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建设引发“三农”问题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引发“三农”问题的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三农问题 农村公路 产业环境 农村人力资源 土地利用率 农村教育
【摘要】: “三农”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由于我国的现实情况,“三农”问题现状不容乐观,已成为制约我国快速发展的瓶颈。尽管提出众多解决方法,但是效果不甚理想。“三农”问题的解决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在现有“三农”问题解决途径的基础上,以农村公路的建设为切入点,以农村人力资源的利用为核心,通过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的合理配置,构造农村产业环境。并以此为平台发展农业产业化,为留住农村人力资源创造发展空间,实现农民就地转移和城市转移同步发展,使农村走上自身发展的道路。主要创新点以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两阶段为主线,分析构造农村产业环境的必要条件——农村公路和农村人力资源。通过整体分析“三农”的相互制约因素,以第一阶段在农村公路支撑下劳动力的流出,打工积累原始资金,到第二阶段留住必要农村人力资源,发展农村产业化。并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如何迅速提高劳动效率的方法—一留住农村老师与农村领军人才来构造产业发展空间,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重点分析了农村公路在创造农村发展空间过程中的基础条件作用。最后找到“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产业环境一般地是以产业环境的发展为前提,当然这绝对不是重复,是以初级的产业环境发展向更高一级的产业环境的过渡,从而农村产业化不断发展。
【关键词】:三农问题 农村公路 产业环境 农村人力资源 土地利用率 农村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5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概述9-18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13-15
- 1.4 研究的内容15-17
- 1.5 本章小结17-18
- 第二章 农村人力资源和农村公路18-28
- 2.1 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条件18-19
- 2.2 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点19-20
- 2.3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20-21
- 2.4 农村人力资源与“三农”的关系21-23
- 2.5 农村人力资源与农村产业环境的关系23-25
- 2.6 农村产业发展环境的基本要素—农村公路25-27
- 2.7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农村初始资本积累与农村公路28-38
- 3.1 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特点28
- 3.2 城市化对农村人力资源的作用28-30
- 3.3 城市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分析30-31
- 3.4 农村公路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31-35
- 3.5 农村其它资本对构造农村产业环境的作用35-37
- 3.6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空间与农村公路38-46
- 4.1 稳定农村人力资源的必要条件38-40
- 4.2 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影响40-43
- 4.3 农村公路对农村人才流动的影响43-45
- 4.4 本章小结45-46
- 第五章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46-55
- 5.1 农村人力资源流失的主要组成46-47
- 5.2 农村人力资源的培养方式47-48
- 5.3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措施48-51
- 5.4 农村教育与农村领军人才的培养51-54
- 5.5 本章小结54-55
- 第六章 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措施研究55-63
- 6.1 农村土地利用率提高的主要方式55-56
- 6.2 农村人力资源与农村土地的关系56-60
- 6.3 农村公路对土地价值的影响60-62
- 6.4 本章小结62-63
- 第七章 四种类型农村的发展与农村公路的关系分析63-68
- 7.1 资源型农村发展与农村公路的关系分析63-64
- 7.2 旅游型农村发展与农村公路的关系分析64-65
- 7.3 具有比较优势的农村发展与农村公路的关系分析65-67
- 7.4 无比较优势的贫穷农村发展与农村公路的关系分析67
- 7.5 本章小结67-68
- 结论与展望68-70
- 参考文献70-7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3-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厚伦;地方政府在农村公路建设融资中的作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年10期
2 李香者,李利军,张小平;农村公路存在问题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4年01期
3 殷青英;;农村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问题[J];公路与汽运;2007年06期
4 王文波;王双;;浅谈农村公路的质量监督[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年01期
5 ;青海今明两年投入资金60多亿改建农村公路[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年07期
6 李学农;;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1年07期
7 贾计林,孙安,郭晓生;浅谈山西省农村公路的发展[J];山西交通科技;1999年05期
8 贾士平,孟照静,石建平;农村公路网改造管理研究[J];山东交通科技;2005年01期
9 徐向田;;提防农村公路近村路段成事故“黑点”[J];汽车与安全;2007年01期
10 ;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J];台州政报;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炎成;夏春萍;;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解决之道[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张建萍;;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3 周远清;;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 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三农问题与中部崛起”专家论坛上的致辞[A];《“三农”问题与中部崛起》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刘会珍;龙华;许瑞琛;;关于三网融合以及其进入农村部分问题的探讨[A];2009年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论文集[C];2009年
5 郑伟明;;正确解决“三农”问题和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A];“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郑伟明;;正确解决“三农”问题和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邦杰;;新农村建设:进展、问题与对策[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8 孙晓芳;;论解决三农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陈顺友;刘兴斌;张昌新;缪文;石园球;杨吉阶;;生猪产业化对“三农”贡献力的初步探讨——透析湖北生猪产业化与“三农问题”的关系[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傅国华;许能锐;;植胶农垦企业的经济外部性分析——基于云南、海南国有与民营橡胶成本比较研究[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卫标 周红华;广丰为农村公路系上“安全带”[N];上饶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杨克勤 庞莹;达州 新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N];四川日报;2009年
3 林建东 梁云波 陈欢;武进137公里农村公路创建样板路[N];常州日报;2009年
4 通讯员 周费;奉贤农村公路改造项目全面推开[N];东方城乡报;2009年
5 记者 程颖;力争今年农村公路乡乡连接[N];平顶山日报;2010年
6 安永强 记者 肖文;建设 全市农村公路[N];遵义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杨念黎 整理;“十二五”时期 我区将着力推进农村公路黑色化[N];西藏日报(汉);2011年
8 记者侯烁;农村公路连上康庄大道[N];伊犁日报(汉);2011年
9 吴漪;桐乡:明确职责落实资金养好农村公路[N];中国交通报;2011年
10 记者 严志亮 通讯员 李国航;婺城投1574万建农村公路安保设施[N];金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雪贞;社会视角下的农村公路供给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马忠英;基于新农村视角的西部农村公路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乜堪雄;重庆农村公路发展的助推机理和困境突破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安学武;农村公路发展系统工程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殷勤;“三农”问题的国家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沈金华;走向新的社会集约和博弈[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寻广新;统筹城乡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田克祯;农村制度变迁中政府主导逻辑的困境与超越[D];吉林大学;2009年
9 梁国华;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10 范连生;建国初期三农问题与乡村社会变迁(1949-1956)[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源;农村公路建设引发“三农”问题的思考[D];长安大学;2007年
2 杜瑾;对当代中国三农问题观念的反思[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3 陈武亮;多维透视农村报积贫积弱现象[D];四川大学;2005年
4 李文煌;关于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辛小丽;加拿大合作社运动对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启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6 张玲;“三农”背景下大众传媒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曾碧辉;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胡波;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农民政治组织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洁;小农经济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郑晓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18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1118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