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白族赵氏族谱文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方白族赵氏族谱文化研究
【摘要】:族谱,又称家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等历史文化的内容。族谱是我国许多民族记载家族历史的重要载体和文献,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许多民族开始了修谱、续谱的风气。白族人口近193.2万,其中80%聚居在云南省,10%左右居住在贵州,其余部分分布在湖南、四川、湖北等省份。分布在贵州的白族,主要生活在黔西北,其支系繁多,其中赵姓白族人口最多,散居在黔西北各地,人口达数万人,其下又有不同的支系,而且各支系均有明清以来修的“宗谱”或“家谱”,分布在大大方县的白族赵姓,在2002年,续修了《赵氏族谱》。《赵氏族谱》体例新,规模大(1300多页),好似一部家族内部的“百科全书”,该谱书除一般谱书中常见的清源流、明昭穆、敦教化等内容之外,还涉及文物文献、风情民俗、文学成就、经济科技、文教卫生、道德风尚、古今人物、民族成份讨论等内容。该族谱不仅回顾家族历史,还重视当下,并着墨未来。无论是体例,还是内容,都是少数民族族谱中较为罕见的。因此,笔者认为,大方“赵氏族谱”是少数民族汉字记录类族谱的代表,对其进行研究,其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依据文献资料(民间族谱文献及学术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作为研究的基础,运用民族学理论建构整个论文:介绍了赵氏族谱的样貌、总结了赵氏族谱的特点、从“自观”和“他观”的维度探究了族谱的意义,并就赵氏族谱的地位和普适性意义进行了讨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这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前人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大方白族赵氏家族的基本情况和大方白族赵氏族谱的基本样貌;“第二章”总结了大方白族赵氏族谱的基本特征;“第三章”从民族学学理的角度对大方白族赵氏族谱文化进行了阐释,同时讨论了族谱的地位和普适性意义;最后是“小结”,对全文做了一个较为感性的总结及展望。
【关键词】:大方 白族赵氏 族谱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20.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4
- 一、选题缘由8-9
- 二、研究意义9
- 三、研究综述9-12
- 四、研究方法12-14
- 第一章 大方白族赵氏族谱基本文化样貌14-26
- 一、大方白族赵氏家族基本情况14-19
- (一)赵氏在大方县分布基本情况14-15
- (二)赵氏的源流15-17
- (三)赵氏白族认定基本情况17-19
- 二、大方白族赵氏族谱基本样貌19-26
- (一)赵氏族谱的修撰情况19-22
- (二)赵氏族谱持有人情况22-23
- (三)赵氏族谱中的内容23-26
- 第二章 大方白族赵氏族谱的基本特征26-45
- 一、强调家族来源的显赫性26-31
- (一)传说中的来历及赵氏在历史中的辉煌显示其家族的不平凡26-28
- (二)历史政治名人显示其族史的不平凡28-29
- (三)族人的文学成就显示其家族的不平凡29-31
- 二、谱书中彰显出重教化特征31-39
- (一)以家族家规教化族人31-32
- (二)以民风民俗教化族人32-33
- (三)以家族史中的科技成就来勉励族人33-35
- (四)以家族史中的忠孝例子来勉励族人35-36
- (五)强调家族中现当代的成功人物36-37
- (六)家谱中列出了上寿之人以教化族人注重身心健康37-38
- (七)以家族祖墓及祠堂宣介族人聚心的物化场所38-39
- 三、大方白族赵氏族谱的个性特点39-45
- (一)贵州白族族谱的共性特征39-40
- (二)大方赵氏族谱的个性特征40-45
- 第三章 大方白族赵氏族谱文化的民族学学理阐释45-59
- 一、结构式访谈中反映出的“我者”解释45-49
- (一)族人对修谱的动机解释45-46
- (二)族人对族谱中内容的意义解释46-47
- (三)族人对族谱与民族性关系的解释47-48
- (四)族人对谱书体例的解释48
- (五)族人对现实谱书应用价值的解释48
- (六)族人对谱书收藏保管的解释48-49
- 二、“他者”的眼光——赵氏族谱的学理解释49-52
- (一)以“礼”化人——续人伦、遵教化,试图在现代社会中补充道德能49-50
- (二)铭文化个性、留传统余风,,打造家族档案50-51
- (三)重血缘、联宗脉,在多元族群中寻求地位51
- (四)通过修谱续谱实现文化的解构与重构51-52
- 三、大方白族赵氏族谱文化地位及其普适性意义52-59
- (一)赵氏族谱文化在整个家族文化中的地位52-56
- (二)赵氏族谱之普适意义56-59
- 结语59-61
- 参考文献61-64
- 附录A 田野调查日志64-65
- 附录B 田野调查图片65-68
- 致谢68-70
- 个人简历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世彬;从《陆氏族谱》看布依族水族的“江西迁来说”[J];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04期
