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传记论文 >

葛朝祉音乐活动及史料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4 02:57
  笔者通过搜集葛朝祉的全部资料,提取出葛朝祉的音乐活动轨迹,留意到葛朝祉一生与西方音乐在上海的发展轨迹重合,试图将葛朝祉从出生到去世的过程中所有的音乐活动作为一条主线阐述,同时有指向性的将葛朝祉对待音乐事业(尤其是声乐)的态度和特征进行精炼的梳理和分析,最终整理成文。因公开的相关资料匮乏,因此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搜集资料是最重要、最困难且最繁琐的工作。笔者大量搜集历史物证,拜访多位相关人物,翻阅各种历史书籍、历史文献,得到逾15万字的文字资料,再进行筛选分析,寻找可创作的切入点。笔者共将此文分成四章,将葛朝祉的一生分为四部分,以此为时间线索,进行写作。第一章以葛朝祉在接受正式音乐教育之前的时间段划分,同时在小结中分析葛朝祉热爱音乐的缘由及体现。第二章以葛朝祉早期学艺、从教以及出国深造的时间段划分,同时在小结中分析葛朝祉对音乐情感的提升和发展。第三章以葛朝祉归国后到文革结束的时间段划分,同时在小结中分析葛朝祉在逆境中对艺术真理的坚持,并在演唱中形成严谨风格的体现。第四章以葛朝祉在文革后到去世后的时间段划分,同时在小结分析葛朝祉在教学中严谨治学的体现,并对教学始终保持纯粹教学初衷的态度。笔者...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选题缘由
    选题意义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初识音乐的葛朝祉(19171938)
    第一节 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
    第二节 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
    小结
第二章 接受专业音乐训练的葛朝祉(19381953)
    第一节 葛朝祉在国立音专求学阶段
    第二节 葛朝祉在私立音专及国立音专从教阶段
    第三节 葛朝祉留学法意深造阶段
    小结
第三章 归国从艺从教及文革时期的葛朝祉(1953-1976)
    第一节 归国之后演唱教学及其它经历
    第二节 文革期间演唱教学及其它经历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葛朝祉(1976- )
    第一节 文革后至退休期间
    第二节 退休后的艺术活动
    第三节 逝世后的纪念活动
    小结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的历史叙述[J]. 陈乾.  中国音乐学. 2009(03)
[2]则其仪表 式其模范——周小燕教授声乐表演、教学、研究70年艺术活动述略[J]. 涂怡岚.  人民音乐. 2008(01)
[3]江苏乐坛领军人——作曲家、理论家、教育家陈鹏年教授小传[J]. 何孝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6(02)
[4]中外乐坛百年叱咤——论现代中国声乐界五位甬籍先驱的重要影响[J]. 沈浩杰.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02)
[5]为了忘却的纪念——记民族器乐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音乐家程午加[J]. 贾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6(01)
[6]关于“威尔第男中音”[J]. 马金泉.  人民音乐. 2003(06)
[7]20世纪上半叶中国手风琴艺术的传播[J]. 高洁.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3(01)
[8]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者——杨仲子先生生平简介[J]. 赵后起,蓝南.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2(04)
[9]关于俄罗斯女中音歌唱家叶琳娜的访谈[J]. 顾雪珍,单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1997(04)
[10]老来红胜少年时——访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葛朝祉教授[J]. 高天.  艺术界. 1994(Z1)

硕士论文
[1]郎毓秀声乐演唱艺术研究[D]. 武圣洁.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喻宜萱声乐艺术成就综论[D]. 张岩.华中师范大学 2011
[3]莫扎特声乐作品用于教学之探究[D]. 李翔.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4]刘青声乐作品的创作特征与演唱诠释[D]. 肖俊俊.浙江师范大学 2011
[5]音乐家吴梦非研究[D]. 王志芳.浙江师范大学 2011
[6]时代的歌者[D]. 彭子珊.湖南师范大学 2011
[7]常留柱声乐艺术研究[D]. 姚婧.南京师范大学 2011
[8]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研究初探[D]. 胡碧瑜.湖南师范大学 2009
[9]踌躇满志歌者心 桃李满园艺术路[D]. 王少为.山东师范大学 2008
[10]论柯达伊教学法在童声合唱教学、训练中的运用[D]. 周晓艺.湖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56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2956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0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