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
本文关键词:我国“三农”问题的社会系统分析与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年
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及其转移的绩效影响
赵栋昌 周腊梅
【摘要】:随着农民在本地乡镇企业或外出打工的浪潮,开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的流动。面对此种情况,本文对贵州省"十五"期间的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测算以及对其进行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找出转移的原因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作者单位】:
【分类号】:F323.6
【正文快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各项政策的落实,开始了农民在本地乡镇企业或外出打工的浪潮,也开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的流动。然而,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的贵州来说,到底有多大存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及二三产业流动又是如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余玉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分析及政策建议[J];农村经济;2004年06期
2 谢培秀;关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3 王文博,陈昌兵,徐海燕;包含制度因素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年05期
4 李伟;关于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0年06期
5 何景熙;不充分就业及其社会影响——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农村劳动力利用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久林;乌江流域环境经济发展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年01期
2 张焕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趋同性及其路径分析——基于扩展的积累增长模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06期
3 田成诗,盖美;中国地区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统计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曹邓;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变与诠释[J];当代财经;2005年11期
5 田成诗;;地区劳动力投入对其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何景熙;;我国“三农”问题的社会系统分析与思考[J];调研世界;2006年08期
7 颜烨;20世纪90年代社会学视野下我国社会政策和社会问题研究中的社会性别分析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02期
8 钱力;陈欣怡;王思文;曹菁轶;;甘肃省优势产业的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J];发展;2007年01期
9 贵州主要地方优良草种选育及种子产业化研究项目组;唐成斌;陈瑞祥;;贵州主要地方优良草种的选育及种子产业化[J];贵州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10 杨志英;对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思考[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勋来;;制度变迁及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韩孟;;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禀赋——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禀赋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把稳国民经济运行改善宏观调控的基本点[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钟宁桦;陈斌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绩效的政治经济学解释[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4 李星良;;简论我国小生产方式下的乡村文明特征[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六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敬东;发达地区农村外来劳动力和移民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吴要武;制度障碍下的乡城迁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王学义;人口现代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4 陈泽明;欠发达地区企业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以中国西部为例[D];中南大学;2003年
5 峻峰;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俞海山;消费外部性的经济学、人口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二勋;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及案例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8 熊会兵;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9 邱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02年
10 李萍;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照宁;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2 邓华丽;促进西部大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3 张向前;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华侨大学;2002年
4 齐晓丽;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5 黄春梅;社会关系网络与职业地位获得[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高宗涛;家庭生养孩子的机会成本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7 周智;贵州省三岔河流域煤炭开采的可持续环境管理[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8 孙毅;中国女性劳动力就业状况及发展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井维政;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刘孟晖;城乡劳动力双重过剩下的农业劳动力转移[D];郑州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科学;2001年02期
2 “中国城镇劳动力流动”课题组;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劳动力流动[J];管理世界;2002年03期
3 何景熙;“开流断源”:寻求充分就业的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理论与模型[J];人口与经济;2001年02期
4 姚从容;论人口城乡迁移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J];人口与经济;2003年02期
5 刘小敏;“入粤民工潮”问题探讨[J];社会学研究;1995年04期
6 梁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2000年07期
7 侯鸿翔,王媛,樊茂勇;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05期
8 刘建进;一个农户劳动力模型及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彩玲;;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界定与辨析[J];统计与咨询;2011年03期
2 金志奇;;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路径[J];领导之友;2011年07期
3 那俊生;金惠新;吴昊;;构建秦皇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7期
4 赵艳秋;;关于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途径的研究与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8期
5 尹建彪;;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1年18期
6 孙聪;;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曾昌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开发转移问题探析[J];市场论坛;2011年08期
8 邱俊;;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转移[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年09期
9 罗哲;刘况驰;;新农村建设中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09期
10 董敏;郭飞;;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倒U型”趋势与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栋昌;周腊梅;;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及其转移的绩效影响[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龚中;;双峰县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浅析[A];第六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四届亚洲农机峰会、全国农机流通杰出贡献单位表彰大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四届四次理事会文集[C];2006年
3 巩前文;张俊飚;;对湖北省农民工输出与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思考[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罗英;;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许红寨;;三十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6 乐章;刘苹苹;;人力资本与外出务工:关于湖北省农民增收的调查分析[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李昌庚;;新路径视野下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反思与重构——兼评《物权法》第五章[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陈甬军;;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与对策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9 黄景洲;张雷;;对江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的思考[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建民;;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与新型农民培育的思考[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N];永州日报;2008年
2 孟卫力;[N];衡水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采写;[N];甘孜日报(汉文);2009年
4 通讯员 林黎星;[N];陇南日报;2009年
5 山东冠县县委党校 朱焕芝;[N];中华合作时报;2010年
6 揣迎辉、刘海涛、徐双龙;[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7 李佳倩;[N];通辽日报;2010年
8 陈志莲;[N];玉溪日报;2010年
9 记者 阿欣;[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10 通讯员 王睿丽;[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成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金懋;运输的生产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张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许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6 李颜娟;收费公路发展战略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7 褚志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王克亚;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及其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马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10 蔡洪彬;建筑设计的生态效益观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斯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张慧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袁红莎;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休闲农业转移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4 米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祖祺祎;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渠章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7 尹少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影响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8 郑晓凉;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思考[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9 牟怀宇;潍坊滨海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10 孙友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探析[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三农”问题的社会系统分析与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0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130303.html