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中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
本文关键词:“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中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
更多相关文章: 胡适思想批判 中宣部副部长 蓝翎 俞平伯 容庚 学术研究 陈衡哲 周扬 鲁连 陈寅恪
【摘要】:正1954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刊登了山东大学学生蓝翎、李希凡写的《评〈红楼梦研究〉》。这篇文章批评的是俞平伯关于《红楼梦》的学术研究。六天后,也就是10月16日,毛泽东写了著名的《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信中,毛泽东说: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1紧接着,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开展了一场胡适思想批判运动。这场运动从1954年10月开始,一直延续到1955年。而最能体现这场运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胡适思想批判;中宣部副部长;蓝翎;俞平伯;容庚;学术研究;陈衡哲;周扬;鲁连;陈寅恪;
【分类号】:K827
【正文快照】: 1954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刊登了山东大学学生蓝翎、李希凡写的《评〈红楼梦研究〉》。这篇文章批评的是俞平伯关于《红楼梦》的学术研究。六天后,也就是10月16日,毛泽东写了著名的《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信中,毛泽东说: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洁;;科举、功名与清末民初知识人社会[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喻大华;论保守与激进在中国近代文化潮流中的共通共融[J];河北学刊;2005年01期
3 薛永再;;民俗学视野下的周作人女性观[J];华章;2010年31期
4 韩璐;;抒写个性与济世载道——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读书报告[J];黑龙江史志;2009年14期
5 潘伊晖,涂克琴;试论现代转型期周作人的另类选择[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年03期
6 高志强;王海鹰;;一篇翻译的思想史意义——1918年妇女解放转向束论之二[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7 王勤滨;;五四以来周作人接受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8 姜山;;源远流长的“小河”——从周作人的《小河》看五四新文学的历史价值和经典意义[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9期
9 万杰;从陶渊明到颜之推的路——试析周作人后期的思想变迁[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10 徐翔;;想象与重构——周作人早年生活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与周女性观的关系[J];开封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银辉;“文革”后中国小说中的创伤性童年书写[D];上海大学;2010年
2 孟晖;“传记式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4 朱晓江;“文学”与“文明”:周作人散文“反抗性”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陈留生;传统伦理与五四作家人格及其文学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蓉蓉;学府内外[D];复旦大学;2006年
8 颜同林;方言与中国现代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9 穆艳霞;中国现代作家与道家文化[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张文娟;五四文学中的女子问题叙事[D];吉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泳;;胡适思想批判与《胡适思想批判参考资料》[J];开放时代;2006年06期
2 黄苏芬;周家华;;档案史料《胡适思想批判》述评[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3 范岱年;;胡适思想批判讨论会的活动情况[J];科学通报;1955年03期
4 刘厚成;张一中;黄烈;;胡适思想批判讨论会情况[J];科学通报;1955年05期
5 石峻;;介绍《胡适思想批判论文选集》[J];读书;1959年09期
6 胡晓;;胡适思想批判运动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7 郑崇玲;;20世纪50年代胡适思想批判运动的历史缘起[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9期
8 董立功;;《胡适思想批判》作者群体考察[J];江淮文史;2013年05期
9 黄利新;评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胡适思想批判[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S3期
10 刘仓;;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J];党史博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毛泽东论述《红楼梦》[N];吉林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家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胡适思想批判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龚文雅;1950年代胡适思想批判运动的历史辨析[D];安徽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97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897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