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结构与“三农”问题的探究
本文关键词:二元结构与“三农”问题的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二元结构 三农问题 城市化 农业产业化 税费改革
【摘要】:研究二元结构的一般理论,分析其在我国的特殊性,试图论证这样一个理论逻辑,即二元结构是“三农”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而现存的许多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才是导致二元结构产生并长期存在和“三农”难题的根源所在。在此基础上,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对策。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分类号】:F320
【正文快照】: 一,二元结构理论一般 最早运用“二元经济”概念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是荷兰经济学家J·11伯克(J·H·Boeke)。他在对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一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业)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研究后,于1 953年出版了《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伯克认为当时的印尼社会是一个典型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铁成;发展经济学二元结构理论与我国城市化的困境[J];江海学刊;2003年02期
2 袁静;二元结构的解构与中国农民的发展——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研究述要[J];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成栋,何雄,田艳平;劳动力市场分层与中国城乡人力资本转移[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曹子坚;中国农村改革正在酝酿“第三次浪潮”[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5期
3 郭勇;经济发展:从二元结构到三元结构——对三元结构理论研究的一个综述性说明[J];湖湘论坛;2004年03期
4 王碧峰;城乡一体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1期
5 龙桂杰,严建新;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问题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01期
6 郭勇;三元结构条件下中国农业投入问题研究[J];开发研究;2004年03期
7 谷显明,唐之彦;“三农”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选择[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陈发奎;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性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9 房艳刚,刘继生;东北地区城乡结构的演变机理与统筹发展[J];人文地理;2005年04期
10 高强;我国户籍制度弊端及改革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颜玉怀;当代中国农民利益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2 王海燕;我国农民非农化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高翔;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超;区域二元结构体系构建导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陶恒;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3 樊轶侠;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的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4 刘立云;城中村改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5 徐国义;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韩文璇;吉林省现阶段就业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留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8 刘凯;河南省新野、淅川两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宋红凤;四川省城市化发展状况的数量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10 刘骥;重庆市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炼红;我国城乡利益关系格局及其调整[J];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荣强;;温铁军·熊德明·沙县小呼 解读一种“三农问题”的解决之道[J];新经济;2004年02期
2 徐丙州;董慧芳;;现阶段村级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吉林农业;2011年06期
3 徐娟;;解决三农问题要靠机制、靠投入[J];今日中国论坛;2011年08期
4 陈晔;;商鞅的农战思想与“三农问题”[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田柳;师博;;基于“三农”视角的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6 王唤;;浅析土地抛荒问题[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7 靳环宇;;推进领导人才资源向农村配置的思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丁胜洪;杨瑜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产业组织基础——以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市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毛俊;;中国农村呼唤电子商务[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年06期
10 余滢;;“三农”问题视角下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J];开发研究;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芳;;论解决三农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郑炎成;夏春萍;;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解决之道[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张建萍;;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4 周远清;;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 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三农问题与中部崛起”专家论坛上的致辞[A];《“三农”问题与中部崛起》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郑伟明;;正确解决“三农”问题和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A];“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郑伟明;;正确解决“三农”问题和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邦杰;;新农村建设:进展、问题与对策[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8 陈顺友;刘兴斌;张昌新;缪文;石园球;杨吉阶;;生猪产业化对“三农”贡献力的初步探讨——透析湖北生猪产业化与“三农问题”的关系[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傅国华;许能锐;;植胶农垦企业的经济外部性分析——基于云南、海南国有与民营橡胶成本比较研究[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傅国华;许能锐;;植胶农垦企业的经济外部性分析——基于云南、海南国有与民营橡胶成本比较研究[A];热带作物产业带建设规划研讨会——天然橡胶产业发展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波;三农问题与中国的经济发展[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2 厉以宁 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减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刘会丽 郭焕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农问题的解决[N];中国特产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刘书艳;沙集模式:为三农问题提供新指向[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5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 华生;老三农问题的终结与新三农问题的挑战[N];经济观察报;2011年
6 尹冬华;解决三农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N];中国社会报;2005年
7 余晓泓;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N];团结报;2003年
8 记者 张先国 李永升;农民有“三怕”“三怨”“三盼”[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本报记者 王芬兰;苏州三农问题与对策[N];苏州日报;2009年
10 程凯;三农问题是一根线[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玉怀;当代中国农民利益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2 殷勤;“三农”问题的国家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崔元锋;武汉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与“三农”问题研究——基于农民问题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4 罗夫永;产权组合—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构建[D];新疆大学;2007年
5 寻广新;统筹城乡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6 王松岭;二元结构下农业发展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孙剑;中国农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8 张新华;中国三农现代化进程及其引发的理论思考[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强;我国“以工补农”效果及其主体互动整合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刘汝良;江西人口结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定量预测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泽海;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丁玉莲;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及途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3 杜瑾;对当代中国三农问题观念的反思[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4 李文煌;关于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辛小丽;加拿大合作社运动对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启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6 王春艳;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7 曾碧辉;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高洁;小农经济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郑晓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业乾;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84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1284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