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适四六文研究
本文关键词:洪适四六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北宋末、南宋初,散文创作相比于北宋“六大家”领军文坛时期,已明显呈现衰退迹象。虽然其中个别文体因为南宋所处的历史条件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如日记、政论文等,但毕竟不可与北宋中后期同日而语。与此同时,四六文的创作进入了繁荣期。相继而起的作家如汪藻、孙觌、綦崇礼、洪适、周必大等,其主要创作成就多集中于四六文领域。这与北宋末开设“宏词科”以及南宋初最终定型的“博学宏词科”有密切关系。宋代无论开科取士之数量,以及文官待遇之优渥,都为“学而优则仕”作出最好的诠释。词科开设之后,可以说成为了仕途进阶的捷径。这自然也带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对南宋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祝尚书先生认为,词科的开设不仅为南宋造就了一大批四六文高手,而且使四六文的成就与北宋古文平分秋色,甚至在古文之上。这一结论虽暂时未在学界得到广泛认可,但南宋四六文的成就确实不容忽视。洪适作为南宋四六文写作的重要作家,又身居宰执,不仅以文学闻望,在政治方面也多有建树。鉴于四六文与政治联系之紧密,本文通过对洪适四六文创作进行初步分期,以备考词科、遭逢谪罢、遇时再起、引退闲居为主要时期观察其四六文创作,从而进一步认识洪适四六文与其人生历程的关系,并能领略他在四六文写作中的造诣。洪适的四六文与其所处南宋前期的社会背景不可分割,受北宋四六传统的影响,加之南宋因山河破碎而带来的新变,洪适的四六文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烙印,呼应着南宋前期四六文创作的共性。虽然四六文的格式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但与诗词相比,它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因篇幅较长,才学博洽、语言精炼、思维敏捷、联想丰富等都成为不可或缺的要素,势必涉及作者自身的褒贬毁誉的内在情感和行文结构的外在技巧,包括作者的师法对象及自我创新,都能反映作者本人的个性。洪适四六文的学习和写作,受时代风气影响,融合了北宋以来苏、王两派的长处,思路顺捷,语不凝滞,文中多直接使用成语,对偶形式不呆板。因此,对洪适四六文的研究不仅能更深入地认识洪适其人其文,也能有助于南宋前期四六文的整体研究。
【关键词】:洪适 四六文 制词 表启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22;K825.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4
- 第一章 洪适生平及时代背景略论14-19
- 第一节 洪适生平简述14-16
- 第二节 南宋前期时代背景略述16-19
- 第二章 洪适各体作品简论19-27
- 第一节 体现家国之忧和自然之趣的诗19-22
- 第二节 描绘伤春悲秋和宴饮之乐的词22-24
- 第三节 记录山水之貌和称人颂物的文24-27
- 第三章 洪适四六文分期分类研究27-53
- 第一节 备考词科27-33
- 第二节 遭逢谪罢33-34
- 第三节 遇时再起34-49
- 第四节 隐退闲居49-53
- 第四章 洪适四六文比较研究53-62
- 第一节 与苏、王两派四六的比较53-59
- 第二节 与同时期四六名家的比较59-62
- 第五章 洪适四六文的渊源特色与历史定位62-68
- 第一节 家学传承62-63
- 第二节 文学渊源63-64
- 第三节 风格特征64-65
- 第四节 文坛地位65-68
- 余论68-70
- 参考文献70-72
- 致谢72-7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枣庄;论宋代的四六文[J];文学遗产;1995年03期
2 侯体健;;南宋洪适四六文论略[J];文学遗产;2008年05期
3 余恕诚;樊南文与玉溪诗——论李商隐四六文对其诗歌的影响[J];文学遗产;2003年04期
4 余恕诚,鲁华峰;李商隐诗歌和四六文风格的多样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施懿超;;汪藻文集及其四六文存佚[J];文献;2006年02期
6 何平;;陆游四六文探微[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04期
7 曹丽萍;;杨万里四六文简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李光生;;周必大四六文析论[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施懿超;;沿溯燕、许,风气初开:徐铉骈文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10 钟仕伦;骈文与王斱的《四六话》[J];文史杂志;199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蒋晓城;;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南渡及南宋前期的艳情词[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九十年代骈文研究重要论文索引[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3 宋馥香;;祝穆《方舆胜览》的著述旨趣及其编纂特点[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高令印;;朱熹与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武夷文化说[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汪圣铎;;关于宋代田赋征收白银的探讨[A];钱币文论特辑(第三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激活古老文体 探究黄河精魂[N];文学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王小宁;追忆一位灵心善感的诗人[N];人民政协报;2002年
3 陈祖美;锦心绣口写风流[N];文艺报;2010年
4 韦秀芳;《李商隐文编年校注》[N];安徽日报;2002年
5 刘运峰;70年的梦想[N];天津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陈零初;扬帆海上丝绸之路[N];中国文物报;2002年
7 武卫华;文学史观念与框架模式[N];光明日报;2004年
8 赵前;宋刻《南岳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撰文 王代芹 刘欢;千年古镇吴城镇[N];九江日报;2007年
10 ;古书鉴别有学问[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理论;中兴四大家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沈如泉;南宋鄱阳洪氏父子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崔英超;南宋孝宗朝宰相群体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蒋晓城;流变与审美视域中的唐宋艳情词[D];苏州大学;2004年
5 邢舒绪;陆九渊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薛政超;湖南移民史研究(618-1279年)[D];南京大学;2006年
7 尚平;南宋马政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钟乃元;唐宋粤西地域文化与诗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黎文丽;唐代校书郎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叶宽;宋代文学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睿;洪适四六文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2 肖林桓;昆体四六文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3 胥秀丽;王安中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王秀洁;汪藻诗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谢卓杰;北宋骈文理论批评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3年
6 蔡际青;以金盈之《醉翁谈录》为个案的笔记小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沈滢;北宋表类公文写作特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袁庚申;宋代福建刻书与文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蔡超;宋高宗朝四六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吉昊;王斱《四六话》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洪适四六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8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258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