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08:38
本文关键词:梅尧臣研究
【摘要】:梅尧臣是宋诗的“开山祖师”,是唐音转变为宋调的关键人物。基于梅尧臣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二十世纪以来,夏敬观、朱东润等前辈学者在文献整理、诗歌研究等方面已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在八十年代后形成的宋诗研究热潮中,梅尧臣也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对象。然而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有关梅尧臣的家世、生平、思想、著述等方面尚有一些问题迄今尚未引起关注或深入探讨,有关其文学创作也有进一步深入把握的空间。本论文无意对梅尧臣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而是本着略人所详、详人所略、言人未深、补人所缺的原则,就笔者所读有得之处,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展开讨论,以期从不同侧面对梅尧臣的研究有所丰富和深化。 论文共分九个专题。 一、二十世纪以来梅尧臣研究述评,以1980年为界分两个阶段梳理和评述梅尧臣研究的丰富成果。 二、梅尧臣家世考。本专题以《梅氏宗谱》为基础,结合史传、别集、笔记等资料,详尽考述梅尧臣的家世源流,并就梅询对梅尧臣的影响重点阐发。 三、梅尧臣生平研究。本专题避免平铺直叙的传统模式,而是选取梅尧臣的名号及意义、科举考试对梅尧臣的影响、人生不同阶段仕与隐的矛盾、梅尧臣的性格志趣等角度加以探讨。 四、论梅尧臣的儒、释、道三教思想。在梅尧臣身上,进一步体现了自唐以来三教合流的趋势。儒家思想始终是梅尧臣思想的主流,但是在其人生遭遇挫折时,佛、道思想又时时占据诗人的内心。 五、论梅诗的题材构成及其开拓意义。梅尧臣诗歌题材种类众多,远迈前代,也为同时代欧阳修、苏舜钦等所不及。梅诗题材研究是认识梅诗在宋诗形成过程中作用的重要角度。笔者发现,从庆历中期起,梅诗题材种类大量增加,数量最多的几个题材分别是赠答唱和诗、送别诗、纪游诗、咏物诗。论诗诗、禽言诗、题画诗这几种题材类型更具开拓意义。 六、论“宛陵体”。“宛陵体”又称“圣俞体”,是梅尧臣诗歌主导风格的代称。有关它的名称来源与演变、风格特征的内涵与影响学界至今关注甚少。“宛陵体”是以梅尧臣的五言古体诗为主的诗歌风格,其特征是平淡,兼有古硬怪巧、枯涩、老健等丰富内涵。“宛陵体”既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同时也体现了复古革新的时代精神,深契宋人平淡有致的审美追求,在“宋调”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辨正。通过对照梅集几个重要的版本,订正了朱校本的十六条失误,并对《别三十弟彦臣》一诗的系年和《送弟禹臣》一诗的补注提出了新见解。 八、梅尧臣的文和词研究。梅尧臣于古文亦有较深的造诣,梅文具有语言朴实流畅,简练传神;句式以散体为主,骈散兼行;抒情真率,叙事生动,叙议结合;风格古朴、平易自然的特点。梅文数量少的原因主要在于梅尧臣对诗歌的偏好,喜欢以诗代文。梅词存世只有两首,皆为咏物词,其中《苏幕遮》一阕尤为人所称道。梅词数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与当时词的地位不高和梅尧臣上薄风雅的文艺观念有关。二是和梅尧臣窘迫的生活状况有关。 九、论梅尧臣注《孙子兵法》。梅尧臣注《孙子兵法》是梅尧臣一个重要的学术活动,在孙子学和兵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迄今学界关注不够,未见专题讨论。本专题对梅注的版本源流、时代背景、注释动机、注释体例、兵法观念、历史影响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述,力求弥补这方面的研究空白。
【关键词】:梅尧臣 家世 生平 思想 著述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2;K825.6
【目录】:
- 目录3-5
- 摘要5-7
- Abstract7-9
- 前言9-16
- 一 二十世纪以来梅尧臣研究述评16-28
- (一) 二十世纪前八十年之梅尧臣研究16-17
- (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之梅尧臣研究17-28
- 二 梅尧臣的家世考28-48
- (一) 梅尧臣的家世28-39
- (二) 梅询对梅尧臣的影响39-48
- 三 梅尧臣的生平研究48-68
- (一) 梅尧臣的名号考释48-50
- (二) 谢绛、钱惟演对梅尧臣的影响50-53
- (三) 科举考试对梅尧臣的影响53-57
- (四) “仕”与“隐”的矛盾57-61
- (五) 梅尧臣的性格志趣61-68
- 四 论梅尧臣的儒、释、道三教思想68-77
- (一) 我世本儒术68-69
- (二) 喜与高僧语69-74
- (三) 老氏吾将师74-77
- 五 论梅诗的题材构成及其开拓意义77-128
- (一) 现实题材诗83-100
- (二) 人文题材诗100-112
- (三) 咏史怀古诗112-119
- (四) 悼亡诗119-128
- 六 论宛陵体128-143
- (一) “宛陵体”名称的演变128-135
- (二) “宛陵体”诗歌的风格内涵135-140
- (三) “宛陵体”诗歌的地位和影响140-143
- 七 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辨正143-150
- (一) 梅诗讹误辨正143-147
- (二) 《别三十第彦臣》系年及《送弟禹臣》补注辨正147-150
- 八 梅尧臣的文和词研究150-163
- (一) 梅尧臣的古文150-159
- (二) 梅尧臣的词159-163
- 九 论梅尧臣注《孙子兵法》163-185
- (一) 梅注版本考163-171
- (二) 梅注的时代背景171-174
- (三) 梅注的动机和时间174-178
- (四) 梅注的特点178-179
- (五) 梅注的军事思想179-182
- (六) 梅注的影响182-185
- 附录:梅X澇肌禰k子注》校点185-238
- 结语238-241
- 参考文献241-252
-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252-253
- 后记253-2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吕美生;梅尧臣诗歌理论的历史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2 程杰;宋诗“平淡”美的理论和实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3 徐丹丽;;陆游效梅宛陵体初探[J];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711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711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