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15:22
本文关键词:姚文栋研究
【摘要】:姚文栋(1852—1929),生于十九世纪中期,这是一个动荡飘摇的时代,乱世出英雄,注定了其不平凡的一生。姚文栋出身书香门第,青少年时期,在父亲的建议下,与弟弟姚文榍,先后于龙门书院、杭州诂经精舍就读,师从名门大家刘熙载、俞樾,龙门书院的学习奠定了其实学思想的基础,尤专地学。后北上北京,入王文韶府教读,著多篇地理、边防著作。1882年随黎庶昌出使日本,长达六年,在日著述颇丰,致力于向国人介绍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1887年奉命考察欧洲,时长三年。1891年奉薛福成之命勘界滇缅,其勘界成果为中英滇缅边界谈判提供了重要参考。后归里定居,担任过山西大学堂督办,投身教育事业,晚年参加孔教会,主张尊孔复古。姚文栋一生的事迹主要集中在对日外交、边防地理研究和译书藏书上,晚年,在民主政体上,因为溺古太深,难以突破“道则从古从旧,器则从今从新”的束缚。姚文栋的一生,爱国忧民、勤政务实,公忠体国,是以实学为基础,讲求学以致用,致力解决国家危局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面对国家危难,不同时期表达出不同的政治诉求,但现实却使其陷入怀才不遇的苦闷中。姚文栋的生平和交往,包括姚文栋的成长、求学经历、出使日本、勘界滇缅之行以及晚年姚文栋回归故里之后的作为,通过对姚文栋成长、成才经历的探讨,总结奠定姚文栋的实学基础、兼习西学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原因。其中,龙门书院对其成才的影响深远。正是得益于家学和龙门书院对其实学学问基础的奠定,在如此思想的指引下,开始了姚文栋踏入官场,作为一个实干家的一生。使日期间,姚文栋做出了很多业绩,包括翻译书籍、收集汉书、传递情报、参观日本女子学校,与日本学者、诗人进行友好的诗赋交流等等,这些活动对加强中日间文化交流,扩大国人对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了解有所裨益。姚文栋在日本的所作所为旨在通过观察日本维新之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贫弱的中国提供借鉴,同时探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姚文栋的边防思想集中体现在《筹边论》一书中,通过对《筹边论》的探讨分析,总结姚文栋的西北边防、东北边防、正北边防思想;第二节涉及中缅边境划界谈判背景,姚文栋的云南勘界成果,通过对姚文栋勘界成果——《云南勘界筹边记》的分析,重点论述姚文栋的西南边防主张。姚文栋回归故里之后,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和筹备孔教会、“尊孔复古”上,姚文栋创办江苏第一图书馆,担任山西大学堂首任督办,对戊戌维新期间创办京师大学堂的决意建言献策,体现出了一个忧时爱国之士在仕途不得志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懈地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而奔忙的精神。但是在孔教会一事上,逆历史潮流而动,思想陈腐,未及时接纳新兴共和思想,主张复辟帝制,这是其晚年思想的另一部分。对姚文栋的一生做出的总体评价,既有对其前半生出使日本、勘界滇缅、忧心边疆、专于著述的肯定,也有对其晚年参与孔教会,倒行逆施、主张复辟帝制的评判,但总体来说姚文栋一生的所做所为是基于其忧时爱国之情感而动,即使是晚年思想较为陈腐,其对国家拳拳忠心,人人可鉴。
【关键词】:姚文栋 出使 勘界 边防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27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导论11-18
- 第一章 姚文栋生平与交往18-40
- 第一节 生平18-24
- 一、出身18-20
- 二、求学20-24
- 第二节 姚文栋的著述24-29
- 第三节 姚文栋的交往29-40
- 一、与同朝为官之人的交往30-35
- 二、与日本人的交往35-40
- 第二章 姚文栋与日本40-69
- 第一节 姚文栋在日本的活动40-54
- 一、使日之行40-42
- 二、收集古籍、翻译日书42-48
- 三、传递情报48-51
- 四、参观女校51-53
- 五、创设“东文学堂”53-54
- 第二节 姚文栋的对日认识54-69
- 一、姚文栋的对日著述54-56
- 二、日本地理兵要56-63
- 三、姚文栋的对日态度63-69
- 第三章 姚文栋与晚清边疆地理69-88
- 第一节 姚文栋的边防认识69-77
- 一、《筹边论》69-71
- 二、姚文栋的边防理论71-77
- 第二节 中缅边境划界谈判77-88
- 一、中缅边境划界谈判背景77-79
- 二、姚文栋勘界滇缅79-88
- 第四章 姚文栋晚年作为88-102
- 第一节 姚文栋与教育88-95
- 一、姚文栋的教育理念89-92
- 二、姚文栋督办山西大学堂92-95
- 第二节 姚文栋与孔教会95-102
- 一、孔教会的建立95-98
- 二、姚文栋的“孔教认识”98-102
- 结语 对姚文栋的评价102-104
- 附录:姚景宪公全集目录104-108
- 参考文献108-11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16-117
- 致谢117-118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时培磊;明清日本研究史籍探研[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可新;近代出使人员与晚清社会的变革[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98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798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