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传记论文 >

山左诗人李澄中及其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02:45

  本文关键词:山左诗人李澄中及其诗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李澄中 家世生平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摘要】: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号渔村,又号雷田,明末清初之际山东诸城著名诗人。他与丁耀亢、刘翼明、张衍等并称为“诸城十老”,活跃于清初山左诗坛。长于诗文及笔记小说,著有《卧象山房集》《白云村文集》及《艮斋笔记》等,其诗感情真挚,各体兼擅。本文分四个章节,分别探析李澄中的家世生平、交游唱和活动、思想内容、诗歌创作的渊源及其艺术特色。 第一章论述了李澄中的家世生平,这是其诗歌创作的情感来源。李澄中出生于一个传统的文人之家,有父之教导亦有兄与之切磋,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好学,很早便受到了丁耀亢及周亮工等大家的赏识。明末清初的战乱致使李氏家道中落,这更加激起了李澄中的用世之志向。然而,李澄中在仕途之路上几乎是屡试屡踬,不惑之年却还只是个诸生。仕途的偃蹇使李澄中一改以往自负之形象而变得满腹愁苦。康熙十八年的博学鸿词科是李澄中人生的转折点,几经波折的诗人终于踏上了为官之路,然而李澄中在官场中并未如鱼得水,十几年的为官生涯在各种愁苦中结束。 第二章介绍了李澄中的交游活动。李澄中一生交游广泛,在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中既有同窗朋友之交,也有官场友人之交。这些交游活动不仅能够让我们清楚认识诗人本身的变化,也能够了解当时某些团体或诗人的状况。 第三章解析了李澄中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的人生经历充实了李澄中诗歌的思想内容,他的个人抒怀诗渗透着现实遭际的纹理,承载着内心的悸动,流露出他内心丰富复杂深微的情感。他的咏物写景诗,寄情于景,所咏之物无不承载着诗人当时内心的真实情感。独特的西南之行的经历使得诗人将西南之风物人情描述地详细而真实。咏史怀古诗将古迹、史事、现实紧密结合,既有物是人非的伤感,也有从史事中提炼的人生哲理。 第四章阐释了李澄中诗歌的创作渊源与艺术特色。李澄中诗歌经历了从晚唐到七子再到汉魏盛唐的历练,最终落脚于杜甫。这样的诗歌创作渊源使得李澄中的诗歌重于言情,工于锤炼,各体兼擅,风格多样,不拘一格。
【关键词】:李澄中 家世生平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22;K825.6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1
  • 第一章 李澄中的家世与生平11-25
  • 第一节 李澄中的家世11-14
  • 第二节 李澄中的生平14-25
  • 一、 求学求仕时期14-17
  • 二、 受征鸿博与在京为官时期17-21
  • 三、 归家远游时期21-25
  • 第二章 李澄中的交游唱和活动25-38
  • 第一节 与诸城友人之交游唱和25-32
  • 一、 “真意亭四君子”之唱和25-27
  • 二、 李澄中与诸城十老之交游唱和27-32
  • 第二节 李澄中与官场友人之交游唱和32-38
  • 第三章 李澄中诗歌的思想内容38-54
  • 第一节 个人抒怀诗38-44
  • 一、 坎廪之叹38-41
  • 二、 感遇之情41-43
  • 三、 思乡之情与归欤之叹43-44
  • 第二节 咏物写景诗44-49
  • 第三节 独具特色的西南风物与文化49-50
  • 第四节 咏史怀古诗50-54
  • 第四章 李澄中诗歌的艺术特色54-75
  • 第一节 李澄中的诗歌创作渊源54-60
  • 一、 李澄中与徐渭、竟陵派及李贺54-55
  • 二、 李澄中与明七子55-59
  • 三、 李澄中与杜甫59-60
  • 第二节 李澄中诗歌的艺术特色60-75
  • 一、 情真意挚工于言愁60-67
  • 二、 精于锤炼辞多比兴67-69
  • 三、 各体兼擅69-72
  • 四、 风格多样以沉郁凄楚为主72-75
  • 结语75-76
  • 参考文献76-80
  • 致谢80-8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崇琛;蒲松龄与诸城遗民集团[J];蒲松龄研究;1989年02期

2 张崇琛;;王渔洋与诸城人士交往考略[J];昌潍师专学报;1996年01期

3 宫泉久;;论清初山左诗人的结社交游[J];理论学刊;2008年10期

4 张崇琛;蒲松龄的诸城之行[J];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03期

5 刘家忠;;“诸城十老”的文学活动与清初遗民的纠结心态[J];求索;2011年10期

6 张崇琛;;张石民与张瑶星及孔尚任的交往[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立敏;冯溥与康熙京师诗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本文编号:8178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8178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5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