浮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何允;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营造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王丽华;论施莱尔马赫宗教思想的浪漫性[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陈薪;论彭漪涟教授对辩证逻辑理论的新探索[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卫见;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芝联;资产阶级历史主义的形成及其特征[J];世界历史;1979年01期

2 张执中;从哲学方法到历史方法——约翰·波科克谈如何研究政治思想史[J];世界历史;1990年06期

3 李工真;德意志“历史学派”传统与纳粹主义[J];世界历史;2002年04期

4 王养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J];历史研究;1984年02期

5 景德祥;;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的评价问题——兼评伊格尔斯著《德国的历史观》[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6 彭刚;克罗齐与历史主义[J];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03期

7 景德祥;关于联邦德国第一代史学家的争论[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1期

8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历史主义的由来及其含义[J];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01期

9 吴晓奎;试论希特勒上台的原因[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奥默·巴托夫 ,顾信文;希特勒主义是否已与希特勒一起死亡?(下)——评《希特勒的第二本著作:〈我的奋斗〉未出版的续集》[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05期

2 阿·雷巴克 ,陈历荣;自己的门槛[J];俄罗斯文艺;1985年06期

3 安德热·兹贝赫 ,李鹤龄;表妹艾吉特[J];译林;1989年03期

4 游殿书;;德国七色光(五)[J];世界知识;1993年16期

5 苏惠民;以史为镜,免蹈覆辙——德国对二次大战的反思[J];国际问题研究;1995年03期

6 林希;中国不再遥远[J];神州学人;1996年10期

7 王薇;在德国的日子[J];旅游;2000年08期

8 佳楠;;留德日记[J];侨园;2001年01期

9 吴佳玫;;在德国,感受生活的改变[J];少年文摘;2002年12期

10 ;牲畜林[J];语文建设;200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红;;浴火重生:德国左翼党的前世与今生[A];“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21世纪初政党发展与变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云鹏;;德国双元制教育及对林业职业教育的启示[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吕梅励;梁伟波;苟航;周斌;廖淼;张林;;中国汉族、泰国人群和德国人群中D8S1486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调查[A];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张龙禄;;德国人工视网膜研究进展[A];2005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谢元;;德国糖果工业一瞥[A];庆祝北京食品学会成立十五周年论文集[C];1994年

6 贾应逸;;“德国吐鲁番探险队”窃取库木吐喇石窟壁画的位置核对[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7 徐永春;朱银华;苟航;廖淼;梁伟波;张林;;中国汉族、蒙古族、泰国和德国人群中D5S2848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A];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张冰隅;;把握新机遇 更上一层楼 关于上海餐饮业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几点思考[A];上海食文化论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9 张生;;南京大屠杀的“德国视角”——以德国外交档案为中心[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10 马俊如;;创新的切入点何在?[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4:科技创新——科学优先还是技术优先[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郇公弟;[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张哲 实习生 张丹彤;[N];南方周末;2010年

3 郇公弟;[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4 郇公弟;[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福尔;[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6 马克·兰德勒 李海 编译;[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7 本报特派记者 马征 梁韶辉;[N];河北日报;2006年

8 王晓强;[N];中国社会报;2007年

9 王剑;[N];中国贸易报;2006年

10 李松梧 王伟霞;[N];中国水利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凤艳;苏联对德国的改造政策研究(1945-1949)[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忠文;对针灸调整德国人心身状态的初步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3 鞠维伟;英国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处置德国的政策研究(1943-1949)[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綦甲福;人际距离的跨文化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罗永明;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影响(1928-1938)[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陈雳;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李宝鸿;通往自省的道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方厚升;辜鸿铭与德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赵洪玮;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10 胡越;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作品研究[D];北京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跃;梅尼克及其对德国浩劫的思考[D];山东大学;2012年

2 张畅;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德国人形象探微[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马宁;德意志民族国家问题与弗里德里希·梅尼克的史学与政治观念[D];复旦大学;2012年

4 葛德水;当代白俄罗斯与德国关系研究[D];外交学院;2010年

5 王倩;四国占领期间的德国妇女(1945-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晓岭;桀骜难驯的权力—德国立宪艰难之因[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惠玲;德国KR公司新市场拓展的营销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红琼;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邵继娜;德国穆斯林移民族群及其社会融合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陈雷;新德国的外交形象[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梅尼克及其对德国浩劫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0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210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e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