2 ;太平曾氏族谱序[J];船山学刊;1992年01期
3 八木章好;《蒲氏族谱》解题[J];蒲松龄研究;1995年Z1期
4 阎根齐;;迁琼《海氏族谱》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5 龚远生;宁都客家丁氏与《西关丁氏族谱序》碑[J];南方文物;2001年04期
6 徐青;《清漾毛氏族谱》及其价值述评[J];浙江档案;2002年05期
7 姜传岗;齐太公姜子牙后代与《姜氏族谱》[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8 赵锦铎;泰安《米氏族谱》——一个回民家族的历史印痕[J];寻根;2002年01期
9 徐青;毛泽东与《清漾毛氏族谱》[J];浙江档案;2003年12期
10 范文;范仲淹《范氏族谱》在江西的发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萍;孙晟;;从族谱看闽台关系——以《吕氏族谱》为例[A];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方彦寿;;《书林余氏族谱》与《余氏总谱志》[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蓝达居;;台湾“根在大陆”的民间意识——读台湾《胡氏族谱》有感[A];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国宏;;新发现《石井郑氏族谱》初探[A];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白耀天;;右江岑氏族谱辨伪[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6 何丙仲;;厦门五通孙氏族谱《柳塘记》管窥[A];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C];1998年
7 夏敏;;谱牒中的民间宗族文化实践——以《金乡夏氏族谱》为例[A];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胡天生;;三论管仲故里在颍上——颍阳管氏族谱辨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9 刘志伟;;宗法、户籍与宗族——以大埔茶阳《饶氏族谱》为中心的讨论[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邓文华;;董子先祖及董子后裔的迁播[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林阿玲;龙岩族谱亮相两岸宗亲交流暨姓氏族谱展[N];闽西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俞杰;我市21姓族谱将赴台参展[N];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远明;见证闽台血脉亲情 增进两岸宗亲交流[N];三明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蔡露 陈绿原;参天之木有其根 怀山之水有其源[N];闽北日报;2010年
5 ;清代《清漾毛氏族谱》[N];中国档案报;2010年
6 记者 夏桂廉、叶辉;浙江《清漾毛氏族谱》披露 毛泽东是江山清漾村毛氏后人[N];光明日报;2002年
7 周俏春 肖林;客家族谱透露移民“天府之国”秘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8 驻榕记者 张小燕;委员当“红娘”献策闽台“联姻”[N];厦门日报;2011年
9 卢志明 黄小艺 陈莉茵;《金门许氏族谱》演绎千年亲情[N];西部时报;2013年
10 记者 陈瑞珠;搭建漳台交流新桥梁[N];闽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胥文玲;明清闽北家族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秋梅;试析族谱中“英雄祖先”叙事的社会文化意义[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2 喻晓庆;大方白族赵氏族谱文化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3 梁芳;闽人旧族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华波;泰安范氏家族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于佳萍;清代闽人迁移东南亚的原因[D];厦门大学;2008年
6 叶国爱;族谱的教育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蒋国河;当代农村宗族谱研究:以赣南闽西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童翔;行业与家族[D];南昌大学;2007年
9 张先刚;族谱、墓地与祠堂[D];厦门大学;2007年
10 齐起;族谱史料价值探析[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28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928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